2004-我院抗抑郁药用药分析

时间:2022-10-06 08:52:17

2004-我院抗抑郁药用药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本院抗抑郁药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根据抗抑郁药的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进行分类,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ded Daily Dose,DDD)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4~2008年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使用的5类(共11个品种)抗抑郁药中,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临床首选药物,其使用频度及金额均居前位。结论 我院使用的抗抑郁药就品种结构而言基本是合理的,总体用药频度及金额趋于平稳增长。

【关键词】抗抑郁药;用药频度;用药金额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Antidepressants from 2004 to 2008 in Our Hospital

ZENG Hua.Pharmacy Department of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Chengdu610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and trend of consumption of antidepressants in our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mote rational drug in clinics.Methods The antidepressants u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4 to 2008 were classified by construction and action mechanism the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Definded Daily Dose(DDD)frequency.Results Among 5 categories of antidepressants used in our hospital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were first-choice drugs.They were in the place front rank both use frequency and amount.Conclusion Antidepressants used in clinics of our hospital were basically rational.

【Key words】Antidepressant;Frequency of drug usage;Drug consumption sum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WHO预测未来50年内,抑郁症将成为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因此,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十分重要。抑郁症的病因至今不明,但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导致抑郁发生的现象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得到证实。现在,有关研究又进一步提出导致抑郁症不同症状的大脑神经化学分类:5-HT缺乏综合症包括抑郁情绪、焦虑、惊恐、恐惧、强迫、进食障碍;NE缺乏综合症包括注意障碍、精神难以集中、工作记忆困难、信息处理速度缓慢、抑郁心境、精神运动迟缓、疲乏等[1]。因此,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合理选择作用于不同神经递质的药物,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如氟西汀兴奋5-HT2受体,适用于动力缺乏的抑郁症;帕罗西汀具有抗胆碱作用,适用于抗焦虑;舍曲林能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可改善注意力和认知功能;米氮平能使神经末梢释放5-HT和NE增多,并阻断5-HT2受体、5-HT3受体,从而直接加强NE能和5-HT能神经元的传递而有抗焦虑和改善睡眠作用。本研究对我院2004-2008年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西药库房微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4~2008年实际消耗的抗抑郁药数据,包括药品规格、单价、金额等。根据抗抑郁药的结构及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递质进行分类,计算其年度用药金额,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主症用药剂量确定各药的DDD值,并根据各药的年用量计算其用药频度(DDDs),用药频度(DDDs)= 年应用数量/DDD值。

2 结果

我院2004~2008年使用的抗抑郁药按其结构及作用机制不同可分为5类共11个品种,其品种分布、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分别见表1~3。

3 讨论

3.1 我院抗抑郁药品种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2004-2008年使用的5类11个品种抗抑郁药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品种较多、数量也较大。SSRIs抑制5-HT再摄取,造成突触间5-HT浓度增高,发挥抗抑郁作用,在我院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TCAs的疗效肯定,通过抑制NA、5-HTC的再摄取,使单胺类递质含量增高,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经分类统计我院使用的抗抑郁药品种,虽缺少选择性NA再摄取抑制剂(SNRI)如瑞波西汀、NA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如安非他酮等类药物,但现有品种已基本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3.2 抗抑郁药品种与金额 由表2可见我院抗抑郁药年消耗金额从2004~2008年已逐渐趋于稳定状态。通过微机管理系统提供的资料显示:我院1996年抗抑郁药年消耗金额为1.54万元,1997年为7.39万元,1998年为17.00万元,从1996-2003年经历了8年的快速增长期。在此阶段,我院相关科室医生逐步加深了对抑郁症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抑郁症的诊断治疗水平,对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手段;同时,1996年我院开始使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洛西汀,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于氟西汀、帕洛西汀价格较贵,消耗金额逐年快速上升。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人们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由此导致的就诊人数增加也是抗抑郁药年消耗金额不断上升的因素之一。

2004~2008年期间,我院基本上形成了以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多塞平、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米氮平为主体的用药格局,这种用药特点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接近。与此同时TACs至今仍是首选的治疗重度抑郁症的药物,这种用药模式的相对稳定导致用药金额处于相对平稳。

3.3 抗抑郁药使用频度(DDDs)分析 由表3可知,使用频度位居前三位均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及舍曲林。这类药物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轻、安全性好的优点,患者的依从性较好,是我院抗抑郁治疗的一线药物。

氟西汀是我院最先使用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表中显示,2006年以前使用频度一直位居首位。其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再摄取,对NA的再摄取影响小。药效与TCA相似,但抗胆碱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小,口服吸收好,有效率在64%~90%之间[2]。因其没有抗胆碱能作用,故无此引发的毒副作用。比较适宜因内脏功能减退,TCA和MAOI使用受限的老年抑郁症和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患者。2003年氟西汀被FDA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是第一个获准用于治疗儿童抑郁症的SSRI[3]。2006年以后帕罗西汀使用频度排位跃居第一。该药起效快,耐受性好,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对严重抑郁症及其他抗抑郁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的患者,该药仍可能有效。另外,在一线药中,它是唯一具有既抗抑郁又抗焦虑的药物,这也是近几年被临床广泛使用和得到认可的原因之一。

舍曲林是一种强效特异神经突触前膜神经元5-HT再摄取抑制剂,能改善患者认知和注意力,尤适于女性和老年患者。在表3中可见,其用药频度呈逐增趋势,已连续两年排位第二。西酞普兰可用于抑郁症急性发作和维持治疗,在同类药物中,对5-HT再摄取作用强,选择性高,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需要多种药物合用的患者,例如中风后抑郁症。其最大特点是;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甚微,故由此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少见,该药目前使用频度居中,略呈上升趋势。

表3中可见,三环类(TCAs)抗抑郁药在我院仍占一定比例,其中多噻平、阿米替林使用频度衡定。这两种药在我院使用较早,临床医生比较熟悉,排位较前。而丙米嗪和氯米帕明,排位已在8位以后。TCAs其主要优点是疗效确实,价格低廉,对一部分难以承受高额治疗费用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但因其选择性低,大多数患者在服药后会出现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便秘、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最严重的是心脏毒性,可发生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因此,对老年及伴有心脏病和其他躯体疼痛的抑郁症患者使用受限;三环类的丙米嗪由于不良反应较大我院2007年以后已不再使用。

4 结语

从药物的品种结构及用药频度可以看出,我院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抑郁症的康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对抑郁症的自然病程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例多次复发;有10%~20%迁延难治,成为慢性。有学者提出,建立全程治疗概念,将治疗分为3期,急性期:6~12周,选择合适剂量;巩固期:4~9个月,采用有效治疗剂量;维持期:6个月~2年,患者进入痊愈期适当减量。可见,由于抗抑郁治疗周期长,选择高效,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十分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用一种抗抑郁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原则上应换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或不同类别的药物治疗。由于抗抑郁药是作用于不同受体和神经递质,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介导相关不良反应,对此,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与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抗抑郁药,确立最佳用药方案并在治疗的全过程进行药学监护。

参 考 文 献

[1] 徐俊冕.抑郁症诊断与治疗进展.世界临床药物,2006,27(3):158.

[2] 张旭东,王振香.8种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与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18-19.

[3] 陈瑞林,赵志刚.抗抑郁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7,23(1):55.

上一篇:基于证候病理生理学的病证结合的个体化诊疗 下一篇:鼻饲疗法对老年吞咽障碍康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