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老人”韦思浩:拾起人间大爱

时间:2022-10-06 07:07:21

“拾荒老人”韦思浩:拾起人间大爱

2014年,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把76岁的韦思浩老人推到了镜头前。这是位瘦削的老人,花白头发,旧橙外套,背包置前,看书时眼镜贴得特别近。他那张看书前认真搓洗双手的照片,曾感动了不少读者。

2015年12月13日,韦思浩老人因车祸不治离世,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大家才知道了老人“拾荒”背后的故事。

韦思浩老人是一位高中退休教师,每月拿着5000多元的退休金,本应该过得很好,但老人选择省吃俭用,捡些瓶瓶罐罐,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捐资助学上: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性捐赠三四百元,到现在的三四千元。仅简单整理出的捐资助学凭证,就有数十张。还有很多信件,写信的都是受资助的孩子,他们在信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还附上成绩单,最后总不忘说一句:“谢谢爷爷!”可这些受助的孩子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名――这些年他的捐赠都是匿名,那些凭证和信封上,写的都不是“韦思浩”,而是化名“魏丁兆”。老人甚至还签了遗体捐赠志愿表,表示身后愿意捐赠遗体和所有的可用器官。

然而,在捐助上从不吝啬的韦思浩对自己极为苛刻,他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房子是多年前教育系统分配的毛坯房,没有装修,家里除了张旧木板床,和一个塞满书的书架,再无其他家具,每个看过的人,都替老人心酸落泪。他的女儿们曾有诸多埋怨、不解和心疼,“想让他和我们住他不肯,想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也不肯,要给他买手机他也不要……当时我们想不通,现在才知道原因”。而在同事的回忆中,韦老师在退休后找过校领导,表示想在学校设一个奖学金,资助有需要的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实现,老人就自己默默地去做。“他退休后一直捡垃圾,生活过得很清贫,我们一直以为他只是说说的。”

很多人呼吁,应该把故事告诉更多的人,把爱心接力下去。有人提出给老人做一个雕像。杭州市图书馆也表示,韦思浩老人的塑像可以放在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为韦思浩老人立雕像是社会对义举的赞赏与表彰。”与此同时,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也在筹划中。

2015年12月18日上午,亲朋来到殡仪馆送老人最后一程。灵堂上,一副挽联“勤学本科任讲师,清贫助学匿名行”,准确地叙述了他的一生。虽然韦老师离开得太突然,以至于连一张可以做遗照的相片都没有,但这位老人,却已在每个人的心里树立了一座丰碑!

热议锐评:老人拾起的是我们精神世界缺失的最简朴的生活和最简单的善意。他看起来落魄,可是他的灵魂深处繁华而又纯净,善行像一种习惯一样被他坚持下来。对知识的尊重、对他人的奉献,老人留在我们心里的东西值得我们向他致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商意盈、吴帅帅《惠州日报》;李泽杰,千龙网)

素材运用:清贫的人生,富有的灵魂;人间大爱;爱的真谛;善意暖人间;凡人善举……

(资料来源:《钱江晚报》、凤凰公益等)

上一篇: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实现 下一篇: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