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的培养

时间:2022-10-06 05:45:50

课程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的培养

摘 要:随着课程整合体制的改革,高职院校对于课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内涵的培养,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起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表现,也是衡量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文章首先分析了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方法,重点阐述了实践教学法的安排设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培养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50-02

创新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人知识水平和创造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产力的标准。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扩大生产,逐渐改变现在的经济方式,挤入强国之列。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主要创新型人才,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大力发展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进行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整套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培养体系,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意义

创新是指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模式的束缚,能够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获得新的成果。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这两个方面是互相约束的,创新思维决定着创新实践,同时,创新实践又体现着创新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的一种途径,也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手段,因此,对于担当祖国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培养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实现我国的科技成果能够向产品的转化,我国急需要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因此,抓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和国家都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很大的挑战,不仅是高校所面临的还是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都需要逐渐克服,不断探索研究,整合出一套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1.高校创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基地,担任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教育,从课程、实践等方面加强培养。但就现状来看,很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灌输教育理念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此外,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也不能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进行很好地匹配,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安排往往只停留在口号阶段,并没有真正的付诸于行动。同时,高校的管理者和实施教学环节的管理者并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高层管理者往往只负责高校正常运行方面的职责,并没有将学生和老师的具体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学生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整合也只是在管理层面上规定,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需求和发展需要。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体制的统一规划,高校没有突出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些相同的因素都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主创新。因此,高校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努力营造一种这样适于学生发挥创造的学习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努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空间。

2.大学生创新能力面临的挑战。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偏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独立性不够强。由于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造成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且受家长的影响,从小受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熏陶,造成长大以后仍然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缺乏独立创造的意识,取而代之的是听从和盲从。对于现实的事物,缺乏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敢付诸于行动,缺乏提出新构想、新想法的勇气。

(2)缺乏创新的动机。由于现代学生的责任感普遍降低,大部分大学生往往只会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并没有切身的为国家、社会考虑,缺少远大的抱负,也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生们缺乏创新的动力,也就不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3)缺乏自信心和毅力。很多大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进行创新实践,认为创新属于高难度的工作,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创新,形成了对创新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没有机会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毅力,当对创新感兴趣的时候,能在一段短的时间内保持热情,一旦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承受心理压力较差,就会放弃正在研究的内容,这样也减少了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

(4)缺乏实践意识和行动。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们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真正参与实践活动的次数很少,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地进行探索,缺乏探索的精神和追求不懈的毅力。因此,学生既没有对课本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又缺乏实践活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国家以后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克服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高校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方法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着手,采取多种手段,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通过课程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多种知识融会贯通,有助于思维的发散,然后,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平台也是有效的方法,最后,将科研与创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0页)创新思路和方向,促进学生获得创新成果。下面就对这一套思路和方法进行介绍。

1.培养创新思维。在进行创新性研究或者获得创新成果的前提就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研究分析其他创新成果的过程,在创新设计中进行科学的思维,准确把握创新设计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工作效率。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教育,有助于学生把握创新设计的原则和特点,并在前期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训练,介绍创新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

2.参加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参加实践活动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进行了课程整合,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将各种知识综合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是进行创新的最好方式。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好多高校进行了课程整合,对于考察的重点内容也有所调整。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模式,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求更高,需要同时接受至少两门不同学科的知识,造成学生往往只是局限于表面理解,并没有真正懂其内涵,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课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在课外也要进行自主实践,增加实践的丰富性和自由性,发挥学生自己的特长,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2)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是指利用学校所提供的优质资源进行实践,主要是在校内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的。而校外实践主要是在校外的企业进行,在企业相关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将这两种实践方式相结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将在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企业内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3)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随着高校课程整合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类型更丰富的活动时间,所实践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专业内或者一种学科内,通过业内实践与业外时间的相结合,能丰富经验,学生的思维也不会被束缚,更加宽广,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加社会经验。

(4)统一组织与自由安排相结合。统一实践往往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内容等都比较固定,针对性较强,而自由实践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的安排时间、地点和内容,因此,自由实践也许更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仅能提高创新能力,还能提高自我规划自我安排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建立创新活动的平台。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平台,学校应该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平台和配套措施。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网络设施,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资源,能及时地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把握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激发创新兴趣,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应该在课程整合的趋势下,多设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因素,加强知识的复合,将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改变教育方针,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4.将科研与创新相结合。科研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促进着科研的发展,科研同时也是创新的具体过程,科研成果是创新的具体表现。要想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就应该多参加科研项目。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和学生将科研与创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通过科研项目的锻炼,激发创新意识。同时,学校应该多与科研机构合作,给学生提供到科研机构参与实践的平台,利用科研机构专业的环境和设备,让学生切身感受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更多的工程项目实践机会,对创新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小结

总之,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不仅要学校建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加强动手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本文就从课程整合的角度,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和内涵,也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希望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胡艳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方法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6)

3.李燕,俞贤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2010(5)

4.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5.牛春丽,苗红霞.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6.王春华,陈彩凤,钱炜.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50)(责编:贾伟)

上一篇:浅析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 下一篇:小日子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