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对话”引入政治课教学

时间:2022-10-06 05:44:01

将“对话”引入政治课教学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将“对话”引入政治课堂教学正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对话”有利于主体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实现沟通、合作,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中实现认知、情感、价值的融合。“课堂对话”是实现教学“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均以主体身份参与交流和交谈,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 政治课堂教学 情境 对话 交流 师生关系

新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为培养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各国都在进行着一场关于课程改革的革命。通过学习精选的、科学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成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我国也顺应时代要求,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公民基本素质,使之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面对这一形势,转变观念,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是广大中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课堂对话”引入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将“对话”引入课堂教学正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学习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对话,原指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对话”有利于主体双方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实现沟通、合作,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中实现认知、情感、价值的融合。而“课堂对话”是师生围绕一定教学内容,均以主体身份参与交流和交谈的教学方式。它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强调师生与教材、作品等情境之间的心灵情感交流。它是师生人格对等上的交融,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浅层之下的深入。“课堂对话”是实现教学“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除了继承传统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和激发强烈思想情感的教学目标,更突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使新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以促进发展为课程评价标准。这些特点和优势,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开展课堂“对话”,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将“对话”引入政治课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形式。

二、在政治教学中实施课堂“对话”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开展“对话”互动的前提条件。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信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获得了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表现自己和展示个性,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和对话,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师”,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

而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忽视学生和“学”:教师是主宰、权威,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学生处于从属、绝对服从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被剥夺,只能被动地适应教师和教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更新观念,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具体有三方面的要求。

1.教师要定位为课堂“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学会倾听。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主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对于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认识,要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乐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教师要履行引导职责,给予学生思维和学法上的指导。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发挥创造力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困惑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点拨。

3.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保持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情感冲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简而言之,教师必须将教学重心从使学生获取、积累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和研究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建构知识、培养创造力上来。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参与氛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生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基地”。情境教学贯穿课堂对话的始终。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促进主体参与、巩固主体参与的最佳手段。良好的情境对在课堂有效地开展“对话”实现“互动”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较多的主动表现机会。当成功地解决讨论的问题,学生就会得到发展欲的满足,有助于形成乐于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发言、讨论和交流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不断内化学习内容,自主生成和灵活运用知识。

情境的创设形式是多样的。而新课程标准中的高中政治教学内容除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等必修模块外,还有许多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涉及许多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课程和要求,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探究的情境、民主的情境、激励的情境,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反思、总结和自我认知。在创设有助于开展课堂对话的教学情境时,必须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从教材实际出发,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情境。这样的情境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欲望,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开展对话。

2.创设有利于多向对话互动的情境。形成这样的多向互动,既包括师生对话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又包含教师启发学生的对话互动和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均等机会参与交流、表现自己,实现和谐共振。

3.创设有利于整合知识、拓展思维的情境。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利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活动。只有经过学生头脑对不同领域知识加工整合,才能挖掘知识深层意义,才能形成新知识,新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形成创造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精选“话题”。

话题是对话双方互动的媒介,好的话题能够通过对话促进互动向深度发展。而对话话题往往是在课堂提问中产生的,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精心选择话题是成功开展课堂对话互动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一般而言,成功的话题具备这样的特征:首先,能够引起对话主体的兴趣,特别是能调动学生自由思考、议论和表达各自观点的积极性。其次,有利于实现对话的多向性,即能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引起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再次,能够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想象、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设计话题时,必须考虑:第一,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单纯知识性。第二,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第三,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江苏省2005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从学生较熟悉的经济现象入手,对经济学原理进行剖析,让学生获得亲切感,从心理上乐于接受,使我们结合教材,设计情境,开展课堂对话具备了基础。比如在教学“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笔者就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设计具有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笔者问:“买来一根甘蔗,该从哪头吃起?是从最甜的根部吃起,还是从梢吃起,把更甜的留在后头?”(有三种选择,大多数学生选择将甘蔗剁成一节一节,再从中吃起,苦乐均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再设问:甘蔗从哪头吃起,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偏向于即期消费还是未来消费的跨期间选择问题,实际表现了哪些消费行为?学生讨论概括出三种消费行为:赚多少花多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攒够再花,先储蓄起来以期未来可消费更多;合理开销,适当储蓄(大多数的选择)。第二步,进行分组讨论:“哪些因素决定了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总结出四个因素:与个性有关,取决于对待风险的态度;受社会消费心理的影响,如攀比心理;与收入预期有关;与银行利率有关。第三步,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消费行为的,对那些消费领域影响较大,怎样花钱才合理?”最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假如拥有三千元钱,你将怎样安排全家过春节?”在这个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积极、讨论踊跃,联系相关知识,甚至有些观点已超越书本范围,给教师以相当启示,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

实践证明,将“对话”引入课堂能变单向传授为多向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总之,课堂对话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够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交互性、协调性和生成性,彰显自主探究学习的本质,值得广大教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2]吴柳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年改革.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4]胡兴松.参与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11,12.

上一篇:研析新课改下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实践... 下一篇:高校《管理学》课程案例分析的范式及实操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