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10-06 03:26:52

关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一、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概述

(一)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是指将事情做得更加精深细致的意思。精细要求人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从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将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反复对比,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管理最早被应用于日本的丰田公司,9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精细管理的实施条件是风险可以控制,实施过程是: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

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效率。财务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财务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将推动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本质上是指加强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细化、整合业务内容,从而逐渐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及财务管理效率,并为绩效管理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另外,财务管理精细化要求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它是实现精细化的重要工具,将繁琐的财务事项简便化,将简便化的事项标准化,将标准化的事项定量化,将定量化的事项信息化。推动绩效管理发生创新性转变,即审批程序转为管理过程、事后控制转为事前控制、单一会计控制转为全方位财务控制,从而使企业形成以财务预算为导向的工作程序,即:计划——决策——实时控制——调整优化。

通过财务精细化管理实现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相互结合,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相统一,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目标相一致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

(1)财务管理专业化。首先,财务管理者应具有专业知识,这是高校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所必需的“软件”。人是财务管理活动的决策者、执行者,如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低下,将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活动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其实施效果;其次,管理体制应科学化、管理软件应专业化,这是高校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所必需的“硬件”。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若缺乏科学性,将阻碍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企业预期的管理目标也将不会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软件若不具有专业性,将会造成信息传递渠道不顺畅,上级指令及信息反馈就不能正确地传达,财务精细化管理也会因此而归于泡沫。

(2)财务管理系统化。系统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财务管理是由人员、信息软件以及管理体制等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企业的会计核算情况、内部控制情况、绩效考核情况等都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揭示出来,如果有一个方面出现不良状况都可能造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无法实现。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时应从整个财务管理系统入手,合理计划、统筹安排,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3)财务管理信息化及数据化。信息化是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所必需的手段之一。财务管理系统要想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应该是能够看得见的数字,称之为数据化,不然定性的、抽象的标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数据化是财务管理引入信息系统的基础,因为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建立在数据化的基础之上,信息的流通实际上就是数据的流通。

(4)财务管理全面性及重点化。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包含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它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尤其是比较重视会计账簿设置、会计人员安排等关键工作。

二、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预算编制不够精细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通常会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编制年度财务预算。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才进行预算编制。因此,高校为了方便而常使用增量预算法,没有对预算项目收支的合理性进行研究,从而造成了高校资源的浪费。另外,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等部门的工作量比较大,收支事项比较多,但因财务人员缺乏对上述部门业务的了解,加之这些部门几乎不参与财务管理活动,导致现金预算不能够编制得很精细,即不能具体到每个小项目、每个时间段等,这样使得高校很难合理估计资金的使用情况。当前,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仍然是“报账式”的管理形式,使得资金供求不能满足高校发展规划的要求,从而阻碍了高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核算与基础规范工作不够精细 近年来高校开始放松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造成诸如凭证装订不整齐、不结实,原始凭证盖章不齐全、项目结算表没有负责人签字等事情的发生。一些设有二级财务机构的高校,二级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管部门对其监督。还有一些高校的后勤管理不严格,例如购买大件物品时将现金支付给个人、发票不正式也能够入账等。

(三)财务制度不够精细化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高等学校会计准则》。尽管在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和财务部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许多高校也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都不够精细。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可执行性差。如专项资金管理,因为没有对资金使用范围及各项目所应使用资金的数额做出具体规定,致使高校资金分配不合理,使用资金多的项目分配少,使用资金少的项目分配多。一些高校滥用科研经费和招生就业费,如用于招待客人、作为津贴发放给职工等,这充分说明了高校财务制度还不够精细化。

(四)经费管理不够精细 通过2010年有关高校的统计资料显示,部分高校没有遵循有关学费收入支出比例的法律法规,对教职工薪金的发放超过了我国规定的数额。还有一些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差异,如成人教育学院的提成比其他学院的高,造成人员经费分配不合理。高校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没有强有力的依据可遵循,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导致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不合理、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合理。同时,因为科研人员缺乏财务方面的知识,又加上科研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科研成果无法准确预计,导致科研费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际发生费用偏离预算、招待费用超出规定、延迟报账等现象屡屡发生。

(五)财务绩效评价不够精细 1998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计划,这使得高校办学活力大大增强、筹资渠道多样化、学校功能多样化、财务收支迅速增加、会计计量及确认错综复杂,比较粗略的财务绩效评价法已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要求。

三、高校财务精细化管加强措施

(一)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精细化 预算编制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核对财务数据,了解以前年度的预算实施情况,明确财务部门对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另外,高校应该尽早完成定岗、定编、定责等工作,并实施定岗定编定额管理制度,规定学校不同级别工作人员的经费数额。预算数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比较研究各项目的支出比例和结余情况等对预算数额做出合理地调整。如高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可以适当地增加专业建设预算费、学科建设预算费;实施智能化办公后,可以适当减少办公费用的数额等;预算编制方法应该采用零基预算法,摒弃传统的“基础+增长”的增长模式。对每个项目都应做准确地计算,保证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发挥,保证资金得到比较合理地分配。

高校在具体实施预算时,应严格按照预算的标准来执行,避免实际与预算偏离太远。如果因为环境变化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应严格遵循相应的调整批复程序。各高校应该把批复文本作为调整预算的标准。高校还应对工作人员执行预算的情况进行考核,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使预算执行情况与相关工作者的年终奖金相挂钩,从而实现预算执行的精细化。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目前发展的校内财务管理制度及具体执行措施。第一,可以使财务人员认识到工作标准、评价标准的重要性;第二,可以使财会人员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得到全面发展;第三,可以使财务工作有制度可以遵循、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到个人。总之,通过加强财务制度建设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更科学化,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建立与健全可操作的财务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财务制度,通过对各种财务制度、职位权限、操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财务基础工作规范。通过对财务基础工作规范的学习,财务人员可以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非财务人员学习财务基础工作规范,在需要财务服务时有助于其清楚各种财务处理程序,从而有利财务工作的规范。

(四)做到经费管理精细化 高等院校的经费通常都与项目相挂钩,经费管理是指对与项目有关的所有收支的管理。那么,怎样实现经费管理的精细化呢?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在平常处理会计事项时,严格执行各种经费计划(经费预算),避免经费超额支出或者有异常收入。各种经费的会计科目余额一定要和经费收支计划相一致,不能偏离经费收支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费管理逐渐实现精细化目标。为了使国民素质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适应,近些年我国政府对高校进行了大量的财政投入,促使高校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校经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对科研经费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经费的收支情况是否与当初申报的数额一致。为了很好的控制经费的收支情况,高校可以使用一定的核算软件。如大约120万元的项目中,计划拿出20万元作为差旅费,如果差旅费超过20万元,核算软件就应该停止工作。

(五)做到财务绩效评价精细化 首先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标准,然后将高校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务数据与评价标准相对比,并最终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高校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是其财务绩效评价的对象,主要评价各种事项的财务效率、经济效益以及经济成果。高校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简称财务效率,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的利用率;财务效益是指将高校资源投入到某个项目中所能获得的收入、利润等;经济成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科研等所获得的各种成果,如学生专业水平、就业率、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成就。评价指标方面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行、资金投入、资金收益,这四个方面可以反映高校在资金上的运筹能力。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时,笔者在自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以近些年直属高等院校的平均情况作为参考数值。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颁布有关高校财务评价指标标准值的权威规定,这种情况下,使用上述平均值是比较正确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建设》,《财务与金融》2010

年第6期。

[2]邹华:《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初探》,《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3]邓建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经济师》2011年第2期。

[4]高静波:《试论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2期。

[5]张宝定:《企业精细化管理与财务管理精细化》,《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6]杨瑞贞:《浅论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年第4期。

[7]陈攀:《论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逻辑与思路》,《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8期。

上一篇:行星轨道为何紊乱?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太阳黑子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