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期低碳化创新性开放实验室的构建

时间:2022-10-06 03:08:37

高校转型期低碳化创新性开放实验室的构建

【摘 要】通过对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认识,结合对高校转型期创新性开放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分析,指出在“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已渐入人心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应将低碳理念贯穿高校转型的整个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低碳化的创新性开放实验室,需要树立“三多一针对”的低碳化人才培养理念和建立“四位一体”的低碳化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不断地完善创新性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推动高校成功转型,提升高校转型品质,对同类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转型;低碳;开放实验室;品质

随着办学实力的增强,地方高校科研能力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一些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正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创新性开放实验室是全面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阵地和场所。低碳理念就是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已渐入人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低碳技术实验室缺失成为培养低碳技术高层次人才,提高学生低碳经济素质,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创建低碳高校校园刻不容缓。因此,建设低碳化的创新性开放实验室必将推动高校成功转型,有力提升高校转型品质。

1.高校转型对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效应

1.1提升实验室建设动力

教学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转型过程中,在政策上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研究”为中心引导,从“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引导,从“以传授知识或技能为主要任务”转向“强调科学研究,突出知识应用和社会服务”,从“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转向“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以实验室为依托,走科研兴校之路,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型实验教学就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内容具有可选择性;以“教学教育”和“科研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属点,有指导地探索研究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因此,加强创新性开放实验室改革和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1.2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决定了学校教学、研究并举的方针。为了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学校强调通过具体方式培养,强化学生探索学习与创新能力,要求实验室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实验室承担着教师科研和学生教学的双重任务,在高校转型期,科研力度急需求加大,实验室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带动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即实验室在非工作日的利用次数不断增加,因科研需求而加大了实验室的运转,这无疑对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丰富实验内容

转型过程中,教师科研任务增加,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突破与创新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和验证。无论是教师本身、学生自己,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都会根据科研需要制定实验内容。因此,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依托于科研内容,科研内容增加或变化了,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也会相应的增加或变化,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进行改革, 以满足科研需求和实验室开放的要求。

2.低碳化创新性开放实验室构建思路

2.1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结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需要大批具有绿色低碳经济理念和创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因此,构建低碳化创新性开放实验室是转型期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2树立“三多一针对”的低碳化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在师资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全球趋向,中国高校国际化交流频繁,并已从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师资是中国高校转型关键;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教学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学习+研究”,一方面要将一批有创造力的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区域经济或地方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转型期的教学改革不能片面地追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应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此,受国际化教育趋势和“低碳”理念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有“三多一针对”的低碳化培养理念:①多样化的“低碳”人才培养思路;②多元化的“低碳”人才培养目标;③多层次的“低碳”人才培养模式;④针对性的“低碳”人才培养计划。

2.3建立“四位一体”的低碳化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

高校转型期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转型策略、教师队伍、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创新性开放实验室需要建立“四位一体”的低碳化管理机制。通过构建低碳化“学生、教师、网络、实验室”四位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有效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学生 在充分体现实验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通过教师引导、网络服务和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资源,精选实验方法、条件和步骤,充分利用原材料,优化实验过程,规范实验操作,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的低碳经济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创新能力。

(2)教师 加强对开放实验室整个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了解,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实验时间,正确把握设备运行特点;创新实验项目开发,做好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和引导工作;利用网络服务系统,以最经济便捷的方式开展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效率。

(3)网络 开发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利用网络便捷优势,充分减少人力、物力在实验室管理中的投入,使实验过程快速经济化、实验室运行低碳化。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实验室管理部门或人员、教务部门或教师以及学生或学生组的服务端口,实验室管理部门或人员权限较高,可以查看并协调教务部门的实验教学任务或教师的实验教学安排、科研实验安排,批复和安排学生课外实验申请或学生组的创新实验申请等,进行实验室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教务部门主要下达教学实验任务,实验室、教师和学生端口都有查阅权限;教师端口不仅可以制定教务部门以外的教学实验任务,还可以填写科研实验申请、对学生实验做批复等;学生或学生组端口在查看实验任务和实验安排以外,还可以申请课内或课外创新实验,上传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报告等成果,查看指导老师的批复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等。

(4)实验室 建立实验室对外开放制度,将实验室硬件设施低碳化、实验准备工作统筹化,努力改进实验方案、改善实验环境,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低碳意识。利用网络系统将学生、教师和实验室融为一体,有效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3.低碳化开放实验室建设对高校转型品质的促进

3.1提升教师综合科研水平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低碳化开放实验室要求教师必须要善于把握社会与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立足于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要求,加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实验资源,提高合作意识,进行团队协作,不断探索创新;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科研突出地方特色,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3.2提高学生综合学习素质

转型过程中,教师科研任务增加,可将自身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讲授该科研内容的研究意义,让学生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和安排实验时间,独立解决科研问题;开展创新实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能力。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科研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低碳化开放实验室可以引导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注重各项学习活动的统筹安排,有条例化地进行实验安排和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护实验室设备和资源,养成良好的环保和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3.3促进科研实验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

低碳化开放实验室应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的机制,并根据实验室一定时期内科研工作的进展和表现实行动态管理与投资的办法。可以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实践与创新的机会,可以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消化低碳概念,避免重复建设和设备购置,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范围。高校要深刻落实科学实践发展观,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指导的科研条件。建立“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平台,不仅可以减少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科研水平和加快科研产品的快速市场转化。

4.结束语

对于转型期高校而言,转型过程中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同时,要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动态,培养具有社会价值的高素质人才。将低碳概念贯穿于创新性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能统筹和合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节约能耗;通过开放实验室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对学生的熏陶和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示范作用,能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习惯和绿色经济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还能使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满足科研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促进学校成功转型;对同类高校的“低碳教育”和开放实验室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晨晨,封筠.地方高校转型期科研与教学关系探讨[J]. 科技信息,2009,02:4

[2]张勤.如何加快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4.Z3:57-58

[3]宋D,马亢.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J]. 商业文化,2011.03:217-218

[4]黄新苹.低碳型化学实验室建设研究[J].河南化工,2010.27(12):59-60

[5]崔志钰.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低碳”建构[J].教育科学论坛,2011.04:35-36

[6]周跃云,赵先超,晨风等.低碳生态城市群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6(02):1-7

[7]安文,邵敏.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构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03):347-350

[8]许明强.创建低碳高校校园对策之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2-14

[9]郑敏,王丽京,李红枝等.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兴校关系的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76-177(Ch)

[10]王玉峰,李斌,顾凤岐等.低碳经济时代,高校化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07):302-3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2]401-284;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学生宿舍微型绿色节水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作者简介】

刘畅荣(1981-),女,博士研究生,湖南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一篇:巧用插图 优化数学课堂 下一篇: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