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前置性作业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10-06 02:55:05

有效前置性作业的一些思考

摘要:前置性学习,是指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作一些了解,避免在面对完全陌生的知识时,产生恐惧,甚至于一片茫然。前置性学习在课堂中起着直接的引领作用,对学生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我认为前置性作业要求要细化具体;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完成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完成应该是独立的、自主的;前置性作业应该与阅读积累紧密相连。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 有效 思考

郭思乐教授指出: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享受天纵”:教育者站在孩子的旁边,为他们的学习而设计――主要是依靠他们自己学,最大限度依托大自然所赐给他们的禀赋来为他们服务。在几年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探索中,试图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先天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顾名思义,“先学后教”应该是学生先自己进行前置性的学习,在没有进入课堂之前,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作一些了解,避免在面对完全陌生的知识时,产生恐惧,甚至于一片茫然。因而我们拒绝零起点进入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用心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前置性作业要求要细化具体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展开与阅读方法技能的运用中,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而有关阅读的知识则成为培养能力的支撑,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的要求的细化具体才更能落实,也更容易操作,如果前置性作业太多,太空,孩子完不成,甚至于很反感,那就完全是得不偿失了。而且,我觉得在孩子没完全形成习惯之前,前置性作业应该分成两段来完成,也就是第一课时的前置性作业与第二课时的前置性作业分段完成。

如在教学《三月桃花水》时,根据课程标准学段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的前置性作业可以这样布置:1、读完第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2、读完第二遍课文,勾画出生词,查字典,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绚丽 回旋 催促 聊聊炊烟 沉醉 3、读完第三遍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这样的前置性作业不仅紧扣了学习目标,而且学生很容易完成,同时也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完成前置性作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素材,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而,我认为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可以安排同桌互相检查督促,教师不间断巡视。在督促中完成简单的如读通课文的练习,查字典的练习。教师的巡视也是检查督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有些难点给予解答。同时保证大部分孩子都能解决掉前置性的作业,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如在教学《三月桃花水》时,给予孩子至少15分钟的时间完成上述前置性作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勾画的词语不够准确,及时进行纠正。同时我发现孩子们读书热情不高,缺乏积极主动。这时,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同桌互读,并一定要进行检查。

三、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是独立的、自主的

传统课堂的教师认为,布置前置性作业孩子会对新知失去兴趣,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学生获得新知,其实这种心理是教师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当我们限制了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就会一天天对学习知识失去热情,同时出现学习的倦怠感。

因而,怎样长期保持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是我们长期思考的核心,只有不断刺激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才能将学习的热情激发,我认为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当有成功的体验时,孩子的自信心才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也才能得以完美的展现。

在前置性作业布置时,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前置性学习比较成熟时,我提出具体的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第一,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完成课后的一个问题,作上批注;查找关于课文的一些资料,并摘抄在笔记本上。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质疑能力、解疑能力,也培养了孩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孩子的独立自主完成前置性作业更有利于打开孩子思维的大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前置性作业与阅读积累紧密相连。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阅读,正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大量的阅读,有了数量的积累,才会有质量的飞跃,学生的语言水平只有通过大量的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的阅读,才能得以真正提高。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应该渗透阅读材料的收集,课外读物的阅读,如在学习《大禹治水》一课时,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孩子们的质疑,确定的前置性问题是“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收集一大禹治水的策略,并能引经据典并加以解释。在课堂上,孩子们交流了大禹治水的策略――治水顺水之性,不与水争势,导之入海,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大禹精神”;“大禹的传说”……从文言文到现代文,孩子们娓娓道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在布置《观潮》时前置性作业时,布置孩子们读《五彩池》,孩子们感悟大自然之神奇,尽管地点不同,风景不同,但作者的情意是相通的,孩子们在广泛阅读,自主学习之后,自然可以领悟,并能举一反三。

因而,前置性作业应该与语言的积累,阅读的广泛密切联系,作用也更优化,价值也更明显。

我认为前置性作业首先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总之,前置性作业内容应该是多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操作应该是简便的,评价应该是及时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人民教育》2012 3-4期

上一篇: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