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11 05:20:06

如何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教学资源中不仅包含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还蕴含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理念应强调:"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对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教学资源中不仅包含学生应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还蕴含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理念应强调:"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对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典例分析

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淀粉和纤维素都是人类的主要供能物质

B、实验室使用的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纯度很高的纯净物

C、淀粉和纤维素都可以在硫酸的催化下发生水解

D、淀粉和纤维素是同分异构体

解析: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酶,所有人类无法消化纤维素,即纤维素不是人类的供能物质,A错;淀粉和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所有都是混合物,B错;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并不相同,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D错。

答案:C。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化学史点亮新课程

将化学史料整合并融入新课程的教与学中,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此可见、精心整合的化学史料可以成为新课程实践过程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抓手”,一个很好的着力点。知识基础:酸、碱、盐间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是学习盐类水解的基础。要了解并帮助学生复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如何做好新课标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