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消费券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6 12:56:48

浅析消费券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面对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中国较早的在国内部分城市发放“消费券”,这一政策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遭到了质疑。本文试图从中国国情来看“消费券”现象的积极影响和发展局限,并指出,“消费券”发放只有注重对发放对象和范围的研究,才能优化资源配置。

关键词:消费券 扩大内需 刺激消费 资源配置

面对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早前,“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指出,中国应该和美国一起通过发放巨额购物券刺激全球经济计划,引领世界走出正面临的严重金融危机。自中国台湾2008年11月公布消费券发放方案后,岛内争论不断。中国大陆继四川成都和浙江杭州率先向部分居民发放消费券之后,杭州市进一步扩大消费券的概念范畴,推出旅游券、教育券、培训券等消费券。发放消费券是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办法,虽然其实施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但是消费券经济现象本身也受到了质疑。

中国台湾发放消费券的构想来自日本。1999年,深陷经济危机的日本为刺激内需,向15岁以下、65岁以上以及弱势群体发放每人2万日元消费券,总值高达6000多亿日元。但日本财政部发现,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消费券仅有3成被用于消费,而6成以上被转化成储蓄。该年,日本境内因消费券推动的新增消费总额为2025亿日元,仅占名义gdp的0.04%。

对消费券积极作用的认识

发放消费券并限期使用,就便于其在短期内转化为购买力,增加消费量。正如商场的优惠券一般可以带动更多消费一样,消费券带动消费的乘数效应也显而易见。正如蒙代尔所说,如果购物券在3个月之内消费,就可以拉动中国经济1.33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一个季度gdp的18%,拉动和刺激经济的作用会非常明显。

与其说消费券是为刺激消费的一种手段,是政府的一次惠民实践,不如说是政府民生服务理念的一次提升。它所带来不仅仅是立竿见影的人均100元的消费量,还是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契机,也是公共财政向民生化转型的一次机遇,更是外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向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它将为我国经济迈入“内需时代”起到助推作用。

相比直接发放现金,发放购物券并且限定短期内消费,这种消费是最终消费,能从根本上拉动需求,并且拉动的产业链相当长,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很大。发放现金,百姓可能储蓄起来不消费;而发放购物券则必须在一定时间里(比如三个月)消费,这是直接的消费力量。同时,发放消费券而尽量避免直接派发红包,能够减少操作过程的行政成本。

对消费券局限性的认识

(一)发放对象的困境

在货币理论看来,发放消费券的本质不外乎两种:其一,如果是针对全民发放,其实质就是央行人为的货币创造行为,是以物价的全面上涨抵消消费券所“创造”的账目需求,市场效用被彻底消弭。其二,如果只是针对部分人群发放消费券,比如只针对社会困难群体,这固然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也未必有想象中那么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欲望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变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长期收入的变化。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后者所占的影响力反而会更高。因此,短期救急性质的消费券并不能实质性改变受助人群的消费心理。就如同当年的日本一样,消费券不过是让人们用之购买本就计划中的物品,然后把省下的钱存在银行而已。

(二)资金来源的争议

截至目前,各地政府发放消费券的资金来源,也就是消费券的最终给付资金源自哪里,并无详尽说明。地方政府用于大规模发放消费券的资金,如果来自于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则需要报经预算管制程序的审核。究竟哪些人应该得到消费券,发放规模该有多大等相关问题,理应受制于立法机构的监管,而非行政部门所能独断。而如果消费券资金不是源自财政转移支付,则地方政府明显违背了货币发放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属于地方政府私自涉足于货币发放领域,其涉嫌违规的性质将更加严重。

另外,从一定程度来说,消费券的发放干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指定商品的消费券并不能体现消费者的真实意愿,甚至会对正常消费产生挤出和替代效应。同理,企业更加不能在市场中优胜劣汰,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失灵的后果。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失衡是结构性的,因而要采取结构性的对策,任何普惠制的消费券或减税都不适用。尽管政府向百姓发“红包”在广东东莞等地有局部实践,但全国普发无疑是一个无法被采纳的思路。笔者肯定“消费券”经济对内需的暂时助推作用,但是要将政策目标落实到实处,一定要根据中国国情,在发放对象和范围上做好研究,才能将资源利用最大最优。

参考文献:

1.杨科.基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准货币”分析.金融研究,2008

2.陈国忠.对消费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河北金融,2008

上一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银行信贷分析的信用信息共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