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班级更有人情味儿

时间:2022-10-06 12:28:47

让你的班级更有人情味儿

每一届毕业的学生,不管是聚会聊天、打电话还是写信,说起我们过去的班级,都有一种深深的眷恋,说初中三年是他们人生中最快乐、最值得留恋的美好时光。我问为什么,他们都说班级曾经拥有的那种团结奋进、和谐共处的温馨氛围,是高中、大学都很难再现的;充溢在教室每个角落的浓浓的人情味儿,是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最主要的原因。

人情味儿?我似乎从来都没有有意识地去营造班级的人情味儿,只是用我的爱心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而这无形中让我的班级充满了人情味儿。细细想来,如用专业术语来说,所谓的人情味儿就是班级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吧。综合起来看,无非是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了成效。

第一,学会热爱生活。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我喜欢种花草,就把教室的窗台上都摆上了生机盎然的植物,布置学生浇水、施肥,让学生亲自养育、呵护它们,并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喜悦以及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我还用自己养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热爱感染他们。我们的教室三面是黑板,我就把黑板分块承包给各组,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装饰自己的“地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有一种归属感。我还利用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回归自然,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我们在田野、山间追逐嬉戏,促膝谈心,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没有了平日的拘束和禁锢,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那种情景就只能用“和谐”来形容了。在这和谐融洽的环境里还有谁会厌倦生活呢?友情、师生情哪一样不洋溢着人情味儿呢?

第二,学会感受爱,奉献爱。夏沔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罗素也说过:“凡是缺少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 可见,爱是成功教育的前提。作为语文老师,我要求学生读的第一本课外名著就是《爱的教育》,并依次进行写读书笔记、举行爱的教育故事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爱。我在教室的窗台上放了一块小黑板,进行“温馨提示”。我坚持每天更换内容,从帮助端正学习态度,到推荐学习方法,从指导择友到提醒“天冷了,多穿衣服”。他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我的爱,感受到了我的爱。我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奉献爱,传递爱。每人每周为班里做一件好事,并为班里提一条可行性建议;每周帮助同学一次……等班规出台了。班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其乐融融,这可真是一个人情味儿十足的大家庭啊!

第三,学会赏识他人,让每个人都自信快乐。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 这赞美和鼓励激起的就是自信心。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活得充实,活得快乐,活得有激情。因此,帮学生树立自信尤为重要。学生树立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学生渴望与老师沟通,但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敢与老师交流。于是,我就坚持每天给一位同学写封信,告诉他我对他的了解,肯定他的优点,并为他提出改进的方向及建议。每个接到老师信的学生都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原来我在老师眼里有这么多优点,原来老师这么重视我,原来我这么可爱……从此他会更努力地展现自我,完善自己,自信心也就不断提升。为此,我每天多接近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即使发现一个极小的优点,极小的进步,比如第一次举手了,第一次认真听课了,我也要用“学校――家长联系卡”的形式予以表扬,每日写不少于5张卡,保证让每个孩子在日常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我还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赏识他人。在周会课上以抽签的方式写出同学的优点,意在帮助别人树立自信;每次临考,我总让学生找竞争对手,然后以“写给对手”为题写出对手的优势,肯定对手,赏识对手,并将其张贴上墙,这样班里洋溢着既竞争又团结的和谐气氛,每个人都在积极进取中感受到了快乐。

第四,学会感恩。羔羊跪乳,乌鸦反哺是动物的感恩行为,兽犹如此,何况人呢?因此感恩教育也就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在的中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重物质,轻感情,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对此我开展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培养他们感恩的心。首先举行以家庭为中心的主题班会,如《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我爱我家》等,让学生知道父母的艰辛,在点滴生活中学会感恩。我还以“感恩”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这些措施和活动的实施,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种真诚、友好、互助的关系无疑会给考试重压下的中学生一丝轻松与安慰,让他们苦并快乐地学习。因此,经历这样一段富有人情味的学习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幸福,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亲爱的老师,用你的爱心和智慧,让你的班级充满人情味,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美好的记忆吧!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对男孩边缘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