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中英语借词的隐喻现象

时间:2022-10-06 12:19:47

论汉语中英语借词的隐喻现象

摘要 隐喻映射理认为隐喻是源域到靶域的一种映射,即通过一种我们熟悉的事物或经历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隐喻在语言发展中,特别是词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译就是一次喻化过程。汉语中英语借词的产生很多时候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寻找“理据”的隐喻映射过程。

关键词 英语借词 隐喻 翻译 映射 创造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隐喻研究已不是新课题,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隐喻问题做过探讨。有人把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隐喻作过比较,也有人用隐喻的工作机制来解释语言文学方面的许多问题以及在教学方面的作用。而汉语中外来词的隐喻翻译却鲜有人研究。本文试图通过隐喻“映射论”对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作分析,说明隐喻在汉语借用外语时的作用。

1 隐喻“映射论”

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的发展,隐喻已从从狭义的修辞理论转变为人类认知高度的隐喻认知理论。人类的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人在抽象概念时,要么借助已知的、具体的知识,要么凭想象,完成对新事物的探索。那么,这中推理和想象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为了解释这一隐喻思维的工作机制,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了“映射论”。

Lakoff运用源域(source domain)与靶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该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根据映射理论,靶域(也就是抽象的,不熟悉的概念)的理解依赖源域(也就是具体的,我们熟悉的领域)的映射。概念映射和形象映射是隐喻生成的两种机制。无论是哪种生成机制在其作用,映射过程通常都会遵循一个不变原则,即“源域的映射内容必须与靶域的意象图式结构(逻辑结构)一致”。但“源域向靶域的映射过程中,会产生源域和靶域中都不存在的特征或意义……当听者关于靶域的心理表征中没有源域的特征时,隐喻理解的过程是将源域的特征归属到靶域上。”隐喻映射的突现性,也就是隐喻思维创造性所在。

2 借词及其隐喻

关于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研究早有学者关注。借词就是从外语中借来的词语。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不外乎主要分三种情况:借音、借义、借形。借词是通过翻译产生的。所以按照翻译的技巧来分,可分为音译、直译、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意译和零翻译。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语言。我们必须看到,隐喻在语言发展中,特别是词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涵盖面很广的修辞格概念,“隐喻无疑是英语和汉语中造词及构词的主要手段之一”。毋庸置疑,作为新生概念表达方式的英语借词肯定也脱离不了隐喻这一思维方式的打造。英语借词中的隐喻有两种情况:一是英语词本身就带有隐喻;二是原英语词不带隐喻意义,但翻译成汉语后却含有隐喻。

3 借词隐喻的翻译

隐喻的翻译可以说是“一次喻化的过程,因为这也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只不过现在的概念域指的是不同的语言”。而张光明认为“对隐喻能力的解释很大一部分在于寻找隐喻之喻底,即隐喻内潜在的‘理据’”。所以,汉语从英语借词的过程,也就是翻译过程,很多时候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寻找隐喻“理据”的过程,即寻找一种能把外来词的概念和汉语文化联系起来的关联性或相似性。但汉语和英语毕竟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体系,文化差异会影响映射机制的形成。这就注定这种“寻找”不总是译者机械地把原英语映射机制复制到汉语中,还可能要发挥隐喻的创造性,构建新的映射关系以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这种“创造”可以理解为人们使用隐喻的两个重要原因,即情感要求和认知的必要。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要在不同经验、不同认识领域中发现相似之处,寻找“认同感”。正是这种隐喻的创造性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使他们找到文化的归属感。

4 汉语中英语借词的隐喻现象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重要方式。而汉语从英语借词也常常是为了给新事物命名,因此,汉语从英语中借词一定有隐喻这种认知方式所起的作用。汉语的英语借词中,除了部分单纯模仿发音的音译词外,其他几种类型的英语借词都可以找到隐喻。下面我们把英语词的隐喻分几种情况来分析英语借词的隐喻类型。

4.1 照搬英语的隐喻

当英语词本身含有隐喻,可能有两种方法翻译这类词。如果是合成词,常用的译法为字对字的直译或称借译。如“蜜月”(honeymoon), “垃圾邮件”(junk mail), “白领”(white collar), “蓝领”(blue collar),“代沟”(generation gap),“姐妹城市”(sister cities)等(表1)。

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该类借词的字面意思一般可以直接理解或可以引起读者对该词本义的联想。我们之所以照搬英语的隐喻映射方式,是因为英语词隐喻中的源域在汉语文化中也同样可以映射靶域的内容。换句话说,英语词隐喻的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方式和汉语中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方式相似。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 “热钱”(hot money), “热线”(hotline), “计算机病毒”(virus),“猎头” (headhunting),“网络冲浪者”(cybersurfer),“马力”(horsepower),“甜心”(sweetheart)等等。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再一一罗列。直接照搬英语的隐喻的结果是,对原语中具有异域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语言的翻译会造成接受语中新隐喻的产生,丰富接受语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知相融。

汉语中英语借词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隐喻,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获得的基本隐喻系统,在外来词翻译中,受到关联性的启发和影响,使得主观经验和感觉经验相互匹配,然后通过概念融合而形成具有启示意义和指导意义的借词隐喻,从而扩大汉语词义。以下这个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白领(white collar),蓝领(blue collar)。“白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是一个西方传来的生活型态定义。当时是代表非体力劳动的工作者,如公务员、教职人员等。白领(white collar)是办公室里穿着职业西装,白衬衣的工作人员,也就是脑力劳动者。而蓝领(blue-collar worker)一词也属美式英语,始见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简单来说就是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的雇员,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仓库管理员等。他们干活时所着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故而得名。蓝领经常被用来与白领比较。该两个外来词通过转喻把比较好理解的源域(工作服的“领”)映射到靶域的“行业分工”这一复杂概念。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人们把“领”这一服装的特有的词引申到社会分工等级的称谓上:金领、白领、灰领、蓝领、绿领、粉领。

除了直译外,还部分这类词可以用意译来处理,这类词常常是单个词。如“雀巢(nestle)”, Nestle的含义是“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且该品牌的标志是一个雀巢图形,自然会使人由喜鹊妈妈哺育小雀而联想到慈爱的母亲哺育婴儿的情景。因此,这一译名很符合奶粉这一商品。有学者甚至认为有些零翻译的英语借词也属于隐喻词。字母能充当喻体,因为“字母形状与某些实物形状相似,充当喻体,给我们见词如见物的感觉。这种利用已知事物的物理特性认知未知新事物的属性,正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的体现。”于是,像“T恤”(T-shirt), “V领”(V neck)都属这类照搬英语形象映射的隐喻词。

4.2 摒弃英语的隐喻,另造新的隐喻

布莱克提出的“激进的创造性假设”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说这些隐喻创造了了某种相似性,比说某种相似性原来就存在,对人更具有启发意义。”有些英语词虽然含有隐喻,但由于翻译成汉语的关系(或者说文化语境变了),产生了英语词隐喻的源域和靶域都没有的特征,因此原来英语的映射机制不再起作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得另造隐喻,才能把源域的特征归属到靶域上。意译词和音译兼意译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例子。汽车品牌“路虎”(Land Rov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Rover的英文意思是 “漫游者,流浪者”,其语义特征包括:“陆地上跑动的+有生命的+不受约束的”。英语词的隐喻把车比作“流浪者”,体现了西方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念。因为流浪在西方人看来是件自由的事。这个品牌的汽车基本都是越野车,很符合自由的理念。但如果直译成“陆地漫游者”或“流浪者”,汉语民族只会联想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就无法体现出这个品牌汽车高贵的品质。此外,汉语文化中一般不把人与车作比较,这不符合汉语民族的审美情趣。所以借入汉语时,汉语语境赋予他新的语义,把原来的隐喻意义改为:“有生命的+陆地上跑动的+雄性的+王者的”。前两个语义和英语的语义相同。“雄性的”这个语义的使用是因为汉语文化中对汽车的联想一般都是想到男性,因为机械总是和男性关联。发音上与“虎”字的发音相近,且这个品牌越野车的品质相结合,这就足以跟汉语文化中“老虎”联系起来。种种联想就把“老虎”这一源域特征归属到了汽车这一靶域上。因此,译为“陆虎”,其隐喻义为“陆地上的猛虎”,很好地体现了该品牌的王者风范,不愧为英国皇家用车。这种类型的借词在英文商标品牌的翻译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例子。“雪碧”是可口乐乐公司推出的一种柠檬口味的软饮料。这个借词来自英语Sprite,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碳酸饮料,之所以把它译为“雪碧”是因为译者深知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人对“魔鬼”和“妖精”的憎恶。所以将“Sprite”直接音译演化为“雪碧”。雪,有寒意;碧,清澈碧蓝。这样的译名,使人在炎热的夏季里联想到冰凉的雪,清澈碧绿的水。两个字就把这种饮料的口感精妙地传达给受众。就像它的广告词“晶晶亮,透心凉”一样,真是“挡不住的诱惑”。但如果单纯取其英语意义而译为“精灵”或“妖怪”,汉语受众怎么也无法把它和这么可口的饮料联系起来。

4.3 创造隐喻

无隐喻意义的英语词译成汉语时被隐喻化。 有些词在英语中是无隐喻意义或只有本义。而为了让汉语民族更好地接受这些概念,翻译这些外来词时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汉语民族的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出发,赋予这些外来词新的隐喻。从无到有,这也可谓是“施喻者的一种主观创造”。“黑客”是hacker的音译,在英语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尤其是程序设计人员。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网络搞破坏或恶作剧的人。黑色在汉语文化里常代表着阴暗和神秘,有时甚至代表邪恶;而“客”字在汉语中可指“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此种译法,音义兼顾,而且把电脑高手这一神秘的、攻其不备的“不速之客”形象比喻得淋漓尽致。隐形眼镜(contact lenses)更是一个反映了英汉语两种心理文化中不同思维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在英语思维模式中,英语民族更侧重的是这种镜片的触感,即直接接触到眼球。英语民族只是按照这种物理特性,命名为contact lenses(字面理解为“接触到眼球的镜片”)。而译为汉语时,如果只注重触觉而译为“眼球镜片”,感觉有点血淋淋。考虑到这一心理文化,译者注重的是视觉,即该镜片是肉眼不易察觉,不同于普通带框眼镜,好比“隐形了”一样。故名曰“隐形眼镜”。这种类型的外来词在汉语里比比皆是,如“伟哥”(viagra),“雷达”(radar)等等。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哪个不是进入汉语以后才隐含了汉语文化特有的涵义,从而让汉语民族从中找到“认同感”呢?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汉语吸收英语词汇的过程中,隐喻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翻译中,直接借鉴英语的隐喻映射方式给汉语带来了新的隐喻,不但使汉语产生新的词汇,还使汉语的词义发生变化。隐喻的创造性的发挥,使得某些外来词汇带上了汉语文化的“烙印”,更好地得到了汉语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因为有了隐喻,就变得魅力无穷。而因为有了隐喻,我们的世界也就变得可以相互理解。

参考文献

[1] Lakoff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NewYork an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td,1980:82-90.

[2] 刘光正.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3).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1.

[4] 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 陈振东,杨会军.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上海翻译,2007(1):73.

[6] 陈文华.浅论修辞学中的隐喻[J].教育探索,2008(1):75.

[7] 魏汝尧,于朝阳.科技英语中的隐喻认知功能和及其工作机制——以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为例[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6(4):32-33.

[8]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37.

上一篇:浅谈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 下一篇:对高校男子网球运动员双打战术意识存在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