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例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分析

时间:2022-10-05 11:52:04

49例无痛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分析

【摘 要】目的:通过对无痛性心肌梗死(RMI)的临床诊断分析,用以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49例RM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RMI患者中,死亡11例,其中心脏骤停4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结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故此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误诊率、较高的死亡率,因为早期诊断对本病尤为重要,以此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无痛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14-01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糖尿病人的增多,故心肌梗死病人发病率逐渐提高,一般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具特征的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但有些AMI患者可完全无痛表现,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同时心电图也没有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本文探讨无痛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高血压患者40例,糖尿病患者35例,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的32例,年龄分布42岁-82岁,平均年龄61.5岁。

1.2 临床表现 49例患者均无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其中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的为8例。表现为腹痛、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20例。表现为头晕及晕厥的12例。表现为心源性休克的6例。表现为腋下疼痛的为3例。

1.3 误诊情况 误诊为过敏性哮喘的2例,误诊为带状疱疹的1例,误诊为急性胃炎的2例,误诊为频发室性早搏的1例,误诊为TIA的1例。

1.4 心电图及心肌酶情况

1.4.1 心电图提示:呈典型AMI图形改变的12例,占总患者比例24.5%。表现为T波倒置,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抬高。其余患者呈不典型改变,占总患者比例75.5%。其表现为:QRS波群振幅减小显著、出现切迹、时间增宽,Q波表现为间歇性消失,但T波呈正常化。此外部分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

1.4.2 心肌酶分析提示:除12例升高不明显外,其余37例患者在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均符合心肌梗死的心肌酶谱演变规律。

1.5治疗方法 确诊后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等常规治疗外,同时服用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并按AMI患者处理。

2 结果

49例RMI患者中,死亡11例,其中心脏骤停4例,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

3 讨论

RM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支病变密切相关,一般多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同时伴严重狭窄是发生RMI的主要原因【1】。患者在患有此病时,其内源性镇痛物质会增多,而老年人群也是服用止痛类药物的集中人群,这些会导致致痛因子量减少,加重了诊断的难度【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检查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当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就诊时,应多注意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当有不明原因的胸闷喘憋,头晕、血压下降、休克、抽搐等难以解释的乏力、不适、极度虚弱出汗等,在不能明确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应及时做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2】等,并密切观察其动态变化,以减少漏诊、误诊。

总之,RMI病死率高,临床工作中,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积累对不典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能够明显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以此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王伯全 . 再发急性心肌梗死49例临床特点.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5,13(6):335-337

[2] Braunwald E主编.陈灏珠主译.Hearth Disease.等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6-1000

上一篇:门诊高血压控制率与药物关系的分析 下一篇:麻疹、水痘的中医药预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