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 我们去旅游

时间:2022-10-05 11:51:07

“裸辞” 我们去旅游

以往,我们提起“驴友”,就会想起身材魁梧健硕、皮肤晒得黝黑而健康、身背高度超过头顶的巨大专业旅行包的行者,他们跋山涉水,追逐自由的旅程。旅途,犹如一个未知的百宝箱,用随意走走换来巨大的精神快乐。

在新一代青年人眼中,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更不需要上一代人想象的那样复杂:需要准备充足的物资、设定完备的路线,最主要的一点——一定向单位请好假。

“说走就走”是当代青年人追求的新境界,在财力精力都充足的前提下,裸辞旅游成了新风尚。裸辞一族,为“驴友”打造出许多新的“范儿”,比如:闲散范儿——不被时间束缚,若走到一个喜欢的地方,就呆上它十天半月;漫游范儿——预先不做规划,像风一样,刮到哪儿是哪儿,走累了看到酒店就住下,想启程跳上最近一班火车就出发;小资范儿——选择经济成熟的目的地,减少背包的内容,也许只有一张信用卡、少许零钱、一部手机和几件换洗衣服,轻装上阵自由度更高……

??这些个有男有女、年纪有大有小、旅行方式不尽相同的“驴友”,看似形形,内心却有着同样的梦想——自由,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灵。不管是一个人独自行走,还是与志同道合者一起上路,在路上,是心灵接受洗涤的最好机会,一路下来,可以思考很多、探讨很多、认识很多,最自由的心灵才能创造最美好的人生。

夫妻裸辞成旅游达人

不久前,以“裸辞”旅行为题材的电视剧《北京青年》热播,让“裸辞”旅游瞬间在青年人中形成了一股潮流。“裸辞”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找到新工作意向的情况下辞职,然后去旅游散心给自己放假。

眼下在中国职场上,选择“裸辞”的年轻人呈增多趋势,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为工作太枯燥,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有的是对薪酬福利不满意;或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善;还有的是因为压力太大,身心俱疲,就想给自己放个假等。裸辞旅游很潇洒,随心所欲,甚至带点冒险的意味,符合青年人对自主意识的追求。

前几天,一对环球旅行者——34岁的张千里和32岁的唐晓敏推出了自己的新书《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封底上写着“认识27年,恋爱11年,结婚8年;自助旅行10年,31个国家,十几万张照片,几十万文字。从大学生到小编辑再到自由摄影师,唯有梦想始终绽放微小光芒。爱情迟早褪去激情,唯有我们始终牵手旅行。”

他俩来自上海,属于青梅竹马。两家做了40多年邻居,连父亲一辈也是童年伙伴。唐晓敏说,小时候她就是张千里的“跟屁虫”。直到大三时,她俩才成为情侣。2004年,他俩结婚了。2005年,趁着蜜月,两人先后走遍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希腊。

2006年,他俩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辞职去旅行。“我们的梦想就是环球旅游,趁年轻,就要疯狂一把。”

疯狂的旅行,一年又一年。2008年,儿子“一一”才四个月,两人又马不停蹄去了泰国,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唐晓敏离开孩子,面临断奶的可能,“我只好每隔3个小时就回一趟旅馆挤母乳。”回忆起自己的疯狂,唐晓敏不好意思地笑了。

两人的疯狂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旅游是需要经济做支撑。从第一趟尼泊尔出国之行起,两人就开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游记寄给各大旅行杂志社、网站。一开始,情况并不乐观。

“最初稿费不高,只有几百元,偶尔上千元,还不够机票钱。”唐晓敏说,好在他们坚持旅行,也坚持写下游记,拍下美丽的照片。渐渐地,两人知名度越来越高。他们的稿费也随着知名度攀高,“如今,有的杂志社、网站甚至在我们旅行之前就提前预约。”

用唐晓敏的话来说,现在,他俩的工作和旅行完美结合在了一起。他们开始受邀到全国各地做旅行演讲,写文章,出游记书……终于,他们不用再为孩子的生活和旅行费用发愁。如今,他们已先后走过美国、瑞士、土耳其、柬埔寨、越南、日本、印尼、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巴哈马、古巴、墨西哥、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新西兰等31个国家。

走出去 换种心情

张千里和唐晓敏的“裸辞”旅游进而作为职业确实令人羡慕,更多人的“裸辞”旅游则只能作为职场休息的一站。

1983年出生的小陈现在仍在漂着,她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工作了,这都是缘于她的一个裸辞旅游的决定。

小陈从小就喜欢旅游,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太忙,外出旅游的机会特别少。“工作后比我上大学时旅游的时间都少,我要改变。”小陈说,她随后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争取每年能出去旅游一次。

小陈从事的工作是互联网编辑,工作几年后,她发现工作越来越单调和枯燥,于是萌发了辞职去旅游的想法。今年6月,因为公司面临人员调整,小陈的工作也开始变得不顺心。小陈心想,与其每天在单位里煎熬,不如把工作辞了出去旅游一下,然后再回来找新工作上班。

小陈的这种想法,最初丈夫并不认可,但小陈自己下定了决心,最后丈夫也只好支持她。小陈的第一站是三亚,她联系了一个在海南的女同学,对方专门到三亚休年假陪她旅游。10天后女同学年假结束,小陈也回到北京。

但小陈并没有马上开始投入工作的打算。“好不容易辞职了,那就多玩一下吧。”小陈决定出国旅游一次,这次小陈又找丈夫商量,趁没有要小孩之前出国玩一下。最后丈夫欣然同意。夫妻两人决定前往欧洲,行程为法国、德国、卢森堡、比利时和瑞士五国。十多天后,夫妻两人回到北京。

两次旅游,前前后后已经三个多月过去了,小陈觉得,心情确实放松很多,与工作期间请假游玩的心情截然不同。不过马上,她就要抖擞精神,将找工作提上日程。

“裸辞”旅游是一种进步

最近网上流行着这样的一个公式:魄力+财力+才力=快乐“裸辞”旅游。国家职业指导师分析认为,这个公式本身就告诉我们,“裸辞”旅游要有所储备。

魄力,通俗地说,就是要事先想清楚。做任何决策,最大的障碍就是自己内心的纠结。如果对于一个问题,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反复纠结,是会非常损耗内心能量的。所以,“裸辞”旅游也是一样,带着纠结去“裸辞”旅游,结果也必定是在纠结中后悔。其次是财力,就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裸辞”旅游之前,至少应该有基本的财力保障。国家职业指导师的意见是,预期花销和实际的财力储备至少应该达到1:2的比例,也就是说,如果预计自己“裸辞”旅游之后会有半年的空白期,那么至少应该给自己储备一整年的花销。这样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比如找工作不顺利或旅行回来思绪有所波动时才能自如应对。最后一点就是才力。在“裸辞”旅游之前,应该清楚自己有什么能力才干,以及这些能力才干在市场中的价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清楚了解自己才能够在找工作时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或失利打乱自己的阵脚和节奏。

专家表示,“骑马找马”是过去很多年中国人固有的职场态度,为的是牢靠。然而,正是这种思想让“找马”成功率大大降低,最后许多人成为了“温水煮青蛙”中的那只青蛙。

时至今日,青年人已经习惯于“裸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一种进步,甚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工作早已不是终身制的今天,工作与生活品质同样重要。一些白领明确表示——“平时辛苦的工作就是为了可以潇洒地出去旅游。”

“辞职”旅游 多数人的憧憬

“辞职”旅游,看上去很美好,不过大多数人也只是憧憬一下而已。

根据前程无忧网2011年12月的调查显示,36%的网友愿意“辞职去旅游”。在豆瓣网上,有一个“休学辞职去旅行”小组,粉丝多达8.8万余人。很多人得意地在小组内炫耀自己已经辞职,准备放个长假,更多人则只能眼红地羡慕着。辞职这个被老一辈人看做贬义的词汇,正在被新一代青年人充满牢骚地正面理解。

一位上班族这样感叹:“几个月前的一天下午,天气很好,我在家里看天,突然感到很厌倦,然后就萌发了辞职去旅行这个念头。”看似很随性的选择,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感觉这么多年来没有真正的活过,一直就是上学、上班,为了一份所谓光鲜体面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机会去自己体验生活……”

如今职场人压力大,很多人一直在“做加法”,拼命工作、充电,某一天回头细想,却发现自己已变成温水中的青蛙,想挣脱那种惯性的生活竟然已没了勇气。趁自己还年轻,不如早点背起行囊,多看看这个世界的不同侧面,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是一种宝贵的磨砺。

对辞职旅行的践行者,一些白领非常佩服他们的勇气,但多数只是隔岸看花。“工作不好找,辞职太奢侈。”不少上班族认为,这种做法未免太冲动,利用休假做个短途旅行一样可以排解压力。室内设计师晓敏做完一个项目后想辞职旅行。老板劝她,太任性的辞职对事业发展不利,如果能在这个行业踏踏实实地发展,今后的路会更宽更光明。静下心来细思量,她最后听取了老板的建议。

正如“80后”北京姑娘小丽在“休学辞职去旅行”的论坛上大倒苦水:“旅行回来想找一份稳定、可以长久发展的工作。但参加面试无数,统统败北。”

某猎头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坦言,裸辞不是适合所有人。如果求职者没有出色的业绩表现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裸辞旅行”的经历会被招聘公司认为是冲动、不成熟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很难求职成功。

联英人才网也提醒说,当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当工作压力过大难以承受;当感到工作乏味、缺乏挑战……无论你因为哪一种原因离职,都应当做好职业规划。你可以暂时给心灵放个小假,但不能一味的逃避,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就业中碰壁。

而对于那些有很长时间工作积累,尤其是很多企业的中高层来说,挣着不菲的年薪,一年到头在忙,却没有时间花,裸辞对他们而言,则不仅是对自己的充电放松,也意味着新的起点。

上一篇:试论全媒体时代纸媒的非对称发展 下一篇:对消防新闻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