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皮肤缝合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切口愈合的影响

时间:2022-10-05 10:36:12

自动皮肤缝合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切口愈合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自动皮肤缝合器的使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皮肤切口愈合是否存在不利影响。方法:选择2008-2012年115例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采用自动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对照组58例,采用普通丝线褥式缝合切口。对两组切口裂开、感染、皮肤坏死、切口红肿、渗液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裂开、感染、皮肤坏死、切口红肿、渗液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皮肤缝合器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切口愈合无不利影响,并且可以缩短手术缝合时间,减少术后切口瘢痕形成。

【关键词】 自动皮肤缝合器; 膝关节置换; 切口愈合

中图分类号 R75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027-02

自动皮肤缝合器的应用是外科手术的一大飞跃,它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术中组织损伤和出血及感染机会,加快了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自动缝合器已广泛用于脊柱四肢、颈胸腹部、整形外科等外科皮肤缝合领域,但有学者认为自动皮肤缝合器缝合骨科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持异议,认为对切口愈合存在不利影响[1]。选择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57例采用自动缝合器缝合切口,现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5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均为骨关节炎患者,Ⅰ类切口,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等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其中男21例,女36例;左侧25例,右侧3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岁;对照组58例,采用普通丝线缝合皮肤,其中男22例,女36例,左侧20例,右侧38例,年龄43~76岁,平均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电动充气止血带止血下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前正中内侧髌旁入路,切口15~20 cm,近端为髌骨上缘股四头肌腱,远端为胫骨结节内侧1 cm处,除去骨赘,截骨松解软组织以达到平衡,均不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后稀释碘伏溶液冲洗关节腔,以抗菌缝线严密缝合筋膜和皮下组织,所有病例均不使用关节腔内负压引流,术后下肢弹力绷带包扎至膝关节上方。治疗组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单人操作,宽度1 cm,间距1~1.5 cm。术后常规换药,术后12~14 d配套拆钉器拆线,对照组采用常规丝线褥式缝合,宽度1~1.2 cm,间距1~1.5 cm。

1.3 术后处理

术后膝关节置于伸直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第1天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Hb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的裂开、感染、皮肤坏死、切口红肿、渗液的发生率,拆线时的疼痛[2]。

1.5 疗效评定标准

拆线时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定。基本方法是使用一套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上面标10个刻度,两端为“0”端和“10”端,“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疼痛,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让患者在标尺上找出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临床评定: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大于8分为差。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种缝合方法切口愈合结果观察情况

治疗组及对照组无一例感染发生,治疗组出现3例术后切口红肿,对照组出现4例切口红肿,经术后常规换药,拆线后切口红肿消退,发生率为5.26%和6.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出现一例切口渗液,治疗组为脂肪液化,对照组为淡血性分泌物。两组均行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两组均未出现切口裂开、感染、切口坏死。

2.2 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治疗组优良率为91.2%,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例(%)

组别 优 良 可 差

治疗组(n=57) 25(43.8) 27(47.4) 5(8.8) 0

对照组(n=58) 15(25.9) 30(51.7) 13(22.4) 0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动皮肤缝合器开始进入我国医疗市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开始手术临床使用。随着国内医疗器械厂家将此产品国产化大量生产,国内各个省区都开始大量临床使用自动缝合器。到2013年,据初步统计,年使用量达200万把以上。其工作原理与订书机原理相似,由于小血管可以从形缝合针的空隙中通过,故不影响缝合部位及其远端的血液供应(图1)。

图1 缝合针成型前后

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胸部、腹部、四肢的应用,效果好,切口并发症少,其由缝合手柄与配套的拆钉钳组成,缝合手柄像普通钉书机状,其使用方法如下:皮下组织缝合完成后,左手取布巾钳一把,将切口的两侧对合钳紧,右手持缝合柄将缝合器前端置于切口上,扣动扳机,缝合钉即可顺利缝合于皮肤上,由于缝合钉进入皮肤后形成四方形的过程中向切口中间收缩,切口皮肤向上高出1~2 mm,不存在皮肤内翻的常见问题,但由于皮肤缝合器缝合深度与丝线缝合比较不能随意控制,故需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层,避免皮下死腔形成,增加感染机率,影响切口愈合。

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手术时出血量增加,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术后缝线排异反应等是全膝置换术后切口愈合的不利因素[3-5]。皮肤缝合器的钉合与丝线缝合技术是目前被全膝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的两种皮肤缝合方法。有学者认为自动皮肤缝合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存在不利影响,但本实验在切口愈合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中发现自动皮肤缝合器未对术后切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使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排异反应。虽然一次性皮肤缝合器价格昂贵,但在全膝关节置换皮肤切口缝合时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方便,缝合速度明显快于丝线缝合;一旦手术时间超过止血带使用时间限制将明显增加术中出血,任何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的因素都将增加感染的机会。(2)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的缝合针由钛合金或不锈钢制成,机体对其的排异反应小,组织反应性小,皮下组织中异物减少,减轻线结反应,其“”形缝合避免了普通缝线“”形缝合缩窄环引起的影响局部血供的因素,有利于切口愈合。(3)一次性皮肤缝合器表面光滑,拆钉时使用专用的配套拆钉钳,钉子易于从皮肤中退出;明显减轻拆钉是的疼痛,并且避免拆钉时外露物从组织中穿过,从而减少了针道感染机率。(4)术后切口愈合好,仅留一线状瘢痕,无色素沉着,无普通缝线引起的线头及缝线拉痕,不引起“蜈蚣症”瘢痕[6]。

综上所述,自动缝合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缝合皮肤切口时相对于常规丝线缝合不但不影响切口愈合,还有有更快的缝合速度、更好的美容效果、更轻微的疼痛,有着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评定。

参考文献

[1]魏海清,陆金荣,李晓东,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600-601.

[2]喻兆恒,邹天明,陈广祥,等.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切口愈合问题探讨[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1):64-67.

[3]吴小蔚,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50-2951.

[4]潘玉琴.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段应用止血带的效果[J].上海护理,2011,11(6):33-35.

[5]周明强,李红.外科切口皮肤缝线排异反应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24-425.

[6]李海波,苟永胜,陈运庆,等.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四肢骨干部位切口的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2012,33(6):918-920.

(收稿日期:2014-01-10) (编辑:黄新珍)

上一篇:腹膜后肿块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