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时间:2022-10-05 10:14:35

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不断,了解这些网络热点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将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它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其加以控制。

事关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是网络热点事件发酵的基本前提

网络对物理空间的突破,来自不同地域、各个阶层的群体成员,彼此之间先前几乎没有任何规范维系相互关系,且他们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所以这个群体的异质性较大,对事物认知具有广泛性和敏感性,因而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矛盾几乎都能在网上形成舆论热点,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涉“官”与涉“腐”内容;涉“富”或贫富差距;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民族主义以及、中外关系;涉及伦理道德;涉及民生的内容;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涉及明星“星闻”、“绯闻”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以上八个方面可用八个字加以概括“公平正义”与“伦理道德”。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于这一时期,网络这一匿名平台正好给予了各种意见与价值观加以表达与展现的平台,从而使得网络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集散地与放大器。各种价值观在寻求表达的过程中往往借助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的“公平正义”观隐藏地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网络热点事件。

网民个性化自我表达是网络热点事件形成的关键因素

网民由于可以隐匿身份,自恃是“无名的大多数”,结成的暂时性群体关系通常是虚拟的、短暂的、缺乏约束与承诺的,由于彼此不相识,人数众多,常常会因彼此的暗示、情绪上的传染而陷入到一种非理性状态。

这种非理性状态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网民们有明显的群体娱乐特征,参与事件传播的人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甚至可能在言论和行为上走向极端化,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于是,越是消极性、越有攻击噱头的事件和人物越能得到一部分网友的响应。不少网络事件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只要存在矛盾,网民们就会尽力找出突破口,挖掘到事件深处,以道德的名义参与事件的发展。这当然与人的本性有关,“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渴望挣脱和释放,一旦条件成熟人们总乐于表达”。

非理性状态还体现在对虚假的、夸张的、不确定真实的事件不容易在短时间被鉴别,常常会延续一定时间的错误继续进行传播,使得事件的后续影响较久。

网络公关大行其道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考察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我们发现样本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事件牵涉到国家、政府、企业、外国人和外国媒体,并最终都引起各主体采取公关措施。以企业为例,市场上的企业危机事件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无论是危机的兴起、扩散还是深化,背后都有明显的网络推动的痕迹,众多的网民在有意或无意间扮演了企业的“杀手”――恒源祥十二生肖广告危机风波、“艳照门”对洁尔阴等企业的危机风波、万科“捐款门”事件引发的危机风波、抵制家乐福事件、三鹿产品信任危机等,无一不反映了网络热点事件理应得到行为主体的关注和警惕,网络公关成为各行为主体必须面对的工作。

据网络业内人士称,中国现在的网络推手至少有数万人。著名的网络推手阿任说:“现在是网络推手的春秋战国时代。”透过很多的网络事件和网络红人,人们渐渐发现,“红人”并非偶然成名,他们的背后是网络推手。“天仙妹妹”的背后是推手浪兄,“芙蓉姐姐”的背后是网络推手陈墨。 “封杀王老吉”的帖子经过网络传播后,让王老吉销量大涨。其背后也是网络推手。

网络推手的兴起是利益驱动使然,把普通人、普通事在网络上炒红,再利用事件和人的热门效应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网络推手工作的一部分,当然其主要工作还是对企业和产品的推广,这些网络营销策划师很善于把握网友的喜好,网友们则不知不觉跟随推手们一起转帖、讨论,不自觉地被网络推手“牵”着鼻子走。

传统媒体的不断加入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真正动力

互联网由于具备比传统媒体更强大的互动性和快捷性,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和互联网结合,从互联网上撷取一些有价值的新闻。互联网又因其言论的平民性,需要传统媒体权威的声音,以及一些社会舆论的延续,深受传统媒体舆论的影响。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可以延续传统大众媒介创造的舆论环境,同时也能制造网络环境里的新舆论。

对于热点网络事件,有的源于传统媒介,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现实社会中算不上热事,而透过网络的扩大,强化了影响。

我们处于一个被媒体全包围的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构成了触角无处不在的传播网。

“人肉搜索”是网络热点网络事件吸引网民的黄金法则

网络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一切都是已知的,缺乏未知数,那么网民很快便会失去热情。但是当事件和人物引起足够关注而却保持匿名之时,它便挑战了网民们的好奇等心理,此时“人肉搜索”便以一种“活动”加“游戏”与“完形”的方式吸引着人们参加。在网友的合力搜索下,网络上演了多次的“人肉搜索”及追杀令,对现实中的个人和群体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人肉搜索”触碰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公共事件时,即使包括那些对“人肉搜索”所意味的网络暴力颇有微辞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它作为一种网络监督的力量。“人肉搜索”以一种不期然的方式挺进公共事务,也以一种意外的方式弥补着现行法律的某些缺陷,此外,对某些诸如腐败、社会不公正等社会问题的涉入将进一步拓展网络民主与言论自由的领域。然而由“人肉搜索”引起的暴露个人隐私、道德侵犯、“网络追杀”为目的的暴力倾向等,也成为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新的瓶颈,应当引起相关的重视。

“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它发挥其常态法治所不具备的全民监督作用,并确保公私之间有一条明确界限,保护人们的隐私权和私生活领域不受它的干涉和打扰,是这个全新搜索工具有需要规范引导的原因。对坊间提出对“人肉搜索”立法我持反对意见,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环境下言论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言论的控制权却可以管理,网络言论平台的把关者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引导,真正发挥起“人肉搜索”的促进民主,进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电视台)

上一篇:让报纸立起来 下一篇:优化编辑思想表达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