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历史教育,培养中职生历史责任

时间:2022-10-05 09:07:47

关注历史教育,培养中职生历史责任

摘 要: 历史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其塑造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文章主要就中职学生的历史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心,促进其良好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育 中职生 历史责任

引言

一个青年只有在其自身发展中,充分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愿意正视历史,才能真正承担起促进祖国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的重任,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极强的历史责任感。

1.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现状

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中,党及政府对历史责任意识增强极为重视,但实际状况是,现今某些中职生历史责任意识不强。站在历史教育角度上看,历史教育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历史教育中,对其塑造学生鲜活灵魂的积极作用较为忽视,将满足学生需求作为重点甚至全部。在将历史成绩作为重点的大教育背景之下,历史教育无法受到教师及学生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一些野史,并针对历史事件表达一些个人观念,但准确性有待考究。在教师略显失当的引导教育之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极为注重“创新”及“个性”。另一方面,历史教育逐渐成为应试工具。课程改革活动中,虽已对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及能力培养提出众多全新要求[1],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成绩作为重点开展教学工作的状况频繁出现。而关于历史教育对育人的积极正面作用则仅存在于课标、教学大纲之中,贯彻落实依旧需依赖教师的个人思想。

2.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的必要性

2.1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效方式。

在中职历史教育中对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进行培养,可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力度,健全其优良品格。将以往历史教育模式完全打破,将德育与成绩教育放置在合理位置之上,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宣扬的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生活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使其成为一个于社会及民众均有益的人才。

2.2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实需求。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需积极促进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融合,在价值观培养中注重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努力、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奉献社会的热情,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性作用的社会建设者。所以,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可帮助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3.中职历史教学中历史责任培养的科学策略

3.1转移历史教育观念重心。

所谓教育,分为“教”与“育”两部分,简单而言,便是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在于: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日常生存能力,全面提升其整体素养,丰富人们的道德品质及涵养。教育活动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促使其掌握学习、创造知识及生存的技能。所以,中职历史教育中,需在追求优异考试成绩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身作为中心,将迎接高考作为主要导向,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理论,利用成绩评定学生学习状况优劣。传统教学中,普遍观点认为成绩好代表着人品好,其他都不重要,从而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历史责任感培养较为忽视。新课程改革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视,使中职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观念发生极大转变,即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促使其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为引导者及辅助者。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创设出广阔的展示自我平台,促使其养成优良的习惯[2]。如讲授改革后的外交局面时,教师可先向学生简要说明外交政策调整背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1.外交政策的调整内容?2.外交政策的调整会造成什么影响?3.外交新局面具体展现在哪儿?促使学生实现由知识接受者至探究者的转变,进而使其从历史课程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当时历史状况及内涵,感同身受,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及负责的人生观。

3.2挖掘历史教材,开展历史责任意识的正面宣传。

中职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弘扬时代精神、凸显社会责任感的专题性课程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讲述这些内容时,历史教师需充分结合学生此阶段的“向师性”特点,对其实施正面化的历史责任意识宣传及教育。如在对谭嗣同四位维新人士的介绍中,可向学生展示谭嗣同将重要文件交到梁启超手上,劝导其“不用行者,无以图将来”时,拒绝日本人提出的“保护”条件,坚持留在国内,为革命而牺牲,以丰富课外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将勇谋双全的爱国人士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与此同时,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民族知识分子具有的极强历史责任心,促使学生不自觉受到历史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的熏陶。

3.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

中职历史教学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极为重要[3]。首先需做到的是尊重历史。可以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日本教科书事件及各种歪曲历史的事件,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各类历史相关事件的是非予以明确判定。其次是历史使命感。如教学抗战相关历史内容时,教师需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积极运用历史影视资料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实际国际环境,激发学生建设祖国、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感。最后需做到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负责,促使其正确认识到需对自身的行为习惯负责。如教学二战内容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军事法庭中受到了严格审判,由此可向学生说明每个人均需为侵略行为负责。教师要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此段历史便是一段指导人类学会负责的历史,促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勇于为行为负责的人。

3.4针对教学内容不同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重点。

3.4.1古代史教学侧重培养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

古代史教学中,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说明古代丰厚及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可将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作为重点。中国发展至今,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并创造出了极为辉煌的文化,讲授此历史内容时,需指导学生明确古代历史文化脉络,指导其学会审美的同时,将历史内容放在当时背景条件下,学会理解历史,并充分揭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3.4.2近代现代史侧重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近代现代史教学中,主要内容为:我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事迹及寻求救国救命,挽救民族存亡的经历。针对此历史内容对学生历史责任感培养,可将爱国热情激发作为重点。中国百余年的近代现代史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一部备受侮辱的屈辱史,与此同时,是中华民族英勇反侵略的抗争史。历史属于对人格塑造极为生动的教材,历史教材中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极大的鞭策。当祖国遭受危难时,民族儿女潜藏于心的爱国热情会被充分激发出来[4]。历史教材中含有的爱国主义遗产是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对各类具有丰满血肉的人物及完好英雄形象的充分感知及陶冶,可有效增强学生对整个民族的责任心及爱国热情。

3.5积极展现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

历史图片与音像资料均具有形象性、启发性及直观性等特点,与文字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性。新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使历史教学越发多样化,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历史图片及相关音像资料,可帮助增强课堂活力,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局面,对历史教材进行完善补充。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同身受,体会各类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及历史使命,进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

中职历史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历史图片及材料,促使其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同时,培养科学历史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如讲授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时,可向学生展现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的图片,促使其对青铜器有一个客观评价,与此同时增强民族文化归属感。

结语

中职历史教学中,增强对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本次研究主要从转移历史教育观念重心;挖掘历史教材,开展历史责任正面宣传;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客观思考;明确历史责任感培养重点;展现历史图片及音像资料方面入手,可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许国文.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5,(3):91-92.

[2]闵绪国,龙钰.青年历史教育苍白不容忽视[J].探索与争鸣,2012,(7):34-37.

[3]阮巧玲.中学历史教育的苍白与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2,(9):34-37.

[4]王建功.中职历史教学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0,(06):226.

上一篇:薄命真情苏小小 下一篇:尊重多元体验 激发思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