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孩子令行禁止

时间:2022-10-05 08:57:39

一些发人深醒的情景

情景一:深夜,俄罗斯远东寂静而近乎荒凉的郊外公路上,一辆中巴匀速而轻盈地行驶着。司机是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专心致志、尽心尽责地沿着路面上画出的区分线认真地开着车。车子开到一个路口,没有交通警,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任何其他车辆通过,然而,小伙子仍然准确地把车“摁”在停车线以内,左右两边望过之后,再重新把汽车开动起来。

五六岁大的孩子是我们认为最淘气的年龄,然而,国外许多孩子只要父母一声吩咐,他们就会乖乖地蹲在商场一角,耐心地等候父母排队购物,很少出现孩子自己在商场里乱跑乱闹,以至于父母一边排队,一边大呼小叫招呼孩子的现象。

情景二:有一位铁路道叉工,大概是英国人吧,在一次去搬道叉时,他的儿子正在一条铁轨上玩耍,恰巧这个时候,那条铁轨上驶过来一列火车,他的儿子由于贪玩丝毫没有发现,生命垂危。如果道叉工返回来救儿子,就来不及去搬道叉,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只见道叉工朝着儿子一声大喊:“卧倒!”儿子听到父亲的命令,一下子趴倒在两条铁轨中间,火车隆隆驶过,儿子安然无恙。而道叉工也完成了搬道叉的使命。

情景三:凡是到欧美国家去过,并深入接触到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无论多么善良和慈爱的父母,在孩子们面前也都保持着绝对的权威,因为只要他们轻轻一声“no”,不管孩子们有多不满,也不会违抗……

当然,外国人并不都那么守规矩。可是,不管是在国外切身感受,还是从影视传媒中看到的和听到的,许多欧美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令行禁止,亲疏有度,颇让我们叹羡不已。感慨之余,想到我们中国的一些孩子,难道他们天生都是淘气包?尽管中国的父母们费尽心机,还是难以把他们教育到令行禁止的程度。这里面的奥妙在哪儿呢?难道培养出“听话”的“好孩子”就那么难吗?

不错,欧美一些国家开展教育比我们早,他们在教育上的经验比我们丰富,还有欧美人曾经大多崇尚英国人的“绅士风度”……

但是,难道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责任心与关切之心都不能派上用场?我们的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做到令行禁止,除了一些我们暂时还不能改变的问题之外,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多下功夫。

小猫小狗教育观――权威与亲情

时下流行养宠物,一时间小猫小狗身价倍增,有的竟享受到超乎人类所应享有的待遇,可见有的人跟动物的关系已经亲密到超过爱我们人类自己,宠爱到主人放下权威的架子,任由它们太岁头上动土。宠物的主人极尽所能去宠爱他们饲养的动物,这样做似乎不会留下什么后患,起码狗儿们、猫儿们长大后一般不会杀人放火。因此有人说,对宠物可以任意宠爱,可是对孩子则不能。因为孩子成人后要面对社会,需要自立成人,而宠物不需要,之所以被叫做“宠物”,是因为它们可以被主人宠爱一生,直到老死,也自有主人给它“养老送终”。

其实,即便是宠物,也有受教育和被限制的必要,因为起码它应该懂得在哪儿拉屎,在哪儿撒尿,或者它要在户外散步,就必须知道维护社会治安,不要无端打扰邻居们等等。宠物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程度,其实正是主人的真实写照。因此,聪明的主人们都在宠物小的时候,不失时机地给宠物施以教育,训练它们的行为准则。

所以应该说:就连宠物都必须接受教育,令行禁止,何况是人呢!

父母无疑是跟孩子最亲密的人,做父母的没有一个不爱他们的孩子,千方百计给孩子们安排好衣食住行,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照顾,他们得到的回报,就是孩子的欢笑和对父母的依恋。看着孩子高兴得撒欢或在父母面前撒娇,做父母的再苦再累,心里都是甜蜜蜜的。对于父母的这片柔情,聪明的孩子们自然心知肚明,他们会充分利用你的母爱父爱,来千方百计实现他们想达到的一切目的。

于是,矛盾来了。孩子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作为父母,必须经常下达“不”这样的命令。被禁止的孩子自然不满意,他们采取哭、闹、叫喊,甚至躺倒在地撒泼打滚,总之,他们会运用一切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胁迫父母收起权威的面孔。

作为父母,此时往往陷入两难之中:同意他们的无理要求,当然是荒唐的,而且对保持父母的权威不利,因为你只要有一次通融,有一次优柔寡断,有一次朝令夕改,那么你的权威性立刻就打了折扣;而坚持最初的命令,孩子没完没了地闹个不停,做父母的又不胜其烦,同时更不忍心看到孩子那万般痛苦的样子。因此,你妥协了,你让孩子在被禁止之后,重新获得允许,于是他们了解到,父母的命令原来是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改变的。所以,你的命令再也没有权威性了。

试想,这样下去,如果遇到真有必要严格禁止的事情时,那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啊:父母和孩子在抗争,而且抗争的频率越来越高,抗争的激烈程度也越来越升级,终于,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你在他眼里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权威,而是尊严。

为防止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跟父母的情感,同时又能够保持权威性呢?我们不妨从孩子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着手探讨。

亮亮妈妈头疼的问题

亮亮妈妈跟2岁的亮亮在某天早晨的情景:

“妈妈,我要自己吃。”

“不行。”

“为什么?”

“上托儿所快到点儿了,我们得快点儿吃完。”

“我要自己吃!”

“你自己吃会弄脏衣服,你这身衣服是我刚刚洗好的,弄脏了怎么上托儿所呢?”

“那我就不吃了!”

“不行!不吃早点怎么行?会影响发育的。”

“那,我能带小熊上托儿所吗?”

“不能。你们托儿所那么多玩具,足够你玩儿的。”

“不让带小熊,那我就不穿这件衣服了。”

“不行,再不走就晚了!”

结果,亮亮妈妈没有答应亮亮任何条件,匆匆忙忙连拉带拽地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可想而知,亮亮一整天情绪都不会好,因为他希望得到的愿望一个也没有实现,哪怕是一个许诺,哪怕是一点点心理平衡。

这样处理问题的结果,其优势有三:第一,孩子基本吃饱;第二,孩子衣服保持整洁;第三,按时到达托儿所。但是,其不利的因素却比较多:第一,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情绪受到影响;第二,扩大了逆反心理;第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儿童成人后的人格障碍;第四,伤害亲情,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母亲不近情理,这样的妈妈虽然还够不上坏妈妈,但也绝不是好妈妈;第五,母亲过量使用权威,容易造成孩子鄙视甚至反抗权威,也就是促使孩子朝着难以“调教”的方向发展。

可见,亮亮妈妈这样处理孩子的问题,显然弊大于利。起码这样是不可能培养孩子令行禁止的。

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就在于亮亮妈妈把亮亮的所有要求都简单地否定了,也就是说,亮亮没有得到任何心理需求的满足。而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亮亮妈妈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感受,更没有及时地把孩子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其他较为容易找到自由和满足的方面,以缓解其不良情绪,设法让孩子得到满足。特别是当孩子到了第一反抗期,独立意识很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自然人,他们有了自己的主张,但是如果遇到的限制过多,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没有自由度,内心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不断积聚,或早或晚,都要产生新的问题。亮亮妈妈如果稍微体谅一些孩子的想法,就能知道,亮亮只不过是在寻找哪怕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主张得到实现,孩子在服从父母命令的同时,也想能够做些自己主张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自己的独立要求。然而,亮亮妈妈没有这样做。

要想让孩子“听话”,做到令行禁止,那么亮亮妈妈在上面的情景下,应该适当放宽对亮亮的限制,比如亮亮要求自己吃饭,这无论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上,还是从培养孩子适应能力上,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还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获得自的满足感。当孩子得到这样的允许之后,后面许多条件一般都可以避免了,这样一来,母子之间的争执少了,而且更加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唯一不利的方面,很可能就是弄脏衣服,但是比起其他问题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使没有可以答应的条件,也完全可以由父母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供孩子选择,来平衡孩子心理上的主张欲求。因此,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妥协。这种妥协不是纵容,而是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只有在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让孩子做到“听话”的程度。

然而,是不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能够做到令行禁止了呢?不然,因为满足心理需求仅仅是令行禁止的前提条件之一。

放宽孩子的自

具体来讲,对于1岁半以后的孩子,一般做父母的都可以同意孩子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孩子有兴趣,只要是孩子能够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大多数不听话的孩子,由于经常发生“战事”,所以跟父母的关系都比较紧张。仔细调查发现,其父母大多对孩子管教得过多、过滥,无原则性,他们经常无谓地禁止孩子这个、那个,而换一个时空,则又是另一番模样,让孩子无所适从,或摸不着规律。只要把这些常见问题梳理一下,那么他们跟孩子的关系就会大有改观。

比如自已进食。孩子想要自己进食的时候,就由他自行尝试,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即可。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好安全、舒适的餐椅和餐具。在孩子进食中,合理地控制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并注意食物的温度。孩子在练习自己吃饭时常常会弄得满脸、满身甚至满地都是,这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而责怪他们,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

在选择衣服问题上,只要气候适合就随孩子的心意。父母可以预先把孩子应季的衣服放置于一个固定地方,让孩子所能够找到的衣服都是在你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的,这样可以省去很多有关衣服选择的争执。在这范围之内,所穿衣服的颜色、款式等等,也都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再比如,在家里给孩子保留一个独处的地方。当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时,有选择独处的自,这段时间暂时不要去打扰他。

关于游戏的选择,应该让孩子有更多自己决定的权利。在哪个地方玩玩具,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在这段时间这个地方是属于他的游戏区,父母不要去干扰他。很多情况下,孩子由于在外面做游戏而弄脏,甚至弄破衣服,父母见了则大发雷霆,这样不好,要知道,孩子并非有意弄脏弄坏衣服,往往是因为游戏需要,或者他们的活动远比衣服本身更重要。

还有,孩子拥有哭的权力。跟成人不一样,当孩子受到挫折或伤害时,让他尽情地发泄是完全正常的。孩子享有哭的权力,此时不要给他言语或肢体上的回应,如果需要,可以稍稍安抚一下,等孩子停止哭泣后,再与他讨论:“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自己体验挫折,学会化解不愉快的心情,而不是靠父母或外界来干预。反之,如果父母过分干预孩子的哭,效果之一是容易产生父母跟孩子的感情疏远,甚至让孩子对父母不信任;效果之二是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另一种情况是可以容忍的,那就是孩子的“恋物情结”。孩子对某种物品(如布娃娃、毛巾等)情有独钟时,无论走到哪都要带着它,一旦没了它,孩子的情绪便焦躁不安。这种现象在一些孩子身上是常见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恋物情结”会自然消退。所以做家长的没有必要强求孩子改掉这个习惯。

很多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头疼孩子的午睡问题。大部分家长(或幼儿园)在午饭后都会安排孩子午睡,可是有的孩子就不愿意午睡,他们要不就是没有玩够,要不就是不习惯在幼儿园里睡觉的生活,不管怎样,父母和老师在安抚之后仍不奏效的情况下,都不要强迫孩子躺在床上。可以让他呆在房间里,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总之,做父母的可以列出一系列可以放宽的条款来把握,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独立。

多些“可以”少些“不”

终于谈到了“禁止”,却又是多些可以少些不。如何处理好“可以”和“不”的关系呢?就大的方面来说,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第一,“可以”要远远多于“不”;第二,说“不”的时候要坚决;第三,既然说了“不”,则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理由,则不改变;第四,说“不”的时候,脸上仍然带着笑容;第五,禁止之后,如果有必要,则应该适当转移孩子注意力,帮助孩子淡化和消除劣性情绪。这里说多些“可以”,并不是对孩子的大多数要求都无条件答应下来,其实这只是成人的一个小策略,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直接答应孩子的,比如说,孩子在玩过玩具之后,没有收拾起玩乱的玩具就又要缠着妈妈去做别的游戏,为了让孩子学会整洁和处理事务的方法,你在说出“可以”之后,和颜悦色地提出在做其他游戏之前,先把玩具收拾整齐。之所以首先答应下来,是让孩子感觉到在父母那里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鼓励和温馨的交流,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最终是让孩子在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好,但是,我们采取一种迂回战术,让孩子在相对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条件。

至于能够说“可以”,也能够说“不”的时候,建议父母们,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尽可能说“可以”,因为你说的“可以”越多,当你说一句“不”的时候就越管用。另外,对于比较小的孩子,也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代替说“不”。

禁止也是一门艺术

禁止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遵守规则。按照上面说的,只有在充分宣泄之后,才有可能遵守。所有以上这些,都说明作为人的雏型―――孩子,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决定了这样一个规律:要想有中规中矩的言行,必须让他们得到一定量的愉快渲泄;要想让孩子在成人世界令行禁止,就一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自由与约束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特别是如何处理好说“不”的方式,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门艺术。

即便是在充分宣泄和适当宽松的原则下,禁止的事项中也应该让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权。你可以让孩子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作决定和选择,这样会缓解矛盾,也让孩子降低被禁止的劣性情绪体验。让他们在选择的同时,还体验到责任。比如,孩子要求到马路上去滑轮滑,你要对他说“不”,但是,你换一种方式说:“你可以在前院玩(自),但是不可以跑到马路上(责任)。如果你到马路上去了,那么你只能呆在家里(惩罚)。”倘若他真的跑到马路上,就可对他说:“我刚刚说可以到马路上玩吗?……今天你连在前院里跟小朋友玩都不行了……你只能一个人在屋子里玩。”这样,让孩子感觉到权与责的关系。

不要跟孩子“恋战”

现实中,当一些孩子被父母禁止做某些事之后,难免控制不住愤怒的情绪,他们发牢骚、哭闹或捶胸顿足。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起码是应有的宣泄。作为家长,在禁止孩子之后,应该适当允许孩子有这种宣泄。否则,试想一下:一方面自己喜好的活动被家长禁止,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孩子宣泄不良情绪,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孩子对禁止命令的感受就会逆反,于是便找机会反抗。所以,有的家庭长期形成高压-反抗-再高压-再反抗……,如此下去,不但形成恶性循环,而且还会使矛盾逐渐升级,以至于时间一长,父母的禁止命令逐渐失去作用。

在父母对某些关键问题上说“不”之后,要注意,不要陷入与孩子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孩子在坏情绪下,难免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或不着边际的话来,如果父母把这些都认真起来,无疑是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反而对父母的权威有害。

最主要的是,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不仅仅是限制孩子现在的行为本身,而是同时要通过这样的限制,让孩子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事情上是被禁止的。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就自动“免开尊口”了。然而,如果父母跟孩子在枝节问题上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则会喧宾夺主,对孩子认识事物,培养优秀素质不利。

再有,有的父母下达了禁止命令之后,在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苦苦央求下,变得心软下来,于是朝令夕改,让孩子的“无理”要求得逞。要知道,这样做的害处很大,因为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次许可,而是一个暗示:即你想要得到什么,尽管是无理要求,只要你耍赖争取,还是可以得到的。

最后的绝招:“1-2-3!”

6岁的琪琪问妈妈:“我吃完饭了,可以出去玩吗?”

“可以,宝贝儿。但是,你得先把家庭作业做完!”妈妈说。

“我回来后就做作业!睡觉以前我一定把作业写完。”

“琪琪,你昨晚也是这么说的,结果怎么样?你根本没写完,对不对?”

“可是,小刚在楼下等我呢,妈妈,求您了,我就这一次!”他继续跟妈妈对付。

“听话,先把功课做完,再出去玩。其实只要你认真,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可以做完了。”

“真是烦人!”琪琪已经非常恼火。“为什么不能先玩儿?偏要先做该死的作业!”

“好啦,听着,我要数123了,1!”“哼,真气人!”琪琪愤怒地发着牢骚。

“2!”

“好啦好啦!”琪琪只好悻悻地去做家庭作业了。

有时候,做父母的已经被孩子逼到角落,再没有退路,也就是说,该宽松的已经宽松,该放手给孩子自由选择权利的也已经给过,而且温情和爱都已经失去作用,于是,父母们不得不拿出最后的绝招,那就是对孩子数“1-2-3!”

“魔法1―2―3”的发明者托马斯・费兰博士是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他曾经在全美国推行这套教育孩子的办法,对于提出无理要求的孩子行之有效。这样强制孩子遵守是在没有其他办法时,采取的果断措施,省得拖泥带水,让孩子从父母身上找到漏洞,借机继续对父母软磨硬泡。

琪琪的妈妈做得很好,她果断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同时,她没有像某些家长那样,执著地与孩子争论个没完。

对于做作业这种事,关系到培养孩子未来做事效率和风格的大问题,因此要培养他们认真对待和雷厉风行的好作风。所以,在这样的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地对孩子说“不”。而且她非常及时地采用了绝招,及时阻止了一场无休止的争论,在父母的情绪没有变坏的时候,以非常平和的坚定来禁止孩子,同时这也防止孩子的坏情绪继续发展下去,让他及时“痛定思痛”,转而完成他该做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会千方百计跟父母周旋,以便达到他们没完没了的目的。不管你给多少自由或自,他们仍然不能满足。另外,孩子不知道哪些是允许的,而哪些是应该严格遵守的,所以,禁止是必须的,是让孩子学习成人社会的规范。

奖励为主与合理惩罚是配套方法

5岁的丽丽缺少时间概念,早上去幼儿园经常迟到,因为她穿衣服慢吞吞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可以采取奖励为主的原则,比如在丽丽能够准时7点半从家里出发的时候,应该及时给孩子以适当的奖励,比如允许她吃一块糖等等。

但是,在丽丽出现穿衣、洗漱磨蹭,不能及时出发的时候,丽丽的父母不要用斥责或帮忙来督促孩子,而是采用“违者受罚”的方式―――明确告诉孩子,如果再次不能在7点半以前出门,那她晚上就得提早半个小时上床。这样的结果是负面的,因为丽丽最讨厌晚上提早上床。但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明白,她犯了错误,必须得到惩罚。事实上,这样的惩罚没有什么害处,因为这样第二天早上她才有精神准时上学。这是必须的。在孩童时代常常使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他们,对于培养他们令行禁止的素质有利。

让孩子晓得生活是有很多界限的,这是父母的一种职责。父母需要为孩子架构环境,在这环境里,孩子不准做那些他无法控制的事情。在孩子未上学之前就为他设限,等于是为他一生的自制力奠下根基。

在禁止孩子的同时,注意自己的态度

孩子若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也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你的态度代表了对他的期望、信赖和爱。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在规范孩子行为的时候,无论孩子态度如何,我们切记自己不要冲动,因为我们是教育者,我们需要理智,我们需要用自身言行来降低孩子的负性情绪所带来的影响,使事态不再扩大下去,从而控制整个局势发展。

另外,夫妻对教育孩子有不同意见时,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会对生活产生迷惑。所以夫妻之间要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为确保二人在实施时没有偏差,可以详细列举事项,然后将各条规定逐一讨论,说出你的想法、感觉,赞成或反对的理由,最后一起决定如何更改这些规定。

上一篇:让孩子在轻松中成长 下一篇:卵巢长囊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