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原则语境下的禁反言规则构建

时间:2022-10-05 08:10:39

诚实信用原则语境下的禁反言规则构建

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律中,禁反言理论并未体系化,仅部分法条映射禁反言原则。笔者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702份裁判文书进行系统详整的分析,概括禁反言原则在民事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比禁反言原则在民事实体理论上的相关规定,在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间梳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提出明确禁反言原则概念,建立“诚实信用原则―禁反言原则―禁反言规则―具体规则”的关系谱系,将规则具象化,使禁反言真正“有所立,有所用”。

关键词:禁反言;自认;调解反悔权;应诉管辖

一、立法近况:禁反言的立法导向

禁反言是指当事人一方先前的言辞和行为作出后,另一方当事人无保留地作出相应决议,而该决议付诸实施是对作出先前行为一方先行行为的完全信任,作出先前行为一方不得再作出相反的言辞或行为损害当事人的权益。 民事诉讼法律体系虽未明确确立禁反言原则,但其观念已渗入立法当中,从庭前程序程序到执行程序都无不体现禁反言。

(一)庭前证据交换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29条是直接关于“禁反言”的规定 ,是当事人对庭审前准备阶段无异议事实行为和证据反悔行为如何处理作出回应。除能说明理由的情况外,禁止当事人提出与庭审前准备阶段相反的证据和事实,既能及时整理争议焦点、组织证据交换等,还能使当事人充分透析对方的攻防策略,作出相对应的有效防御,减少庭审中不必要的争论,提高庭审效率。最后,还能帮助法官厘清案件事实,作出公平、合理的抉择,减少二审和再审的可能,还能使当事人对于诉讼成败有合理预期。

(二)自认撤回的限制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对自认规则的约束,是英美法系中的“禁反言”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属于英美法系中行为上的禁反言 ,条文对自认的撤回规定得较为严格,也是源于“禁反言”的法理要求。但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禁反言”概念的明确规定,自认规则也仅仅是体现“禁反言”理论。

(三)调解反悔权

在诉讼实践中,对当事人出尔反尔的诉讼行为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制手段。相反,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某种程度上还允许了当事人的矛盾诉讼行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赋予当事人在调解书签收前享有反悔权的规定。法条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第99条和《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50条。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才发生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签收之前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反悔,由此导致调解协议无效,人民法院将继续对案件进行审理,直至判决作出。对于调解不成的情况,法律规定判决要及时,以防止“以拖促调、久调不决”。

(四)应诉管辖

应诉管辖也是民事诉讼中对禁反言原则的体现,一旦当事人应诉答辩则认为管辖法院具有管辖权,不可再提管辖权异议。法院受理行为实际上表明法院通过审查原告的,确认了管辖权,而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则是根据被告提供的案件资料,进一步核查管辖权。如果当事人答辩状期间内,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通常不会主动审查管辖权问题。 因为受理过程中,已经对管辖问题进行过审查并得出结论,在此结论未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默认先前结论正确,符合正常的思维和逻辑,亦符合诚实信用原则。无缘由的再次启动审查程序,缺乏动机,亦违反禁反言原则。

(五)执行和解

《民事诉讼法》第230条第2款关于执行和解的规定也体现了禁反言原则。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在受欺诈、胁迫的情况下签订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申请执行人如果不是在受欺诈、胁迫的情况下,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将不会得到法院的同意。

二、实践概况及困境:司法实践中的禁反言规则的体现

民事诉讼法律中对禁反言理论规则化的体现无不影响着司法实践对禁反言理论的运用与施行。据笔者统计,截至2016年5月25日上午9时,中国裁判文书网共702份有关“禁反言”的裁判文书,这表明禁反言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民众与司法机关的认可。禁反言原则的运用是通过对具体规则、制度、案件情形的适用而使用的,有自认规则、既判力制度、证人证言矛盾等共四十四种之多,笔者将就使用率高的情形予以详细分析,剖析出实践中禁反言原则主要具体适用事由。

(一)实践表现

1、自认规则

自认在禁反言原则适用中占总使用率的48.2%,在禁反言原则中适用数量最多、比例最重。实践中将自认作为禁反言规则化的体现,这既是对诉讼程序的尊重,也是诚信诉讼的态度。只有在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有充分证据证明自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的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下才得以撤回。(2015)徐商终字第0628号陈明与张桂玲买卖合同纠纷案即为一例。该判决中明文引用“禁反言”原则作为判决依据,是运用禁反言原则的最佳体现,严格限制自认的撤回,是对禁反言理论的贯彻。

2、当事人陈述矛盾

当事人陈述矛盾是指当事人自身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作出一番陈述之后又在诉讼中作出另一番相反的陈述,自相矛盾。当事人陈述矛盾在禁反言原则适用中占总使用率的21.2%,仅次于自认。为了保证当事人如实陈述,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10条规定了当事人具结制度。虽然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当事人具结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保障禁反言原则在当事人之间运行,但是当事人具结并没有形成规则―惩罚的体系,法律规定当事人未如实陈述的应受到惩罚,但并未说明如何惩罚、惩罚的程度以及惩罚的主体。

3、主张与证据证明事实相违

主与证据证明事实相违是指当事人的主张与当事人双方所提交的证据和法院调查搜集的证据相违背,有违案件的真实性。该项在禁反言原则适用事由中占总使用率的6.9%。举例说明:(2015)佳民初字第10号民事判决书中,被告闵某丰在签订的四方“协议书”中明确自愿为被告闵某春向原告的三笔借款作担保并以其挂靠在顺达公司名下的十二台客运车辆及线路经营权作担保物,但之后被告闵某丰主张协议中担保车辆与其无关、担保条款无效,法院认为其违反民事诉讼“禁反言”的诚实信用原则,抗辩理由不能成立,其要求免除担保责任的请求不予支持。由此案可以看出,被告闵玉丰的主张与其自身签订的“协议书”相违背,做出了与其签订“协议书”时相反的意思表示。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因其本能的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得失,不免会作出对自身有利而枉顾事实的行为,但是该行为应当受到禁反言原则的约束与限制,保证在民事活动与诉讼进程中能够保证当事人之间实现诚信不欺。

上一篇:基于学科教室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下一篇:你了解什么是靓缝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