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译诗 趣教《马嵬》

时间:2022-09-01 02:09:47

摘要:在古诗词学习中,逐字逐句地串讲会让诗词教学索然无味。以执教李商隐诗歌《马嵬》为例,引导学生用“趣读”和“以诗译诗”的方法让课堂迸发出无穷趣味,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

关键词:马嵬;趣读;以诗译诗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诗,入选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七课。全诗共有四联: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借“马嵬驿兵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唐玄宗失政的痛心,也给了晚唐统治者以勤政的警醒。全诗句句对比,虚实结合;语气升腾跌宕,极尽辛辣嘲讽。首联模拟唐玄宗复杂的心理活动,海外寻妃的期待兴奋与折回现实后的落寞凄凉形成强烈对比,道出了唐玄宗的无限惆怅与悲痛。颔联中的“空闻”与“无复”形成对比,到处是士兵哗变的喧闹声,安逸舒适的宫中生活已不复存在,我们仿佛可以体会到玄宗当时巨大的心理落差,昔盛今衰的感伤也随之而来。颈联把马嵬剑拨弩张的凶险窘迫与李杨二人七夕赏月的幸福惬意做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使唐玄宗痛苦不堪。尾联把唐玄宗与普通百姓做对比,一代君王竟然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还不如过着“织绮采桑”幸福生活的普通人。对比手法让两种人生境遇形成巨大反差,讽刺意味强烈,作品主旨也更加突出。此外,“海外九州”“鸡人”等典故也使此诗含蓄典雅,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

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逐字逐句地串讲会让诗词教W索然无味,也扼杀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用“趣读”和“以诗译诗”的方法在授课中收获了许多趣味。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两个版块:趣读、写读。

“趣读”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读,在读的过程中会感到趣意盎然。把“趣读”的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从而可以实现“趣教”,化平淡为美妙,变无味为有味,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妙处及学习语文的乐处[1]。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出情感。教师每一次都要提出具体要求,做相应的指导。没有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诵读就成了一种单纯体现理念、渲染教学氛围的手段,劳累辛苦却收效甚微。

如何实现趣味朗读呢?叹词是表达强烈情感的词语,在诵读中,适当地添加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浸润在作品中的情感。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教授蒲松龄的《狼》一文时,让学生把表示惊恐的“啊”字插入文中。学生分析讨论后认为“啊”字加在“一狼洞其中”一句的前面比较恰当。接下来学生反复品读“啊”字的惊心动魄之感,读起来欢欣雀跃,神采飞扬。在教授《赫尔墨斯与雕像者》时,让学生在“赫拉的雕像值多少”一句前加上“哈哈哈”三个字,体会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的心态和神情。这样的朗读都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反复玩味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借鉴余先生这种加叹词的方法,让学生在颔联“无复鸡人报晓筹”前加一个叹词“唉”,提示学生拉长语音,读出深深感叹的味道,体会唐玄宗被困马嵬时无奈的境遇;在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前加上一个叹词“哼”,读出一点儿讥讽之情。这两个叹词让本来谨严庄重的诗变得活泼起来,学生在诵读中津津有味地体会着叹词背后的深意,感悟着作者的情感,整个诵读环节妙趣横生。

“写读”的环节是“以‘诗’译诗”,就是用较为浅显的诗句诠释原诗的内容,把原诗中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力求押韵,写下来就是“诗”了。余映潮先生在教授陆游的《游山西村》时,让学生把原诗翻译成现代诗:“不要笑腊月农家的一杯浑酒,丰年足够的鸡和猪把客人挽留。山穷水复前面好像没有路,柳阴过后花色明艳山西村就在前头……”[2]这样的训练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原诗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是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译”诗前,我先让学生了解“海外九州”“鸡人”“卢家莫愁”三个典故,掌握五个词语:“徒闻”“空闻”“宵柝”“四纪”“不及”。重点让学生辨析理解“徒闻”和“空闻”两个词语,课下注释说“徒闻”即“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样解释首联本无可辩驳,但容易使学生混淆首联中“徒闻”与颔联中“空闻”的意思。首联中的“闻”为名词“传闻”,“徒”是形容词“空,不切实际”的意思;颔联中的“闻”是动词“听到,听见”,“空”是副词“只,仅仅”。这样,从语义上说,“空闻”才能跟“无复”对仗起来,唐玄宗饱受颠沛流离生活的惶恐与落魄才能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典故的了解和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为降低教学难度,我给学生示范写了首联:“海外听闻贵妃游,梦断黄粱此生休……”要求学生依照范例续写诗歌,写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注重韵脚和基本的对仗就算完成任务。接下来学生们开始安静地思考、写作,五分钟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有学生写道:“只听军中闹哗变,再无宫人鸣更筹。当日禁军停不前,可叹七夕海誓盟。天子爱情守不得,不如农家卢莫愁”,设计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写”的活动中去,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最后我带着学生梳理诗歌思路,让学生在大声朗读背诵中结束整堂课的学习。

注释: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孙建宁(1979― ),男,河北省宁晋县教育局教科所,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上一篇:寻找一条线索,由浅入深阅读 下一篇:安徽民企正拥抱“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