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国“规矩”不必遵守

时间:2022-10-05 08:09:19

有些中国“规矩”不必遵守

我希望中国未来十年不要再一味地追求成长。一只鸟如果一直往上飞,最后会直线掉下去,所以,鸟一般会飞高,然后让自己滑翔,缓下来酝酿体力休息一下做反思,然后再飞高,再下来,这样才能飞得更高。你要是一直这样飞啊飞,就会摔下来。所以对中国,我的看法就是政府应该鼓励大家停下脚步,稍做反思。

4月的阳光透过玻璃顶棚照亮了京城一家五星级饭店的大堂,何春盛满面春风地说“环境真好”。但当发现大堂内高大的植物居然是假树时,他严肃地批评起饭店的管理来,“我最不喜欢假的东西了”。

台湾人何春盛是研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每年一般会花四分之一的时间到大陆办公。他领导的公司主攻工业电脑,占有中国大陆约50%、全球约37%的市场。过去10年,他自己最满意的事情,是在2000年的时候,将公司位于北京上地的办公楼后院改造成有互联网络覆盖的后花园。

他觉得这不但将研华这家很“硬”的公司软化了,还美化社区、净化空气,让客户与合作伙伴感觉很舒服,这跟他要求酒店大堂有活树活花的道理是一样的。

一句话,这个后花园是研华“可持续发展同心圆”实践的很好个案。在何春盛看来,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将个人、公司、社区、宇宙这几个同心圆由里往外拓展,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差不多。

他说,真正能够落实可持续发展是靠文化力量,而不是靠老板。“企业的成长、衰退都很正常,但是要看衰退的时候有没有反省,成长的时候有没有收成,自然就可以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据他介绍,研华“同心圆”最里面一圈是个人,即员工。研华提倡“美满人生”的工作氛围。往外的第二圈是公司。“我们每5年、或者每3年都会让员工说出希望这个公司未来3年、5年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透过这个愿景塑造过程可以凝聚大家的共识,也让员工对这个公司的目标更加认同,这是企业文化。第二,我们立志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其中,“研华文教基金会”是公司通过产学合作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好案例。而公司和上下游厂商、合作伙伴的“共生”关系有利于塑造生态系统式的商业模式。

第三个圆圈就是公司所在的社区。“就是关心我们社区的发展。这是未来我们主要会去做的。”最外面的一个圆圈就是跟整个宇宙万物共生,“我们研华所在的事业已经跟整个环境可持续发展连在一起”。

他用三句话总结研华:“科技的研华,创新的研华,公益的研华。”

然而,他设计的这一套完美体系,在大陆没有迎来普遍赞誉,因而他不得不用这个体系与那些“假的东西”、那些“规则”进行了很多年的斗争。虽然环境很难改变,他还是给自己立了一个座右铭―“凡事尽心尽力,结果交给上帝。”

据说你们公司已经连续二十多年没有亏损了,在金融危机时期,你们表现怎样?

没有亏损。我们从来没有亏损过,第一是我们选的这个产业是不错的产业,第二是我们本身很努力。我刚才碰到一个朋友,他做的不错,他说很佩服研华的管理,他说有一些同类之间的竞争不择手段,用政府关系或者政策关系想办法让自己赚钱。我跟他讲,人在做,天在看。你曾经努力过都会留下来,可是你用投机取巧即便争取到一时的利益,最终你都要连本带利付出去。

这个理念在中国还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我觉得就是应该这样坚持下去。有时候我跟我们的业务员说这个生意我不做,为什么不做?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原则,要关注持久的发展。

比如什么生意呢?

你知道,在中国有很多“规矩”,我的原则就是,吃饭请客都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再下去我就不做,经销商去做我都没有去做。我自己都觉得不行,我就要让我的员工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发现员工有不当的利益就马上开除,不管你职位多高。

虽然我无力去扭转整个环境,但还是应该努力把自己做好。我个人有一个座右铭―“凡事尽心尽力,结果交给上帝”。因为结果有时候不是你能控制的,可是你的自身努力是你能把握的,那你就该要求自己去努力。

这个很好。

作为一个企业对社会是有责任的。我们要把这个理念传达给员工。所以我的员工出去,我相信他们都会受到尊敬。如果讲台湾公司跟大陆公司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可能这就是其中之一。只有坚持,才有办法做长久。

你们来大陆已经近20年了,应该有难以抉择的时候吧?比如如果刚进大陆的时候你为了生存很需要单子,来了一个大单,但有你刚才所反对的情况,怎么处理?

我们做的是品牌生意,而且这个行业里面我们最大的客户也占不到我收入的1%,所以我宁可不做。当然,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我的客户曾被很多竞争对手抢走。

刚进来的时候发展很困难吧?

刚进来的时候,要改变观念是比较困难的。

是自己改变观念,还是改变别人的观念?

我们自己的观念很清楚,我们要改变别人的观念很困难。其实我办读书会也有这个功能,至少我希望我的合作伙伴的观念跟我比较接近一点。

过去几年你有没有最满意或者是最不满意的事?

我最满意的是在不景气年景中,我们在中国大陆没有裁员,我们的业绩还能做到持平。我们很早就知道会很辛苦,所以那时候就开始给员工做心理建设,同时我们也做战略调整,做人力优化、配置优化,把资源从冷点移到热点。

这期间的热点就是政府的项目特别多,就是“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这个订单特别多,我们就把主要精力部署在这上面。

最不满意的就是我们2009年第一次没有增长。我们没有亏钱,但是我们获利大概掉了一二十个百分点。还有,我觉得整个公司的进步还不够大。

刚才说到“铁公基”,绝大部分都是政府投资。其实在中国大陆做生意,所谓的中国特色,除了那些回扣、人情关系之外,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怎么跟政府打交道?

这点我们还好,因为我们做的生意几乎没有跟政府有直接关系的。比如说政府建高铁,应该是西门子这些公司去投标的,它们中标以后就会买我们的电脑。

你们公司在美国、欧洲也有生意,跟它们的政府打交道与跟中国政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在欧洲和美国,政府很清楚,该花钱就花钱,单子来了我们就交钱,但是在中国,举个例子,很多事情我们给政府官员的裁量权很大。

因为Google等一系列事件,有人觉得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可能不是那么友好,你自己有没有感觉?

我觉得中国蛮务实的。其实我觉得还是不应该忘掉中国人的谦虚。

这十年来,我感受最深的是,包括本公司同仁在内的大陆人的自信心提升非常多,而我送他们到台湾去,他们回来感受很深,更谦虚,所以他们有一拨还可以再成长。

当你看到别人的好,你会更谦虚。其实希望有更多的同仁可以出去看一看。

现在中国“低碳热”是不是虚热?

我认为中国还没有很确切地感受到这种压力,老百姓也没有感受到,因为现在的电还很便宜,石油还很便宜。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谈低碳就觉得跟公益事业一样,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就是做好事,做不做也都可以?

低碳也好,利润革命也好,要成功的必备条件有两个,第一是大面积的苏醒,今天只有你节能,没有用。第二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大家还没有这个意识。

现在大家讲绿色经济,很多是讲如何找出一个新能源来取代旧能源,就是用增量来替代存量,那是一个方法。但是现在我看到你们很多是在存量基础上进行优化,比如,不是重新建一栋楼,而是让这栋楼更加节能,因为目前能源的浪费太惊人了,把被浪费的那部分用好就可以大大缓解我们的压力。

比如电,就有大约三分之一被浪费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做生意、去努力,是不是比做代替方案更好一些?

我觉得两方面都要做。有一本书《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就讲来自于地狱的电是燃油、燃煤,是会毁灭地球的,天堂来的电就是像太阳能,包括潮汐发电、地热发电、风力发电。可是目前来自天堂的电成本还高,但是它到了一定的量之后成本就下降了。

当然,我们现在谈智能电网,如果能够把峰谷的用电拉平,实际我们可以省掉三分之一,这个数目是惊人的。

智能电网很清楚地知道需求和供应,从而达到规划发电,减少浪费。比如说将来每一个楼、每一个住户都会有一个黑匣子,用来检测你所有的用电,检测你大楼里面所有的用电,然后进行智能分配。

你们是不是想做智能电网的黑匣子?

因为黑匣子实际上就是电脑,我们已经有一些电脑应用在这上面了。

目前电脑的成本还太高,所以没有办法普及。将来的量普及到一个程度之后,每个家庭都可以装。根据IBM的统计,我们因为峰谷用电不平均,损失大概是28%的电量。如果通过这个黑匣子的控制,我知道洗衣机可以在离峰的时候用电,未来你节约的电还可以卖给电网。

我很好奇,像你这样整天琢磨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人,平时有什么特别爱好?

骑车、打球,低碳生活。礼拜六、礼拜天出去骑30到40公里,一个早上和一个下午。

这是你最大的快乐吗?

谈不上是我最大的快乐,其实我最大的快乐是跟人家分享。你骑着脚踏车沿着河边走,看到一群人跟你一样骑,爸爸妈妈骑车带着小朋友。我觉得那个才叫做幸福生活。

谈谈你对未来十年个人、公司、中国的看法?

我希望中国未来十年不要再一味地追求成长。

一只鸟如果一直往上飞,最后会直线掉下去,所以,鸟一般会飞高,然后让自己滑翔,缓下来酝酿体力休息一下再反思,然后再飞高,再下来,这样才能飞得更高。你要是一直这样飞啊飞,就会摔下来。

所以对中国,我的看法就是政府应该鼓励大家停下脚步,稍微反思。

但是你们公司的目标很大,比如你们希望做成中国工业电脑方面的领导企业。

2000年的时候,我们整个公司在大陆营业额大概是1.7亿人民币左右,现在大约10亿。我们是稳步成长,没有那种很突然的成长。我们每年都是20%、25%这样的成长,2010年高一点,是37%。我们会一边发展一边反思。

怪不得台湾媒体给你们公司的形容词是“毛利高,股价稳”。如果让你自己形容自己的公司,你用什么词?

科技、创新、公益。

如果让你评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整个公司成长过程的作用,你打多少分?

我觉得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策略。我们每天都想怎么样专注把我们的本业做好,不会自我膨胀。

我倒是觉得按照你们公司的素质,又有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你们的发展速度是不是应该再提高一点?

我觉得不要一味地追求数字,你把质量做好一样可以成长。

上一篇:百变巨头在中国最该坚持什么? 下一篇:天工之城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