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时间:2022-10-05 07:46:37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学生认知的特征,因而容易吸引学生。物理实验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思维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落实,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实验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一、在实验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掘教材中蕴藏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教育,从而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强化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辩证思维,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实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启蒙开始,对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要高度重视。要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规范、熟练、整洁美观的操作为学生示范,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当然,学生的科学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是几节物理实验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要通过长期的严格的训练。除了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外,学生还要反复模仿与练习。教师要及时指导与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独立操作的能力。教师严谨的治学风范、模范的榜样作用是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的催化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在实验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理教学课时紧张,做实验需要耗费大量课时,部分教师为了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就把物理实验改为讲实验,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实验动手的机会,多安排一些分组实验,对于演示实验也要认真细致,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初中生往往具有较强烈的操作欲望,但我国目前学校条件有限,物理实验条件不足,或者实验室所配备的实验仪器有限,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实验的比例明显加大,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面对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的现状,物理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就地取材,让学生多做实验。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因此,用简单易行的器材做物理实验是可行的。

三、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讲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演示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一些看来似乎很深奥难懂的道理,通过演示实验便豁然开朗。而演示实验不同于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它是以教师为主体、有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教学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演示实验,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一个好的演示实验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学生人数多,有时演示现象不易观察,演示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多数教师会减少课堂演示时间,甚至在黑板上讲实验,使得物理实验教学变成“纸上谈兵”,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物理课抽象难懂,对物理缺乏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将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灶,这种兴奋会使人对该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从中迸射出创造性火花。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演示实验有强烈的直接兴趣,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的实验,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现象上。因此,要抓住初中生好奇的心理,巧妙地设计并演示有趣的物理实验,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探讨问题,学习物理。

四、通过物理实验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勇于创新的个性,并增强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阶段可以通过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积极主动地学,坚持不懈地钻研。尤其在物理启蒙阶段,要让学生从物理实验现象的瞬息万变中,领悟到物理的魅力;从物理实验现象的精彩变幻中,洞察到实验的内涵,从而使物理“乐学”、“善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其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已不满足于学习仍停留在实验现象的简单描述和对反应结果的验证上,也不满足于追求实验的表面刺激和“照方抓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调整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案,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自行观察、探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自求解决,最大限度地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实验创新,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创新与提高,物理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十分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摒弃常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设计或改进实验,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实验自我监控能力差或缺乏耐性等,这时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继续操作,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独立完成实验。当他们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或在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时,更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六、结语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对实验教学的改革。新的实验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实验教学观点,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操作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需要教师、学校和教师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又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下一篇:物理学习实践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