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范读应在新课标下大放光芒

时间:2022-10-05 07:36:38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远去。受新课改的影响,教师倾向于多媒体的运用,其中不乏包括课文音频、视频的朗读。似乎这样做才更像是在进行课改,才更能融入新时代的潮流。在各个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师更是推出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却很难看到教师有板有眼地带领学生朗读的教学情节了。旨在阐述精彩范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操作。

关键词:范读;流失;体验;模仿;感悟等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少见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少被人提及,更何况实践。课堂上以声、光、电的组合多媒体来取代教师范读,似乎成了一种潮流,能体现上课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个别教师甚至认为范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范读吃力不讨好,又累又原始,不值得提倡;还认为范读是老方法,与新课标不相符合,真要范读,还不如用多媒体代替。笔者不禁要问:难道新课程改革下,范读就没必要了吗?笔者倒觉得精彩范读应在新课标下大放光芒。

一、精彩范读应在新课标下大放光芒的原因

1.新课程标准决定的

新课标,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诱导。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世界中那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情怀。教师通过范读,使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并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再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笔者认为教师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如,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范读,学生就能自然地加以评价、品味、体验、模仿,如此一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明显增量,是其他方式难以取代的。

2.精彩范读是由自身的独特魅力决定的

(1)它的独特魅力在于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小学生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进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2)它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能读出好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在学生读文前或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处于“愤悱”之时,教师范读一番,将会是事半功倍。在上优美抒情的课文时,教师更应用情、用心地读,把学生带入尽善尽美之中。如,笔者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在我抒情地范读后,学生也“看到”“听到”“闻到”“触到”“荡秋千”“摇啊摇”“叫”“笑”地读起来了,读得有声有色,美极了!这样,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如临其境,不但读出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3)它的魅力还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读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包括课文的学习。学生接触到一篇新课文开始往往不会马上就能读得好。于是,教师的示范朗读显得很有必要。教师的范读,还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二、怎么做才能让精彩范读在新课标下大放光芒

1.从认识上:端正态度,重新解读新课标下范读的特殊含义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作为范读的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学习主体的促进者,也是平等师生关系下的参与者、师生共同发展中的竞争者。由此基础上构建的范读也成为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它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情趣盎然的师生“联袂登台”;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嫁接,而是引导诱发学生的自主体验;不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启迪。

2.从行动上: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彩范读

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具体说,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彩范读。

(1)讲读课文前的范读

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课前的范读,情绪渲染,给整堂课的情感基调作了铺垫。上课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教师的感情朗读所吸引,进入了故事内容,进入了人物角色,从语言文字符号中很快地受到了良性“刺激”。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再给学生一个充分朗读感悟的机会,来个锦上添花。一位教师在执教《春天是这样来的》时,揭题后,她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将学生带进春的世界里。“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要把一个小朋友发现的秘密告诉你们好吗?”说完,教师就开始了配乐朗读。就在舒缓的乐曲声中,在教师柔美的声音里,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初步知道了“春天是这样来的”。这样的情境给人一种整体的、和谐的、生机向上的美,给人以朝气,给人以灵感,教和学犹如一组如诗、如画、如歌的交响乐。这时,教师说:“小朋友们喜欢这首小诗吗?她已经在等着和我们交朋友呢!大家赶快大声地读读,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声音。”教师的话音一落,学生马上就愉悦地亲近起这首小诗来,读得自然很投入。

(2)课文讲解时的精彩范读

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竞争者、指导者等介入。

第一种情况是教师作为参与者介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十分精彩。由于人物语言是反映人物性格、心理、思想、情感乃至品质的一面镜子,而且人物对话较其他的描述性语言来得更为鲜活,其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更具多元性、变化性、跳跃性。因此,如果教师靠“一包到底”的范读来促进学生理解的话,那么学生揣摩的对象就不是文本,而是教师的语调、语气、语速模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定论就成了谬理。此类对话教学的范读,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出现,从而展开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与指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二种情况是教师作为学生的竞争者介入。这种范读方式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教师榜样性朗读的本身,而在于学生凭借教师的榜样力量,进一步提升对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个性化体验,达到更高的领悟境界。这种范读一般在赏析教学环节中进行,教师既要组织多种教学形式,又要积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朗读比赛,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向教师挑战,把以读促悟推向新的高潮。

第三种情况教师作为指导者介入。这种范读既强调朗读的示范性,又强调朗读的启发性;既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如,当学生因对某段文字的含义或意境理解不深、把握不准,而导致朗读情不真意不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范读――听一听,教师哪个地方读得好,让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范读中得到启示,在进一步的练读中加深感悟。再比如,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或为了突破某一难点,点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还可采用故意出错的范读――听一听,教师哪个地方读得不太好,让学生通过评价,试着范读“错误之处”,在不断地矫正中,提高揣摩词句的能力和领悟方法的能力。

(3)讲读课文后的范读

把范读放在这一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的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瀑布》时,课一开始,教师就进行了一次感知性范读。当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再进行一次配乐范读――“……竖着的小河啊,你停一停,让我好好看看你。”全班学生静静地听着,完全进入了情境之中。教师紧接着问:“现在,我们来到了瀑布下边,这时,你最想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要在瀑布下拍个照。”有的说:“我很想摸一摸瀑布。”有的说:“我要在瀑布底下冲凉,肯定很舒服的。”还有的说:“要是我是瀑布里的一滴水就好了,这样就能从很高很高的山上飞下来,多刺激啊!”像这样的范读,由于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课堂上才会出现多种答案。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新的范读方式是教师走下“神台”,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走向文本,实现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精彩范读,也应大放光芒,它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得到创新、丰富,且更具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 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海林.重建语文教育的时代精神.中学语文教学,2002(11).

[3]黄厚江.对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江苏省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选.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镇中心校)

上一篇:初探完形填空讲评课 下一篇:浅谈中考英语听力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