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05 07:36:38

朱庆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30-01

摘要:朱庆馀是中晚唐众多诗人中,存诗不多但取得较大诗名的诗人。若能对朱庆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中晚唐诗歌研究以及中晚唐诗史研究,都是颇有助益的。众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多次提到朱庆馀的诗作,虽有很多研究朱庆馀的单篇论文及大量研究成果,不过因为资料繁杂,缺乏系统归纳。本文尝试从多种文献与文学研究资料中,对朱庆馀其人其诗的研究流传情况进行综述行探讨。

关键词:朱庆馀;晚唐;诗歌研究;概况

朱庆馀原名朱可久,字庆馀,原名少用,以姓字行于当世。排行老大,于宝历二年进士及第,有《朱庆馀诗》一卷。朱庆馀是中晚唐众多诗人中,存诗不多但取得较大诗名的诗人。他数次参加科举,直至宝历二年(826)才进士及第。从现存朱庆馀与他人交游的诗作及相关文献记载可知,他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协律郎等官职。朱庆馀的诗才受当时文人重视,遇张籍知音,诗名流于海内,并被选为宗伯,在当时文坛拥有很高的声望。有《朱庆馀诗集》一卷,传奇《冥音录》一卷。《唐人五十家小集》、《唐百家诗》、《唐百名家全集》、《铁琴铜剑楼丛书》、《四部丛刊续编》、《全唐诗》等总集对朱庆馀诗均有收录,《才调集》、《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瀛奎律髓》、《唐诗品汇》、《岁时杂咏》《石仓历代诗选》等选集对朱庆馀诗均有选录,可见朱庆馀诗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受到人们关注的。

历代诗评家对其诗多有称道,评价颇高。如:张洎《项斯诗集序》:“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蕃……”1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得张水部诗旨,气平意绝,社中哲匠也。有名当时。”2这些评论对朱庆馀的诗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为至,都没有研究朱庆馀的专著,但闻一多先生在《唐诗大系》3中首次提到朱庆馀之生年为贞元十三年(797),虽然后来学者对此仍有很多争议,却深深影响了学术界对朱庆馀出生年的界定。

九十年代以来,朱庆馀研究得到更多关注。出现了研究朱庆馀的单篇文章,如《朱庆馀与张水部》、《朱庆馀与张籍》,这两篇文章谈论朱庆馀受张籍赏识,科场折桂的文坛佳话,类似于《闺意》一诗的本事,可惜的是,两篇文章都没有深入到文学研究的层次,只能算是文学常识的介绍。在一些学者校注的古籍中,对前代朱庆馀研究的资料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比如由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就相当出色,其中对朱庆馀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进行了有效的探讨,很值得借鉴。文中结合朱庆馀及其友人的诗歌,考证出朱庆馀确是越州人,于宝历二年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并推测《全唐诗》本《朱庆馀诗集》出于宋陈宅书籍铺本。只可惜寥寥数语,点到即止,还需要更为翔实的材料和更仔细的考证。这一时期提及朱庆馀的单篇论文较多,如马自力《论中唐“郎官”与文学》4、杨义《的心灵史诗形态(之一)》5、余恕诚《晚唐两大诗人群落及其特征》6、傅道彬、刘晓媛《船与诗:一种文明的艺术考察》7。可惜的是,这类文章只是以朱庆馀诗为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以朱庆馀及其诗歌作为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后人。

目前研究朱庆馀的硕士论文只有2006年新疆师范大学的郭育丰同学的《朱庆馀诗歌研究》,他对朱庆馀的诗歌进行了校注,并把朱庆馀与贾岛、张籍的诗歌风格进行了比较,认为朱庆馀与贾岛都是以苦吟的态度创作诗歌,但风格却与张籍相似,清丽自然;并且认为朱庆馀清远诗风的形成,与越州秀丽的山水,以及诗人自身平淡的心境有关。这篇学位论文第一次把朱庆馀诗作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令人惋惜的是,他对朱庆馀诗歌本身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宏观的朱庆馀研究,是一个缓慢而又不断发展的过程,还有待于今人不断丰富和完善。

注释:

[1]张洎,《项斯诗集序》《唐文拾遗》卷四七《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页10906

[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版,页页190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年,页388

[4]马自力、论中唐“郎官”与文学[J]. 文学评论,2006年2期第67~75页

[5]杨义.的心灵史诗形态(之一)[J].文学遗产,1997年06期第17~34

[6]余恕诚.晚唐两大诗人群落及其风貌特征[J].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02期第161~171页

[7]傅道彬、刘晓媛.船与诗:一种文明的艺术考察[J]。北方论丛,1995年04期第65~73页

参考文献:

[1]朱庆馀.四部丛刊续编·朱庆馀诗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5]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5

上一篇:小议密尔、西季威克对功利主义的两种证明模式 下一篇:有关泰国留学生习得“在”字介词框架的教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