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中方鸿渐的情缘悲剧

时间:2022-10-05 05:26:27

摘 要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就决定了方鸿渐无论事业方面还是爱情方面,只能是悲剧性的。

关键词 围城 方鸿渐 情缘 悲剧

方鸿渐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围城》的主人公,他个人的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他的人生旅途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个阶段。作品着重写了他和五位女性(周小姐、包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这就决定了方鸿渐无论事业方面还是爱情方面,只能是悲剧性的。

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凭借未婚妻周小姐的父亲的帮助,他在北平上完大学后,走上了留洋之路。到了欧洲,四年中换了三所大学,伦敦p巴黎p柏林;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下,他只好从一个在美国的爱尔兰人那里购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

在外国留学期间 受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最终被浇了一桶冷水,所幸未婚妻病亡,使他获得了情感和精神上的短暂自由。在与鲍小姐的调情,苏文纨的应酬中,渐觉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当遇到“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唐晓芙时,他真正坠入了爱河,但他俩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却在苏文纨的无情报复下夭折了。

他还没有在事业的挫折中清醒过来,便受到孙柔嘉的诱惑,而逃避到了“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他的孙柔嘉的婚姻中”,以为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失败和压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幸福港湾,或许是孙柔嘉在婚前过于心计。婚后,方鸿渐忽然发现自己娶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人,新家和旧家的矛盾又激化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再加上他们性格不同,的确很难相容,终于不离而散。方鸿渐丢下昨日的失望,怀着对明天莫名的祁盼,终于冲出了家庭的围城。

方鸿渐情缘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另外一个性格特点是思想大于行动和行动的延宕性。他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落感、荒谬感。他发现自己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进步观念没有理想信仰体系的社会中,于是在他的认识和行动只见就落下了不确定的阴影,他越是想自己行动起来,就越是发现人生的荒谬性和行动的无意义。

客观方面,苏、唐、孙三位知识女性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性格上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方鸿渐与三位的情缘关系,要么是有缘无情,要么是有情无缘,要么是有情有缘但无法相伴到老。

虚荣刻薄的苏文纨让俘虏丈夫的梦想变成了镜花水月

在大学时,苏小姐眼光极高,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不肯随便施与,嫌几个追求者没有前途,自然也未必会看上方鸿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向孤芳自赏、落落寡合的她猛然发现自己已如过了时的衣服,不禁自怅自悔,因此只能降低择偶标准,希望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服地求爱。与鲍小姐的纯肉体的诱惑不同的是,苏小姐对方鸿渐的引诱是尽情施展她女性的柔性以俘虏一个自己中意的丈夫。

为此,她不断地给方鸿渐暗示,为他撕水蜜桃皮、洗手帕、补袜子、缝钮扣……可是,方鸿渐似乎过于愚笨和迟钝,迟迟没有作出求婚的举动。苏小姐为了激发方的“斗志”,精心策划了一场爱情争夺战,主角正是方鸿渐和赵辛楣,她本想让方鸿渐感受到来自赵辛楣虎视眈眈的威胁,激发方的勇气,让他对这位抢手的女才子发起爱情总攻,然后等到两个追求者斗得头破血流时,自己再像圣女一样“从天而降”,把自视为伟大而高贵的爱情施舍给方鸿渐,让他明白得到这样的爱情是多么的幸运。然而事与愿违,这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不但没有激发出方鸿渐求爱的勇气,反而成就了方鸿渐和唐晓芙的恋情。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在方鸿渐向她坦白了自己的情感后,她恼怒至极,不仅把方鸿渐的信拿给唐晓芙看,并且把他从船上到那天晚上的事全告诉了唐晓芙,甚至连方鸿渐买假文凭的丑事也抖了出来,因此,她顺利地破坏了方和唐之间的恋爱,狠狠地报复了方鸿渐一把。

事业的一塌糊涂,爱情、婚姻的不幸,导致他完全与社会疏离,失去了一切人生支柱,精神萎缩到空无所有的状态,甚至于连人的感觉都没有了,只剩下动物般的本能反应。简直就是病态文明的病态产儿,作者对他的睡态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杨降.将饮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李玲.想象女性:男权视角下的女性人物及其命运.

[4]刘增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及其影响 下一篇:道教神仙谱系统与中国传统官制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