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拨复位治疗跟骨骨折中的手法技巧

时间:2022-10-05 05:16:21

摘 要 目的:总结中医正骨手法加撬拨复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之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治疗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拔伸牵引、摇摆碰触加撬拨复位;对照组撬拨后从两侧挤压复位。结果:两组病例均随访12~15个月,功能恢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正骨手法 撬拨复位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95年7月~2005年5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8例,采用拔伸牵引、摇摆碰触等正骨手法配合骨圆针撬拨复位24例,作为治疗组;另一组采用撬拨复位,复位后从两侧挤压恢复跟骨宽度24例,作为对照组。

一般资料:分组情况见下表。(年龄:X2=0.26、P>0.05.性别:X2=0.106,P>0.05)经检验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骨折类型分组情况。

治疗方法如下。

治疗组:手术用三踝阻滞麻醉,X线透视下从跟骨结节外侧用骨圆针自后外向前、内、下进针,方向与跟骨外缘成15°,与足底成60°,针尖不要通过骨折线,以针尾做柄,握于掌心,示指、拇指掐住跟骨结节向后下牵引,同时左右摇晃使碎骨块松动,利用周围韧带及关节囊张力自然复位,当听到咔嚓声,表明骨块松动,达到目的。此时将针尖插入塌陷之关节面下,术者一手四指置于足背,拇指于跟骨前缘,一手四指于跟骨结节及钢针,拇指于跟骨前下方,利用杠杆力跖曲,恢复关节面及Bohler角。维持此位,做摇摆碰触及扣挤手法,使骨块紧密嵌插并使关节面进一步磨平。X线侧位、轴位、Bronden位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将针尖穿入距骨,用管型石膏固定于屈位。1月后祛除石膏,活动足部关节并用中药外洗。3个月后拔除钢针,扶拐负重活动。

对照组:麻醉后手术,进针方向与治疗组相同,撬拨恢复关节面及Bohler角,从两侧挤压恢复跟骨宽度,并石膏固定。术后处理与治疗组相同。

结 果

功能恢复评分比较[1],见表4。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小于70分为差。所有病例随访12~15个月,平均14个月观察其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恢复Bolher’s角。跟骨角术前与术后差值比较二者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功能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讨 论

下方应有骨块填塞,压紧时关节面有所支撑,否则术后功能活动时易造成再次塌陷。扣挤手法使骨折间隙缩小,撬拨后骨折下方间隙被压紧、填塞,更有利于跟骨宽度恢复,使复位之关节面骨块下方有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骨圆针插入距骨可以更好的维持Bohler′s角,对抗跟腱张力;石膏塑形时于两侧及下方加压防止术后骨折块再向两侧移位。

单独采用撬拨复位,由于压缩骨块紧密相嵌插,撬拨骨块必须使用极大力量,有可能对压缩骨块造成二次损伤。撬拨后残留空隙由于残留骨碎块及周围骨块的紧密嵌插,单纯扣挤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在跟腓之间残留骨碎块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撬拨复位时采用拔伸牵引、摇摆碰触、扣挤手法可以克服此缺点,更有效的恢复跟骨形态。两组跟骨轴位角手术前后对比存在差异,表明治疗组能更好的恢复跟骨宽度,术后跟腓撞击综合征和腓骨肌腱炎的发生较少。Brondden位显示关节面恢复亦较对照组好;治疗组术后跟痛症、跛行等少于对照组,总疗效评价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

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发展迅速。其疗效各家争论不一,对医生经验和设备要求较高,并发症较多,如皮肤坏死、软组织感染、骨折复位不佳、畸形愈合等。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受到限制。本疗法相对并发症较少,没有皮肤坏死、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复位效果好,费用低,对基层医院、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不失为一种创伤小、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唐三元,徐永年,等.跟骨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2):169

上一篇:针刺结合牵引推拿治疗颈椎病459例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诊治泌尿系结石500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