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变革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时间:2022-10-05 04:28:15

组织变革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摘要:正规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学院改革的总称。文化认同对组织变革具有重要价值,对凝聚社会主义学院改革共识、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拓展社院工作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在社院正规化建设中,要把握文化认同建构的要素、处理好认同建构的关键环节和重点路径,以文化认同建构助推社院的正规化。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变革;文化认同;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6-0089-04

正规化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学院(下文简称社院)的工作重点,“是社院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及更高的社会要求所作出的适应性变革”[1]。这对社院来说是一次改革,而改革需要凝聚共识。文化认同是建构“共识”的基本条件。如果说以“校园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院正规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那么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建构则是社院正规化建设的共识基础。

一、论题的提出:文化认同与组织发展

现在有关文化认同与组织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文化认同的形成

文化认同在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它来自于对“认同”的理论阐释[2]。在人类学领域,文化认同是指“个人自觉投入并归属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或指“个人接受某一族群文化所认可的态度与行为,并且不断将该文化之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内化至心灵的过程”[3]。文化认同的形成有如下三种解释观点。一是社会认同论。这种理论以“存在决定其思想”为原则,主张文化认同“由族群认同(成员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知和情感依附)而产生”;认为“作为一个群体的成员,文化认同能提供给个人一种归属感”[4];并认为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与其所属的族群文化会逐渐产生关系,从而建立一种正向、积极的自我概念。二是涵化论,也称“文化交流论”。该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使得群体的界线被凸显出来,文化认同才容易形成。也就是说,一种文化需要与其他文化对照,在与异文化的差异性中确定自身的边界。三是认同形成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文化认同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认同是在个体、文化、时间及社会背景的交互作用下,透过不断的抉择与评价而产生的。

这三种观点分别从“群体”、“群体间性”以及“个体”角度阐释了文化认同的来源。对建构社院文化认同来说,一方面要充分把握社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发挥各个层面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建构文化认同的基本框架(特别是制度体系),让各主体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资源中进行选择与评价,并对选择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引领社院正规化建设的文化。

(二)文化认同对组织变革的价值

文化认同既是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引导组织发展的重要变量,对维持组织的日常运转、帮助组织顺利渡过变革期都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认同对组织发展具有如下功能。一是凝聚功能。组织文化能将组织的价值观与组织中的每个人共享,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其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存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达成组织和个人统一的最高愿景。二是激励功能。组织文化强调非理性的感情因素,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三是塑造组织形象功能。组织文化最集中地概括和体现了组织的宗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声誉、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四是稳定和协调功能。组织文化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准,能减少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摩擦,把整个组织聚合起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5]。总之,组织文化在职工及其行为方面起着“方向盘”的作用,组织文化引导、塑造和约束职工的态度和行为。

在社院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文化认同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正规化是社会主义学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认同的功能,帮助组织更好地适应正规化的变革。

二、正规化是新时期社院变革的总称

“正规化”是相对于社院“非正规军”的现实提出的,既是对自身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也是对社院建设方向的总体概括。

(一)社院正规化建设的缘起与发展

在社院创办时期,为与中共党校相区别,中共共产党就提出了社院性质和地位的基本规范。在复办及后来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将“正规化”作为指导社院发展的重点。1995年10月,李瑞环视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并在讲话中强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有统战特色,水平要高,层次要高,要正规化”。这是首次在中央领导讲话中提及正规化建设。在2010年的全国社院院长会议上,叶小文站在统战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将正规化建设作为社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进行阐述。全国社院随即掀起新一轮社院正规化建设浪潮。与前几次关于正规化论述的背景不同,此次社院正规化建设在制度层面有中央《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在机制层面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社院有关社院正规化的大规模实践探索。此轮社院正规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外部推力和内在动力。

(二)社院正规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按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要求,“正规化”建设的重点是“着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大力推进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履行‘三个基地’职能,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努力把全国社院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

一是培训对象和内容的常规化。该项工作的目的是使社院培训进入整个干部培训计划,跟上时展趋势,进入社会主流。要建立健全培训计划协商机制、联合调训机制,有步骤地扩大培训规模,做好重点培训。要完善《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以解决好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只有解决好了培训对象及内容的常规化问题,社院的存在才有基础。

二是培训内容和培训管理的正规化。没有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管理,社院的培训就无法与其他机构竞争。因此,要确定“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将主体班次和示范性班次作为工作重点,推动教育培训质量的战略转型升级。要在工作布局上抓好科研的基础工作,通过申报重大科研项目,把理论研究同咨政建言有机结合起来,谋划通过学科建设推动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名师培养机制,重点做好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

三是后勤服务的正规化。后勤服务是社院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后勤服务肩负着餐饮、供水供电、绿化保洁、教学楼管理等重任,每时每刻都与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后勤服务是一个需要标准化精细化工作的领域,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社院的教学工作及学员、职工的正常生活。社院的管理要在这个方面多着力。

三、文化认同在社院正规化建设中的意义

社院正规化建设使社院建构起与其他培训机构在文化上的区分,突出社院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社院文化建设,建构社院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社院内强素质,也有助于社院外树形象。文化认同建构在社院“正规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其必要性在于:其一,没有文化认同建构,社院正规化建设就缺少了精神层面的指引;其二,文化认同建构可以提升培训对象对社院培训的接受度,提升培训的效果;其三,文化认同建构可以有效凝聚组织成员集中心力完成组织目标,共同服务于社院正规化建设。

(一)文化认同建构对社院职工队伍建设的意义

社院正规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造就一支适应社院长远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职工队伍,包括教学科研队伍、行政后勤管理队伍。这些群体对正规化及其路径的认同是社院各项改革得以进行的关键。

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凝聚激励社院职工。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中心是以人为主的人本文化,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强调应主要采用柔性管理方式[7]。优秀的组织文化把人放到核心位置。组织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品牌和文化的竞争。无形的文化的作用就是凝聚人气、汇集力量,形成组织合力。组织文化本身对社院教职员工队伍可以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对于社院职工队伍建设而言,组织文化建设的重点包括把什么样的人吸引进社院,使什么样的行为在社院受到正向激励等。

在社院正规化建设中,要探讨适合社院的绩效考核办法,将文化建设要求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升职工的文化认同。绩效考核的目的应该是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员工技能和业绩,进而提升本部门和组织的业绩。绩效考核工作应着力避免忽略绩效考核目的、忽略对员工价值提升的行为;也要避免只对业绩进行考核,而忽视日常沟通、辅导与关怀,进而使员工无法认同组织文化。正确的做法是要把考核定位于“提升员工技能和业绩”的层面,注重沟通和反馈,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

(二)文化建设对社院培训对象的意义

对培训对象而言,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师资质量、课程安排、培训管理等校园文化氛围建构等各个环节。文化认同建构有助于创造良好培训环境,增加培训效果,让受训对象学有所获。首先,文化建设有助于社院完善培训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文化建设对社院教学科研的要求直接反映在培训师资及培训课程的质量上。教师的职业态度、课程内容的安排等都是社院文化建设需要重点规范的内容。从这个意义来说,学员是社院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检验者。其次,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训管理的规范化。社院文化建设将培训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纳入规范化轨道,对学员报到、听课、异地交流、结业等环节都有专门的制度规定。落实文化建设各个层面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培训管理质量。再次,文化建设有助于社院后勤服务的精细化、规范化。学员是社院后勤服务管理成效的直接体验者,将社院管理文化落实到后勤管理的各环节,有助于提升后勤服务水平。

(三)文化建设对组织潜在消费者的意义

社院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社院教职员工、社院培训对象,还包括许多潜在的消费者。具体来说,社院的潜在消费者包括几个层次:一是潜在的培训对象;二是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三是有培训需求的社会组织。对于潜在的培训对象而言,文化建设的成果将使培训效果提升,有助于增强社院培训的吸引力。对于潜在竞争者而言,社院文化建设的成果能提升社院的竞争力,增强社院与这些培训机构的合作,扩大社院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培训的潜在委托方而言,文化建设的成果也是其选择受托人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四、充分发挥文化力量助推社院正规化建设

社院正规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院建设的重点。社院要更好适应这种长期的持续的变革,需要将员工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衔接起来,建构员工的文化认同,共同致力于组织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力量助推社院正规化建设,需要把握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要素和关键环节。

(一)把握社院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要素

文化认同具有文化投入、文化归属、文化统合等三个要素。一是文化投入。文化认同需要个体的文化投入。它常被用来当作文化认同程度的指标,既包含个体对群体文化的认知,也包括个体在行动方面的积极参与。就社院正规化建设而言,文化投入是指社院职工及培训对象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积极吸收相关文化信息,积极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二是文化归属。它是指个人自我感觉隶属于某个文化团体或属性的过程。它代表个人认为自己是某个群体的一分子,将群体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视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就社院文化建设而言,它是指教职员工全心全意认同自己是社院的一分子,是组织不可分割的部分。三是文化统合。它是指个人把所属组织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加以融合、适应的状况。就社院来说,文化统合是指员工把社院的文化和自身接受的其他文化加以融合的过程。如果文化统合度低,员工较易出现工作、家庭和休闲生活的冲突,由此造成极大的个人困扰,影响工作效率。这是社院在文化认同建构中需要避免的。此外,文化认同也可被区分为认知、情感、知觉和行为等四个维度。这些也都是社院文化认同建构需要把握的要素。

(二)把握社院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环节

文化认同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目标认同、制度建设及文化导入等多个环节,最终目的是将组织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首先,要制定组织战略,打好目标认同的基础。组织战略就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规划目标及为实现规划目标打算采取的基本策略。这是组织文化系统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重点是解决组织发展方向的问题。社院正规化建设中需要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对社院的要求,制定好社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并积极将长期规划纲要落实为制度体系。

其次,要加强基本制度建设,搭好社院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组织制度建设是将组织战略细化为成文的规范,将社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组织文化的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它是外加的行为规范,能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组织文化的制度层包括一般制度、特殊制度和组织风俗。就组织制度建设而言,一是要把握制度建设的标准。组织的各项制度既要符合组织的发展方向,又要与组织目前的实际相适应。二是要把握制度建设的基本程序。组织制度文本应广泛征求组织员工的意见,保证制度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为后续的文化导入工作打好基础。

再次,要做好文化导入工作。组织文化不是高层文化。“组织文化是员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8]组织文化既是组织引导的结果,也包含了个体的自我努力。向组织成员进行组织文化深层价值观的导入和渗透,是整个组织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文化认同不是工作环境的单纯改变,也不是用统一的标识、符号、色彩进行包装,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真正做到让每位员工切实具有归属感。要把组织的文化理念嵌入到公众节日、组织重要纪念日等活动中,从细节处解决好“塑心”问题。

(三)把握社院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路径

一是领导层的重视与身体力行。组织文化的理念大都比较抽象。组织领导者一方面要把这些理念变成具体有形的规范,另一方面还要模范地遵从组织文化。组织领导层的言行是社院教职员工最直接的榜样。领导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具体工作中对组织文化理念的践行,是社院文化认同建构的重点之一。

二是发挥好组织先进人物的导向作用。在组织文化的长期建设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组织文化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这将使组织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三是建立合理的组织文化传播渠道。组织的理念要得到员工认同,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宣传和阐释。组织的内刊、板报、宣传栏、会议、局域网都应该成为组织文化宣传的工具,要让员工深刻理解组织文化的内涵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雷明贵.组织理性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J].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51-55.

[2] 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201-203.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7.

[4] 钱雪梅.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J].世界民族,2002,(3):1-9.

[5] 宓莎,王颖昕.浅析组织发展中的文化认同[J].航天工业管理,2011,(11):52-54.

[6] 叶小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EB/OL].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网站,(2011-01-06).http:// .cn/portal/xwzx/syxw/webinfo/2011/01/1282724876842709.htm.

[7] 王彦斌,董培.基于组织认同的组织文化整合——营造适宜于人性的组织文化氛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25-29.

[8] 陈致中,张德.组织文化认同之文献评述与模型建构[J].现代管理科学,2011,(3):3-5.

上一篇:清代妃园寝制度及其对明代妃嫔埋葬方式的继承 下一篇:大宋悍后李凤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