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时间:2022-10-05 03:04:42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够使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提高。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要学科,要想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要讲授的内容,教师设置悬念型或者矛盾型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增强。问题情境的基本特点就是情境性和问题性,对于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抓住其与实际生活中相悖的方面进行问题的设置,要注重情境的有效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乘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如下的问题情境:一张白纸,其厚度为零点一毫米,将其进行对折,对折两次后其厚度为多少,对折二十次后它的厚度又为多少。在不考虑纸张大小的情况下,将其进行无限次的对折,在多少次之后它的厚度能够有城市中的某个标志性建筑物那么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的热情十分高,不断的进行猜测和试折,同学之间也进行这激烈的讨论。此时,学生们全被吸引到课堂中来,期待老师公布正确答案。

又如,在进行“无理数”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组织学生们进行拼图游戏,向学生布置游戏的内容:每组用剪刀剪出两个边长为十厘米的正方形,然后随意对其拼接,将其组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向学生提问:这个组合而成的大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其边长是整数还是分数呢?各个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不是分数也不是整数,它是一种无穷尽的数,以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数字。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既然这个不是有理数,但是我们确实是拼出了这样的正方形,那它的边长到底是什么数呢?这使学生们产生了困惑,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更强,都迫不及待地想听老师进行讲解。

还比如,上学的路上有三条公路,他们之间两两相交,我们将其交叉处设置为甲、乙、丙,要想在三条路所围成的三角区域内兴建一个公厕,使得公厕与各个交叉处之间的距离一样,公厕设置在什么位置最为恰当?要使公厕与每条公路之间的距离相同,又该将其设置在哪儿?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知识,画出三角形,做出其垂直平分线,任意两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公厕的位置。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遇到了困难,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即将学习的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是否还能够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进行解答?让学生进行思考,随后教师可以拿出多媒体画板,进行反复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试着寻找合适的位置,但学生们还是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时,教师引入“角平分线”的概念,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这就是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型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发挥其想象能力,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了新知识,并且对其实际应用有了了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二、设计教学情景时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知识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而来的,学习数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例如,在进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如下的教学情境:小区里的商店的一些玻璃是等腰三角形的,某天,小明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商店附近踢足球,不小心将商店的玻璃弄成了两半,于是小明想要去给商店换一块同样的玻璃。向学生们提问:小明需要将两块玻璃都带去玻璃店么?只带一部分可以吗?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想象成小明,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激烈的讨论,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不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来,还使学生们明白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还比如在开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教学时,设置如下的教学情境:在家里的魔方上有一只小壁虎,在魔方的另一个面上有一只小蚊子,壁虎想要去吃蚊子,问学生们壁虎该选择哪条路线才能最快的到达蚊子处?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回答自己为小壁虎选定的路线,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将立体的正方形进行展开,比较同学提出的方案,看哪种路线的距离最短。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注重在教学情境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要想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五根长度不等的纸条,自己随意的设定纸条的长度,然后任选三个,将其拼成三角形的形状。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动手进行操作。学生们发现,有的情况下三个纸条根本不能拼出三角形,这让学生们明白原来三角形三个边之间的长度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出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更主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增强。

以上就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的一些尝试,并将这些成功案例分条缕析,归纳总结成了三个方面的理论提示,目的在于帮助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好教学情境的设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杭超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探讨\[J\].学科建设,2011,(10):176-177.

\[2\]钟文琴.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8):54-55.

\[3\]王孝忠.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教学方法,2012,(16):22-23.

上一篇:用新的评价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下一篇: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