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新的思路和机制

时间:2022-10-05 02:54:48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新的思路和机制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最需要的准备是什么?是技术吗?是资金吗?是人才吗?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和条件。但是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我们最需要准备的是组织和规划的新的政策思路和实施机制。如果缺乏了这方面的准备,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都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走到事与愿违、偏离初衷的歧路上去。

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今年的北京“7·21”大暴雨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最新的案例。

这些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隐患同样也是令人触目惊心。据报道,暴雨是六十年一遇的级别,而我们的一些路段的排水能力只能抵御几年一遇的暴雨。显然,即使就我们对于天气的知识、对于道路工程的知识来说,这也完全是在可以预料、应该预料到的情况范围之内的。于是问题追到了我们的城市规划领域。难道我们的规划人员不懂得这些事情吗?难道是几十年来的所有的建设规划的制定者、城市建设的组织者有意忽略了这些事情吗?这当然更是讲不通的,如果为此责备城市规划的具体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在主观愿望上就失职,实在也是不公平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简单地说,就是这个系统太复杂了。由于众多方面利益的冲突,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的协调,效益和风险的权衡,都使得规划者和实施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受到许多制约。而不是像一般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像“既然我们知道会下大雨,做好准备就是了”,或者“集中资金、集中人力、招募专家”就行了。用比较学术化的语言来说,那就是“系统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处理能力”。

必须承认,在我们的政策制定和研究工作中,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科学提供的工具和思路,比如传统的工程方法、常用的统计分析等。这些工具和思路对于比较简单的系统是可以得到有效结果的。但是,对于建设智慧城市这样的复杂任务显然就不够了。

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绝对化、简单化,使用基本上是还原论的思想方法,缺乏整体观。这种方法对于简单系统的处理是可以接受的、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可行的。但是,对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面对着多种群体的利益冲突,面对着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困难权衡,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

所以,正如人人都已经看到的,面对复杂性的不断增长,今天的所有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工作,都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从欧债危机到房地产泡沫,从环境保护、气候变暖到互联网上的突发事件,都使人们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处理。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现代系统科学(也被称为复杂性研究)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可供参考的案例和启发,在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和云计算)、海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方面(数据挖掘等)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三十年前提出的“决策科学化”、“建设软科学”等设想,今天已经有了具体实施的可能性。

但问题是,我们现有规划和技术人员都还是在原有的近代科学的框架之内培养和学习的。不管是在规划和政策研究领域工作的人员,还是正在学习的大学生,还很少对于现代系统科学提供的最新理念和技术有所了解。我认为,除了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思维方式的转变实在是当务之急,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和实施体制

上一篇:控制单元编码错误导致车辆奇特故障 下一篇:西方翻译范式演进对我国翻译学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