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于此处,波澜不兴

时间:2022-10-05 02:12:25

导演: 许鞍华

主演: 刘德华/叶德娴

上映日期:2012年3月8日

本刊推荐:

《桃姐》的意义自然不仅在于捧出了一个威尼斯影后,从某种角度来讲,电影圈尊老爱幼 反而是显性文化,当红不见得是特殊优势。与前辈老人电影 关注两代冲突抑或是用老而弥坚的活力自证生命之价值相比,《桃姐》的动人之处即是拍出人生常态。没有那么多积极乐观,但又不至于沮丧绝望,用许鞍华的话来讲便是“介乎不高兴跟高兴之间”。所以全篇皆留心,但绝不滥情,内敛克制是基调,戏剧性冲突几乎不见踪影。这样你才看得到买菜精打细算的桃姐遭遇街坊小贩的戏弄;并不因她是老人就不忍心调低冷气让她受冻;住进老人院的桃姐半夜起身上厕所,却因气味难闻得回房找纸巾掩鼻;甚至一边是女儿哭泣送母亲最后一程,另一边是其他老人打牌的打牌,听歌的听歌。生命终结前的最后那段路,尽管难行,却完全可用积聚而来的生活智慧、千帆过尽后的幽默豁达消解了艰辛无常。于是当林牧师领着Roger和临终前的桃姐一起祷告说“我们可从苦难中,学会安慰别人”时,就十分巧妙地贴合了索甲仁波切的那句“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 ,不同信仰,却在终极问题上思考同达彼岸。如果用回同样是香港人、学哲学出身的黄子华来概括,就是那金句―人生无非就系有咯同无咯。因此,无论是许鞍华还是叶德娴,拍完这部电影后,讲得最多的便是看得开生老病死,顺其自然接受一切安排。电影的主角虽是老人,观众却可以是几代同堂,这种没有太多大喜大悲式的线性生活基本可以引起所有人共鸣。所有都不过有同无。对年轻一辈来说,思考生死未免过于矫情,但能提前理解上一代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绝对意义重大。我们的父母,为获得最终的波澜不兴所坚持的―那些平日里与你冲突的生活方式、处事原则,甚至倔强执拗到难以理解的点点滴滴,其实不过是在尽力维持他们的生命质量。

当然,许鞍华的可贵是她坚持选取的样本出自香港。《桃姐》的故事就来自香港电影监制李恩霖的亲身经历,他的家中老仆一生未嫁,专心侍奉了上下四代,中风后也是他亲自照料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而我们熟悉的香港寻常巷陌、百姓生态,也依旧如常地出现在镜头里。大量使用的远景与长镜头增添了这种真实成分,独属于香港人的交际文化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来,有分寸感的人情味,疏离却不至冷漠,彬彬有礼又各自划定规则。许鞍华还适当自嘲了一把身在此山中的香港电影圈,令《桃姐》相较于同样把镜头对准普通香港人的“天水围”系列,又平添了几分时下流行的娱乐精神。

注 解

64岁的叶德娴凭《桃姐》收获威尼斯影后,此前还有罗兰、鲍起静拿过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14岁的柳乐优弥也曾击败梁朝伟成为最年轻的戛纳影帝。

经典的老人电影包括《金色池塘》、《为黛西小姐开车》,以及华语电影《推手》等,切入点多半是证明生命将息的坚韧。

出自《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张燕

驻京记者。

上一篇:不成功的惊悚片 成功的爱情片 下一篇:争取我国造星模式50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