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范文

时间:2023-09-26 06:38:10

命运的抉择篇1

《鲁滨逊漂流记》描写主人公鲁滨逊不从父命,天生爱冒险,曾三次远航,有一次东渡的旅程起初还算走运,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海上的天气时好时坏,变化无常,突如其来的大风暴使船上的每一个人手忙脚乱,大家正在不知所措的同时,风暴可不会等待,风卷残云般的吞噬了大船,命大福大的鲁宾逊成了唯一的幸运儿,飘到了一个孤岛上。如此,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岛屿上生存,可能有一些不可思议,甚至是不可能的,可是鲁宾逊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荒岛之上,鲁宾逊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寂寞,他一次又一次地从生命的缝隙中得到了启示,从绝望的悬崖中挣脱了出来,最终取得了成功。为了生存,他想尽了一切办法:种植水稻、开垦荒地、养殖羔羊、造船出海、对付野人,他救下邻岛的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作为自己的仆人……最后,他终于成为了赢家。回到了故乡。

鲁宾逊的勇气当然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鲁宾逊无疑早已成为了勇敢的代名词。不过,并不是只有他的勇气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应当向他学习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击破消极悲观的心理。如果是常人,谁会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有这么大的作为呢?

《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鲁宾逊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自然环境和细节描写,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戒律和浮华、空洞的文体风格,为英国现实主义启蒙小说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鲁宾逊具有个性解放,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里,我也一定要有鲁宾逊的精神,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怕挫折,不怕困难,一心一意把一件事做到底,不到成功不回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我们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自己的道路是多么的平坦,而鲁宾逊却是那么的伟大,他的道路是那么的坎坷。即便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期颐老人的困苦经历和鲁宾逊的相比起来只及后者的几万分之一。没错,这就是鲁宾逊,一个临危不惧的人!一个饱经沧桑的人!一个坚强而又勇敢的人!在命运的抉择中,他没想到放弃,没想到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徘徊。的确,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恩惠,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命运的抉择篇2

从贝尔玛尔一侧穿过艾尔文防线,进入赫顿玛尔帝国境内不久,就能够到达悲鸣洞窟。

悲鸣洞窟自古以来巨虫努格尔虫的巢穴。生活在地下的努格尔虫通过拱开泥土而前进,那时发出的声音仿佛人类的悲鸣,悲鸣洞窟正是因此得名。

阿拉德纪年公元3081年…第5使徒—希洛克,因为阿拉德大陆的异变现象被其他人转移到了这里—悲鸣洞…可是就在希洛克来之前悲鸣洞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努格尔的数量变少了,这意味着什么?

在超越死亡的痛苦之中,发狂的希洛克杀死了悲鸣洞里所有的生物,悲鸣声消失了,之后的不久希洛克也因为什么不知名的原因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静。曾经有人去一探究竟,没一个回来的,好不容易有人逃出来,他双眼镇宁的看着前方,大喊道“鬼,鬼,鬼……”之后就不醒人世。人们传言:希洛克的怨念还残留在这里,这是真的么?

12年后,也就是3111年,希洛克死去的第12年,悲鸣洞穴再次传出虫王戮蛊恐怖的哀鸣声,它预兆着什么?难道戮蛊又复活了?随着悲鸣声的再度响起,阿拉德的勇士们开始前往悲鸣洞…结果又会怎样呢?

命运的抉择篇3

夏天的我,无忧无虑,因为我拥有两个他,一个叫财富,另一个叫情感。财富带给我无尽的物质,让我装扮如维纳斯的倩影;情感带给我无尽的唯美,让我拥有雅典娜的智慧。那时的我,完美的我,叫梦想。

秋天的我,必须要抉择要那个他,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只能选择一个。痛苦,迷茫,孤寂,奈何!我只能含泪选择,我不再快乐。那时的我,矛盾的我,叫现实。

冬天的我,只能失去两者,我无法抉择,只能公平对待两者,我的懦弱,我的犹豫不决,他俩都离开了我。我在没有尽头的星空中漫步,走到了尽头,我的尽头,天的尽头。那时的我,悲剧的我,叫失落。

蝶还是蝶,我仍是我,本来的名字没有变过,真正的我,叫命运。

命运的抉择篇4

[关键词] 命运抉择;生存境遇;精神状态

2007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荣获了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部电影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影像语言生动地讲述了现代化进程中中西部农村妇女的三种生存抉择,关注了“在当前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是最需要生存关怀的人群,也是最需要获得精神提升的人群”[1]。本文通过评析图雅、巴特尔的姐姐和萨日娜这三个女人对命运的抉择,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中西部农村妇女的生存境遇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状态。

一、图雅:坚韧、重情却又无奈的美丽拯救者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草原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干涸缺水严重威胁着图雅一家的生活,可以说这是这个牧民家庭困境接踵而至的根源。为解决缺水问题,巴特尔打井导致下肢残废,从而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是图雅命运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图雅靠着女性的坚韧与责任,成为家庭的生活支柱和精神支柱。为救帮自己运草的森格,图雅的腰椎严重错位。面对厄运的再次降临,图雅毅然作出了超出伦理的惊人选择:先离婚再带前夫嫁人。

在物质生活即将失去保障的情况下,图雅决定踏上现代文明之路。当宝力尔用汽车这个现代化交通工具载着图雅一家离开日渐沙漠化的牧场,离开贫穷落后的家园,驶向喧嚣热闹的现代文明之地时,图雅的惟一感受是“头晕”。她受过教育,是个当代农村女性,但她的生活与观念离城市文明太久远了。图雅头晕于她和现代文明能否接轨,能否相互接纳。命运的改变似乎就在一瞬之间,但是当图雅得知宝力尔隐瞒了巴特尔的自杀事件时,刚刚滋生的对现代文明的好奇与好感瞬间消失,对物质丰厚但道德和情感却很可怜的所谓城市人彻底地失望了。当命运要求图雅再次对物质和情感作出抉择时,她果断地将浮躁冷漠的城市文明抛在身后,返回贫困但温暖的家园,重新开始艰辛的生活。

在城市的边缘绕了一圈,因为无法越过道德情感这条无形的界限,图雅又回到了原点。历经几番波折,图雅主动选择了既能扶持自己艰难生活又能给予自己美好爱情的森格。这一次与前几次的允婚有本质上的区别。对图雅来说,前几次如同商品交换,只要对方答应养活巴特尔,她就嫁,完全是被动的无奈的选择,对自己以后的命运毫无支配权利,而对森格,是在患难中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图雅主动地接纳了森格,这似乎是“嫁夫养夫”最完美的结果。然而爱情的火花变成了可怕的导火索,大喜之日,巴特尔和森格大打出手,图雅躲在小屋里流下了心酸、无奈与无助的泪水。这个坚韧、善良、重情的女人对自己的命运抉择一直都是主动、坚定、不为他人所左右的,她的“嫁夫养夫”愿望终于成为现实,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图雅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从图雅对命运的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图雅是个重情的有责任感的女人,当每一次灾难降临时,她都坚定地选择了亲情。“嫁夫养夫”在现代社会有悖伦理,但既想得到物质上的支撑,又想得到情感上的接纳,对图雅来说这是惟一的办法。所以当求婚者无法接纳巴特尔时,在生存与亲情的抉择中,图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亲情。图雅面对困境的坚韧与顽强令城市人钦佩,而她对命运的选择,更令人际关系日渐冷漠的城市人唏嘘感慨。

“嫁夫养夫”的习俗在旧社会并不鲜见,但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这种大背景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文明的进步已经使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图雅“嫁夫养夫”的拯救方法显得过于理想化了。“嫁夫养夫”看似是个大胆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决策,其实它根本不合社会进步的节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图雅试图用“嫁夫养夫”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注定是个伦理悲剧。图雅生活在现代社会,有自己独立思考与决策的能力,虽然她重家庭、重亲情,但是总的来说她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已经与时代产生一定的隔膜了,图雅自我封闭于家庭的小圈子,似乎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除了“嫁夫养夫”是否还有其他的脱离贫困的方法,没有认真地寻求真正的解救方法。站在现代文明与原始落后的交接处,当命运再一次让她作出抉择时,现代与落后的冲突,生活与情感的纠结,使她再也无法主动而强硬地决定自己的命运了。

图雅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教育,坚强独立、有主见,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一定的把控能力,但图雅的悲剧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远离现代文明太久,当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他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失,在对命运自主的抉择中会举步维艰,甚至迷失方向。图雅是中国中西部一部分农村妇女的代表,她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对家庭有很强的责任感,她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有主见,但缺乏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不知道身外世界的精彩,缺乏正确的引导,不懂得换位思考,长期被传统观念束缚,时间愈久,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愈跟不上时代,长此以往,只能保守落后,守着贫困,守着无助,最终被大踏步前进的时代无情地甩掉。

二、巴特尔的姐姐:善良、能吃苦而又精神麻木的女人 影片中,巴特尔的姐姐一共就出场四次,然而在短短的出场中她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却给观众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女人如花,但生活的重担已经把巴特尔的姐姐磨难成一个像极了男人的没有一点女人味的女人。粗黑、松弛,毫无生气的脸裹在灰紫色头巾里,黄不拉几的肥大棉袄里是臃肿的走形的身材,粗哑低沉的声音,一根接一根的香烟……这个外表没有女人味的蒙古女人却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她得知图雅如果再劳累可能下肢会瘫痪时,就好心地劝图雅跟她的弟弟离婚,并主动承担弟弟的生活。这个外表看似了无生气拎不起来的蒙古女人却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丈夫死后一手拉扯大六个孩子,对于成了“屁牧民”的弟弟,“多他一张嘴,我也能担得起来……”

和图雅一样,巴特尔姐姐的身上尽显了中国西部农村妇女的宽厚善良与任劳任怨,但是她缺乏图雅那种对命运的自主意识。生存的空间狭隘,生存的环境恶劣,贫穷和长期无目的的生活状况让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变得麻木、呆滞,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存在的价值,也无力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她的生存就是为了几张要吃饭的嘴。臃肿的大棉袄、灰紫色的头巾将她紧紧包裹住,使她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抚养孩子的重担、日渐沙漠化的牧场,面对如此的生存境遇,对她来说酒是最好的解痛药,这个可怜的女人用酒精去忘却身体上的痛苦,更用酒精去麻痹精神上的痛苦,一切听天由命。

巴特尔的姐姐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这个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就因为身为女人,她们得毫无怨言地承担农业生产和家庭劳动双重重任,每天起早贪黑地劳作,劳动强度大,没有身体的健康保障,也没有心理的健康保障,身心疲惫不堪。由于一直生活在传统理念之下,男尊女卑,她们成为劳动的机器,多子多福,她们又成为生孩子的机器。由于缺乏文化,所以思想简单,生活不论是苦是甜,都安于现状,她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她们无力也无法去思考关于命运的问题,只知道就这样活着,这就是女人的命,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跟她们毫无关联。这是一个最值得人们关注、关心的女性群体,她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分子,她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令人同情,更令人担忧。

三、萨日娜:无所顾忌奋力追逐现代化的女人

在很多观众的眼里,萨日娜是个为人所不齿的坏女人,“这样一种象征符号代表着自私、唯利是图、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道德意识,她热衷于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确,萨日娜是个只爱钱不爱人的女人,哪个男人钱多就跟哪个男人跑,一次又一次,而且欲望越来越大。说萨日娜这个女人唯利是图、不道德、不知廉耻等一点都不过分,一虚一实,一伪一真,她和图雅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这个角色,王全安导演并不想多做道德上的评判,他只是希望通过银幕再现生活的真实,再现人物的真实,让观众去思考评判。

对于只爱金钱、没有真情的萨日娜,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挖掘一下她的这种道德行为的动因和根源,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人物。萨日娜屡次跟人跑,目的其实和图雅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只不过图雅是因为无力承担家庭的重担无奈之下作出的选择,萨日娜是因为不愿辛苦劳作而主动追击丰厚的物质生活。图雅的“嫁夫养夫”有悖正常伦理,但观众深表同情,萨日娜的“跟着男人乱跑”也有悖道德标准,却遭到不齿。追求物质享受本身没有错,无可厚非,连丈夫森格自己都说“爱钱爱卡车有什么不对”,但是萨日娜在选择自己的命运时方式和观念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严重违背了人类的道德情操、责任和良知。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不择手段,但是萨日娜大胆、执著,拿得起放得下,无所顾忌地追逐着现代化。而这一点恰恰是图雅在试图摆脱困境时所缺乏的,正是由于她对情感的纠结不清才最终导致多人受伤。

日益沙漠化的牧场,干涸的草地,萨日娜的生活如同图雅、巴特尔姐姐一样,也在遭受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萨日娜经受不住现代物质生活的诱惑,一次次地跟有钱男人跑,意味着她在追逐现代文明的路途上一次次地摔倒,一次次地被抛弃,而她从现代文明学会的也是抛弃与欺骗以及对物质追求欲望的一次次膨大。现代文明并没有真正地接纳萨日娜,她始终站在现代文明的边缘。萨日娜是中西部一部分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她们向往舒适的生活,不愿吃苦受累,一心指靠男人养活自己,她们年轻,思想活泛,不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极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她们坚定、执著,即使丧失了道德情操也会无所顾忌,但是她们的文化素质不高,在极易受到物质诱惑的同时又极易受到欺骗,她们怕吃苦,又没有一技之长,不为现代文明所接纳。

《图雅的婚事》中三个女人对命运的不同抉择折射了现代化进程中中西部农村妇女的生存境遇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状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很久以来,农民在农村中的生活状况究竟如何,绝大多数城里人并不清楚。”“当我们走进中国的农民时,我们看到了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还有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2]《图雅的婚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和反观的机会,提醒我们应该深切关注最需要生存关怀的人群,最需要获得精神提升的人群。

[参考文献]

[1] 李锐.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与文学介入[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8(01).

[2]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J].当代,2003(06).

命运的抉择篇5

假如重新选择职业,你要做什么?在美国,一位军界要人说,他要去乡间开一个杂货店;一位女部长说。到哥斯达黎加的海滨游览区开一家旅馆;一位市长说,改行当摄影师:而一位劳工都部长居然说。出任一家冰激凌公司的总经理……他们的回答在体现了干一行厌一行的同时,其潜台词是不是与本文的标题有关呢?

吴冠中在自己的心路历程中曾直言不讳地说,他的艺术生涯曾三次误入歧途。

性格决定命运,歧途的选择更左右命运。由于出身贫寒,因此家庭逼迫他去投考不花钱的学校――毕业后有保障的学校。虽然这类学校都极其难考,但吴冠中在考试时始终名列前茅。我们的大师先念省立无锡师范,后念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17岁那年,吴冠中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中接触到了国立杭州艺专,并对艺术一见钟情,从此沉浮于学艺无涯的苦海中。

大师说,那是他人生第一次歧途的大抉择。年少的他虽然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又有谁在年少时能管得住自己的狂热?因此,他在文字中痛善地写道:我非不知学艺者他日将贫困落魄,但我属于我自己,自己糟蹋自己谁管得?只暗暗愿我的父母在没有见到我落魄前的满怀希望中逝世,我唯一的恐惧,就是我自己刺伤他们……

在被日本侵略、国土沦丧的年代。吴冠中享受教育部的贷金读完了艺专。日本投降后,教育部在全国9大城市同时举行各学科的公费留学考试。吴冠中金榜题名后,又为自己争取到了公费留学的指标。那是1947年,我们的大师到达巴黎后。觉得实现了人生最美的梦想。似乎前途无量了。但一个“渐”字,渐渐地,他的内心在起着深刻的变化……

他说,十年,盲目地,他一步步地追,一步步地爬。找一个自己也不太清楚的目标。一个农村里的孩子,爬到西洋这个寻求欢乐社会的中心地,到处看、听,一年半以后。他知道这个社会,这个人群与他不相干,这些快活鲜亮的人离他很遥远。灯红酒绿的狂舞对他太陌生,他觉得自己生活在真空里……他想,此时的中国人也许更爱一个皮匠,而不需要锦上添花的所谓的西洋现代艺术。他的心应该在中国。在故乡,在家园……

3年学习瓤满后,吴冠中在矛盾的心态中决定不再延长公费,返回解放后的新中国。大师说,那是他第二次人生歧途的大抉择。因为那样的选择令他错过了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回到国内后一片茫然……

文艺摧风时期,吴冠中与他从西方取来的经统统遭到批判,说是资产阶级的,是毒害青年的……几经周折,我们的大师下决心改行从事风景画,可那时的风景画不受重视,不提倡,甚至可以说被瞧不起,但不会被戴上丑化工农兵的帽子。从此,吴冠中甘于寂寞,踏遍祖国的青山,在风景画中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大师说,那是他第三次人生歧途的太抉择,准确点儿说,是为苟全艺术生命的大抉择。此后。在身背油画箱行走江湖许多年,吴冠中往往被偏远乡村的老太太误认为是修雨伞或者收购鸡蛋的……

岁月匆匆,世事沧桑,为了躲避破四旧或烦人的批判,大师曾将他的作品分藏在许多亲友处,不料后来图画忽有价,他的画价也大步上升,早已流失出去的作品更是被炒来炒去。身价虽然倍增,但却从此不得安宁,索画的、出卖友谊的、写匿名信来行凶的、别人为他的画作案入狱的……不幸他自己也曾落入了官司的陷阱。哎,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师在自己的心路历程中最后写道:鹿死于角,獐死于麝,我将死于画乎?

命运的抉择篇6

“做企业是赢在细节输在格局。”这句话出自也许是中国最懂电子商务的企业家之口。14年前,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诡异”的商业模式,频频释放的惊人之语,都令人对这家迥异于其它.COM的网站充满怀疑。

在互联网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细枝末节的今天,没有人会否认互联网摧枯拉朽的力量,即便最为传统的B2B行业。决策者的难处在于线上/线下的左手/右手之悖论如何解决。

人性本身的惰性使然:很少有人会在花团锦簇的时候,用主营业务的血给养前途未卜的新生业务——而往往在颠覆性的技术环境下,新生业务甚至会革了主营业务的命。

左手右手,如何抉择?是为格局。眼下这些多年屹立不倒、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企业大鳄们,历经宏观的政治经济变迁、中观的产业技术升级、微观的企业管理交替,反倒根深叶茂蓬勃生长,每家企业都称得上“九死一生”。但抽丝剥茧,凸显的却是这批企业家居安思危、反复试错、不怕“折腾”的抉择。今天很多鲨鱼苗,面对抉择时表现出的“一意孤行”、顺势而为、勇于放弃、“四两拨千斤”……令人欣喜。不管怎样,对自我格式化的努力值得赞赏。

(陈全) 看向未来

《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12期封面故事 《未来之星》

人生总有些时刻需要鼓起勇气做抉择。企业的成败,也取决于几个关键节点。创业者的选择往往会打上自身的品性烙印。中企2013年未来之星们面对艰难抉择时,答案各异,却又存乎一心——都是看向未来。

以太尔时代和美团网为例。作为国内3D打印设备龙头企业,太尔赶上了新工业革命浪潮。但限于市场容量,创始人郭戈多年秉持小步慢跑的姿态,太尔稳中有升。当3D打印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家用领域,太尔时代做出了由工业生产领域的3D打印向消费级打印机的大胆转型,尽管求稳的郭戈依然保留了部分企业打印业务。而3D打印取代传统纸质打印有赖材料工业的进步和消费习惯的培养,太尔仍需等待。

一直做copy cat的王兴在千团大战中存活下来确实不易,这归因于他在校内网和饭否网失败中积累的经验。从校内当年的火爆、饭否直至关站都有死忠用户来看,王兴的产品把控能力值得称道。创业路上的冲刷辗转,让他面对抉择时更加理性——坚持正确的事,而非容易的事。从美团的预先融资和IT化,可以看到他的成熟。

(柯文) 太极“道可道”

《中国企业家》2013年第12期生活《太极合伙人》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作为蕴含中国传统生存哲学的技击,太极经久不衰。大佬爱太极,已成当下企业圈的主流。成立专门机构推广太极文化,马云、李连杰、王占海可谓雄心远大。

这个使命感强烈的梦想,亦有着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问题是如何开拓市场以及定位、包装还存在诸多未知。

尴尬的是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太极不过是退休老头老太的晨练必修课之一,人们几乎忘记了它是一种搏击之术。因而太极的定位和包装尤为重要,如同跆拳道之防身健体,瑜伽之塑身美容,太极如果还仅停留在养生、阴阳平衡等层面,在快节奏的今天未免显得不接地气。因此,太极禅了重组后的云手、云手FIT产品,时尚易学、可复制,主打年轻消费者。但从常规观念中突围绝非易事。李连杰打算用10-15年推广太极禅,想必是做了长期准备。但未来最大挑战可能还是文化与商业的平衡。

命运的抉择篇7

‘人生’这个词是多么的深奥,多么的让人匪夷所思,更多的是让人们悄无声息的走进命运的大门。人的一生中往往不是努力、学习、奋斗,而是抉择。‘抉择’是怎样的的呢?是玩游戏一样的选择吗?是做数学题一样的算术吗?是在购物时一样的做斗争思想吗?不,显然不是,这不过是些生活中的平常事儿,怎能与‘抉择’来做比较呢!

人生如一盏茶,需要慢慢地品尝,刚开始可能平淡无味,可是到了最后,你会发现茶起了变化。不再是那平淡的清水,而变得时而苦涩,时而甘甜爽口,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味道,就看你是如何的抉择。

有的人表面是风光无限,但是谁知道他们背后背负着怎样的艰辛呢?有的人穷尽一生的富贵到头来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有的人不辞艰辛,通过无限的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所想要的境界,这不是个很好的例子吗?这些无不代表着抉择所带来的影响。

朱自清先生文章中有段话说的好,‘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般的痕迹呢?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不正是诉说着人生短短数十载,何苦浪费尽年华?既然来到这世界,不就是为了留下自己所走过的足迹吗?

有许多名人说过关于人生的名句,这些都是告诫人们要慎重决定每一件事,确定是否是对的,这就又是一个抉择不是吗?人生处处需要抉择,但是最后怎样还是在于自己。名人言中有许许多多的名句如‘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这不是在提点你吗?

人生如花,有开必有谢;人生如树,有茂必有疏;人生如赛场,有始必有终;人生如月亮,有圆必有缺,这些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你是否找到机遇,来实现你的人生之旅……

2015级7年级10班  陈彦名

2012年11月18日

命运的抉择篇8

关键词:爱智慧 危途 礼

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

1 哲学是爱智慧。

什么是爱智慧。爱智慧是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对先贤、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并以此理解为基础对生活做出实质性抉择。这一抉择就是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将我们的生命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中,一个只有你独知的领域中。在这一领域中,世界、人类、大地、时空与你处于无间的融合中,在这一融合中,你或有智慧或无智慧。所谓智慧是意味着你是否秉承、顺应了只有你独知的这一融合境域中的中正力量。

智慧就是秉承“独知境域”中那一本源意义上的中正力量。有了这一中正力量,我们的抉择才不会坠毁入危途。

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这种“独知境域”中进行抉择。每一次抉择,或有智慧,或无智慧。但无论怎么样的抉择都是你自己的抉择,而不是他人的抉择,你要承担你抉择后一切发生的事件,无人能代替你承担。逃避承担不仅不是智慧的,同时也不是爱智者的生活方式,爱智者,不一定是智慧的,但承担自己抉择后的一切事件则是爱智者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没有承担后果的爱智慧行为,永远不可能是智慧的拥有者。

自己抉择并承担抉择是一切爱智慧者本源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只有这种自己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的行为,世界的真实意义才可能为我们打开,一种诚实的力量将去除掉一切虚浮不实的幻象,世界的真实意义将洗净你内心一切污秽,你将处于本源真实的中正洁净中。

每一次抉择,或智慧,或愚蠢,但无论怎样抉择都由你自己做出,并由你自己承担抉择后的一切。先贤只是以睿智的目光作壁上观。先贤只能冷静的言:自己抉择、自己承担,没有人能代替你。

爱智慧就是你自己看着做作壁上观的先贤,对现实处境中的事物做出抉择,没有现成的旅游指南为你指出坐几路公交车可以到达目的地。

爱智慧不等同于你就有智慧,只有你做出抉择了,这时才能判断你是否有智慧。

一次有智慧,不代表你终生有智慧。你仍在充满歧途的旅途中,或危坠,或走出危途。只有生命秉承中正之力,不断走出危途,智慧积累越多,我们才能逐渐接近那“善的相”,接近那“良知”,接近那先贤中的“仁”,或拥有。但拥有并不一定代表你永远都在真理之路上行走,你的抉择还有可能将你带入危途。

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先贤只作壁上观。爱智慧、有智慧,需要你看着壁上观的先贤,在他们的光辉下,进入你未知的领域。领域永远是未知的,因为你不是上帝,不是先知。在未知领域中,壁上观的先贤只能告诉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爱智慧,就是自己独行在“危”、“微”的路上,心秉中正而不坠毁入危途。

当我们沉溺于先贤的典籍中,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恰能导致你误入危途。因为存在是你自己的存在,不是先贤的存在,先贤不能代替你存在。沉溺于先贤的典籍,是自己对自己独知领域的无视,是舍已从人。当我们舍已从人时,你将离危坠之途不远。舍已从人,你将偏离中正之途。

中国先贤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充分揭示了我们终生都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

问题是:哲学是爱智慧,我们怎样才能在哲学的智慧下,在“危”、“微”的途中独自行走减少坠毁入危途的机会?

中国先贤又曰:“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怎样才能“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中正”与“礼”,二者互为表里,达“惟精惟一,允执其中”之界。

何谓“中正”?

中正是自己在独知的领域中,秉承决定这一领域的力量,以仁厚明睿之心察事之隐微。中正是一种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秉承着你所在境域的那一生生的混元力量。何谓仁厚笃实的生命?这一生命不因外在虚云浮障而改变自己仁厚笃实的中正之心。中正是仁厚笃实的生命秉承决定其所处境域那一力量,生命与其所处境域的合一,正所谓天人合一。中正是一种吾人在所处境域中,一种物我人和谐的生命流畅。

何谓礼?

礼是中正之心应事之外发,是随着境域发生变化、中正笃实生命的具体的行为。礼修正言语行为以避免我们误入歧途,其是对我们行为惟精惟一的修正,是对生命中正笃实惟精惟一的磨练。

礼是中正生命力的应事之外发,同时礼又是对中正笃实生命的惟精惟一之养护。中正与礼互为表里助吾人步入爱智者的中正大道。

中国先贤用礼磨练吾人,避免吾人误入危途。礼对生命之意义,荀子之论甚是精微。

“做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悦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仪,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 (《荀子·礼论篇》)

在中国先贤的思想中,“一之于礼仪”的言语行为可免吾人行走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哲学是爱智慧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的智慧,一种避免吾人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慧。个体生命何以才能是一种智慧的存在方式,中国哲学要求心秉中正,以礼规范自己言语行为。若此则可多一些智慧,在独行于“危”、“微”途中不致坠毁于危灭之途。

吾人行走何以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这源于吾人欲心之危,道心之微。欲心重,道心微,则行为无度,破天地人伦和谐,故吾人行走易坠入死、害、危、灭之危途。

针对欲心之危、道心之微。

荀子曰: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篇》)

从荀子对礼之起源之论,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贤充分尊重“人生而有欲”这一事实,有欲则必有所求。问题不在有所求,而在于所求是否有度、是否恰当,是否因欲心而害了道心。故中国先贤在人生而欲,有欲必有所求这一前提下,制定礼仪养吾人合乎法度的欲望之求,避免吾人欲心危害道心从而坠入危途之域。

欲是吾人源于天地的生命力,需以礼仪调和养护,善养则欲心不害道心,吾人不致入危途之域,且可使吾人生命入中正精微之界。

礼养的三个层次

从中国先贤对礼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礼是“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是对个体生命的养护,个体生命又必在一具体境域中生存,礼养个体生命必养其所处的具体生命境域。具体生命境域含自然环境与人类群体,故礼之养必包含三个层次:个体生命、自然环境、社会群体。

1、对个体之生命之养

个体生命以何与其所处境域进行关联?

目耳口鼻体与行为、言语,故礼必养耳目口鼻,修正吾人言语、行为。

礼养目耳口鼻体。

“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几筵,所以养体也。” (《史记·卷二十三》)

养必有节。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

从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这些礼仪,我们可以看出先贤之制礼仪既重对生命之欲的养护,又重欲不至过而无节度。所以,孔子养欲重在有节,故其“惟酒无量,不及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朱熹《四书集注》中先贤对此段之注,充分体现了礼仪重养吾人欲,又重节吾人之欲,使欲必不穷乎物,为外物所牵而丧吾人中正清明。

“谢子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礼重养欲节欲,重欲不穷乎物。

人生而有欲,从欲是生生之为人的本质特征,礼则使吾人之欲流畅而不及乱。这是先贤制定礼仪养欲节欲的核心所在。

2、对自然环境之养

人不可能无欲,欲发之于内在的本源的生命力,外体现为目耳口鼻。故礼必养其目耳口鼻。但礼之养必有分寸,必使吾人之欲不伤物为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

在人欲与物的关系上,礼节吾人之欲。若吾人不能节制自己之欲,则必导致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之现象。如当今社会屡屡出现的生态危机,就是人不能节自己之欲而伤物的恶果。

中国之礼重人物相谐,重二者相持而长。既使欲不穷乎物,从而丧我,丧吾人中正平和流畅的生命。同时也重对物之养,不因欲而屈物、伤物。

“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这是中国先贤以礼来规范人与物关系的原则,从而以达两者相持而长的和谐境界。

3、对群体之养

养目耳口鼻,不能离我们所处之境域。因我们是与他人共在一个境域中,而物也非无穷尽。故礼养目耳口鼻体使欲必不穷乎物,同时礼之养必重群体和谐而不致乱,礼重修正吾人言语行为使我们在一个俱体境域中彼此和谐,达物我人统一和谐。

达物我人统一和谐,礼对群体之养必有秩序、必有等级,群体之间必是和谐。故礼又重对人类群体进行分别,在这种分别的基础上修正个人的言语、行为,以谐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养护我们所在境域的生生流畅。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何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礼记·曲礼》)

礼通过上述种种方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终达“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篇》)这种群体相和的境界,以实现先王恶其乱,制礼以分之的目的。

在有所别的群体中,为使此群体彼此和谐,礼重修正个体的言语、行为,以达人与人之间彼此既有所养、又谦恭礼让之界。

“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礼记·曲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礼者养也,养护我们的生命。从先贤对我们的生命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生命非只是心灵的观念体,生命是肉体、心灵与其所处境域的高度合一。宁静致远的心灵必有与其所处环境和谐流畅行为,合乎礼的行为必对内心之中正平和进一步予以养护,对其所处境域有一种光辉笃实之养。

“故礼仪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礼记·曲礼》)

以礼对生命予以养护,则可“固人肌肤之会、筋之束也。”

礼对生命之养要让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的流畅之中。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在这一“日月以明,四时以序”的和谐境界中,生命如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处于与天地合一的生生流畅之中。

中国先贤制礼,重在养欲节欲而又重其所处境域的和谐。故礼是对处于具体境域中以具体的行为方式对生命的一种养护。

三、礼养个体生命入精微、致广大

中国之礼重整体和谐,重个体之欲有养同时又与其所处境域彼此和谐。个体之欲有所养而不致乱,这只是个体为人的前提,而不是为人的充分条件。

人之为人,非只是简单养其欲而不致其乱,欲只是生命力的初级阶段,生命力必致中正平和精微广大之界,此才是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故礼必以具体的修行方式,助人入精微广大之界。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 (《荀子·礼论篇》)

“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浃,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 (《荀子·礼论篇》)

圣人是中国人文精神中的最高境界,达圣人境界为中国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以礼养吾人入中正精微之界可以说是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若至圣人境界,君子必一生终绐如一,敬始而慎终。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荀子·礼论篇》)

敬始慎终,终绐如一,意味君子必一生注重自己修为。“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仪之文也。”

敬始慎终,一生注重自己修为,必从如下方面重养君子之道,以实现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实现中国士人成圣成贤之志。

1、养中正平和心态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君子慎其独,故须臾不敢离其道。不离其道,则以礼约束自己行为以守中正之道。是故“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长、欲从、志满、乐极,则丧吾人中正平和,我们离危坠之途也将不远。

“生,人之始也。”中国哲学又讲“生生之为乐”,此即意味着,我们终生都在起点上进行选择,我们终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生命的又一次开始。敬始慎终,是君子一生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恪守的原则。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开始,君子都要以慎独之心,敬其始,毋敖长、欲从、志满、乐极,而丧中正平和。若此方可慎其终,而不至于有善始无善终,背离君子“终始如一”之道。

2、养君子之尊

人生而有尊严,这是一个先天命题,尚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存在。要将这一先天命题演化成为一个现实存在,则需吾人以这个“生而有尊严”的先天命题为基点,以礼修正吾人言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礼记·曲礼》)

《礼记》对吾人言行的这三个规定是君子养“人生而有尊严” 的起点。先贤对此三个规定的解释甚是明白精微。

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乃礼之本。”

范氏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刘氏曰:“篇首三句,如曾子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之’意,盖先立乎其大者也。毋不敬,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修身之要,为政之本。此君子修已以敬,而其效至于安人,安百性也。”

从上述先贤之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可使吾人“动容貌,远暴慢,远鄙倍。”吾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言行之本,自可养吾人生而就有之尊严,达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威武不屈”的君子之界。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只是养吾人生而有尊严的起点,吾人“生而之尊严”必经大是大非之检验,能临危不丧君子之气节,方能在现实世界中完成君子生而就有之尊严。故中国之礼重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3、养君子临事有大节

世事风云,人事苍桑。吾人一生都在危、微途中独自行走,有时不免遇见危难。遇见危难,临危何以能不坠入坠毁之途,则需吾人临事有从大节着眼之气度。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从孟子上述之论我们可以看出:生是我所欲,死是我所恶,但若所欲胜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则吾人舍生取义。故礼记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论,此是在行为上养君子临事勿因个人之利而丧君子之大节。

君子之大节,“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故礼重在养育君子临事不丧大节。若能有舍生取义为人境界,自能做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从而避免吾人临危坠入坠毁之途。

君子为养其尊,故重临事有大节。

4、曲尽人情

君子重养尊、重养临事有大节。同时君子有厚德载物、悲悯宽厚之心,为人又平和宽厚,与人相处能忠恕之心曲尽人情。故礼重养君子与人相处曲尽人情。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天生雄迈英杰,但为人极其谦逊平和,其风范甚能体现儒家为人恕道精神。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以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隐私,以沽其直,皆不可以言责善。”(《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此是对人,若对已,阳明又认为:

“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者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同上)

阳明与人相处,对人对已可谓是曲尽人情,尊人之极。

“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荀子·礼论篇》

阳明待人待已,以中正之心,曲尽人情,尊人之极,至天下莫之能损益之界

我们的行为只有达到上述一、二之礼,才是哲学所言的智慧。吾人因此哲学智慧,生命达至情文俱尽之乐界,物我人和谐。个体生命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个体的生命是渺小的,但当其融入种群文化的一种生生大创化之乐中时,其生命可以说是入精微宏大之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常常在具体境域中,为幻象所惑,坠毁入危途。哲学不是观念之学,不是形而上学。爱智者需要在具体境域中,以中正笃实生命顺乎天地、秉承那处境中的力量,“法礼足礼”,循礼而行,才能养天、养地、养物、养已生生不息的生命,并至生命之极。有此礼之养,“惟精惟一,允执其中”。吾人才能独行的“危”、“微”途中,中正不移,而非坠入危途。

以礼规范吾人行为,则吾人可不丧中正平和之心,吾人常存中正平和之心,则吾人行为则可应事而发,上顺天意,下顺民心,曲尽人情,达“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这一人物我“天地同和,天地同节”生生之界。

结语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爱智慧。什么是中国哲学的爱智慧,中国哲学的爱智慧是在具体境域中,中正笃实的生命以具体的行为方式棗礼,养护自己中正笃实生命、物及同类。如何能将这三者养好,这是中国哲学爱智慧的核心所在。只有在一日三省自身的具体的行为养护中,中正笃实的生命才能入精微致广大,步入智慧的真理之路,而不是在充满虚浮、歧途的意见之路盲行。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

上一篇:英语名字女范文 下一篇:一年级奥数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