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侏罗纪长颈蜥脚类恐龙的演化

时间:2022-10-05 01:34:58

摘 要:对四川盆地的长颈蜥脚类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 的分类沿革和科征进行了总结和修订,认为颈椎数目大于等于15个是其重要的科征之一。目前,马门溪龙科有三个属级成员,分别为早侏罗世的通安龙Tonganosaurus、中侏罗世的峨眉龙Omeisaurus和中-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通过分析这三属恐龙的特征,认为马门溪龙科的三属恐龙具有亲密的、祖先与后代的亲缘关系。马门溪龙科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线性特点,表现为:(1)体型逐渐变大;(2)椎体结构由简单变复杂,椎体骨组织由坚实变疏松;(3)肩胛骨相对变长,下肢比例变小。

关键词:四川盆地 马门溪龙科 侏罗纪 演化

中图分类号:Q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3

1 前言

四川盆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材料非常丰富,目前已经正式研究命名三科属,分别为:圆顶龙科Camarasauridae的资中龙属 Zizhongosaurus,酋龙属 Datousaurus,大山铺龙属 Dashanpusauru和秀龙属 Abrosaurus;妖龙科Family Cetiosaurinae的原颌龙属Protognathosaurus,蜀龙属 Shunosaurus,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的通安龙属Tonganosaurus、峨嵋龙属Omeisaurus和马门溪龙属Mamenisaurus。此外还有未定科的两属两种:石碑珙县龙Gongxianosaurus shibeiensis,周氏宜宾龙Yibinosaurus zoui。

根据颈椎的长宽比及椎体的复杂程度,将四川盆地的蜥脚类恐龙分为三大类:(1)颈椎细长,椎体结构相对复杂的长颈蜥脚类,马门溪龙科的成员即归于此类;(2)颈椎粗短,椎体结构相对简单的短颈蜥脚类,妖龙科的成员,未定科的石碑珙县龙和周氏宜宾龙即归于此类;(3)颈椎形状和椎体结构特征均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中颈蜥脚类,圆顶龙科的成员即归于此类。其中,长颈蜥脚类的化石点最多,地理分布最为广泛,地史分布最为连续。

2 Mamenchisauridae 的科征及现有各属

马门溪龙科的特征:个体中等到大型的蜥脚类恐龙。头骨高度适中,头侧开孔大。牙齿勺形(何信禄等,1984)。颈部长,最长者接近中轴骨全长的0.50。颈椎长,颈椎数大于等于15个,颈椎神经棘低而且前后延长。背椎椎体上的侧凹不同程度地发育(欧阳辉等,2002)。原始者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不分叉,前部尾椎为微弱的双凹型或平凹型。而进步者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分叉,前部尾椎为不同程度的前凹型。尾部较短,中部尾椎的脉弧分叉。肩胛骨的下端前缘显著上斜。肠骨的耻骨突特别发育。前后肢比例0.75-0.83。

到目前为止,马门溪龙科的属级成员有如下三个:早侏罗世的通安龙Tonganosaurus (李奎等,2010),中侏罗世的峨眉龙Omeisaurus(Young C C, 1939;何信禄等,1984,1988;唐峰 等,2001;江山 等,2011),中晚侏罗世的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Young C C, 1954;杨钟健,赵喜进,1972;皮孝忠等,1996;欧阳辉等,2002)。

通安龙只有一个化石点,位于四川省会理县通安镇(如图1),层位为下侏罗统益门组(J1y)的中上部,相当于川中地区的自流井组中上部。该化石点仅发现通安龙,属下只有一种,即属型种何氏通安龙Tonganosaurus hei。通安龙的主要特征是:荐前椎的侧凹大而深,但中间无隔板,结构简单;颈椎细长,神经弓矮,神经棘低、前后延长;后部颈椎及背椎的板状及坑凹构造均发育;前部背椎后凹型,中部平凹型,后部双凹型;前部尾椎双凹型,神经弓矮,神经棘高;脊椎骨组织坚实、不中空;前后肢比例为0.80;肱骨直而粗壮,其长度为股骨的0.75,三角脊发育;股骨直而粗壮;第四转节发育。

峨眉龙是四川盆地乃至西南地区最早被科学研究的蜥脚类恐龙。1936年,杨钟健教授在自贡荣县西瓜山发掘到蜥脚类化石材料,经过研究后命名为荣县峨眉龙Omeisaurus junghsiensis Young, 1939,归入到勺齿龙科群Family group Bothrosauropodidae的腕龙科Brachiosauridae下的盘足龙亚科Helopodinae中,即将峨眉龙和马门溪龙属归入不同的科群。1984年,何信禄等在研究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 tianfuensis时,将峨眉龙属归入马门溪龙科中。目前,峨眉龙已有7种,如表1。其中,天府峨眉龙是自贡大山铺蜀龙-峨眉龙动物群(Shunosaurus - Omeisaurus Fauna)的主要蜥脚类成员之一,同时也是峨眉龙属里保存状况最好的一种。峨眉龙属的层位均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峨眉龙的主要特征是:头骨高度适中;牙齿勺形,粗大。齿冠前缘锯齿发育,后缘锯齿数目少,有时缺失;颈椎数目为17个左右,背椎12个,荐椎4个;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形态简单,不分叉,前部尾椎为微弱的双凹型;第一尾椎的尾肋扩大,略呈扇形。

马门溪龙属是马门溪龙科里个体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一属恐龙。其属型种是在四川宜宾发现的建设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constructus。现已发现的马门溪龙属有9种,如表1所示。马门溪龙属的地理分布广,遍及包括滇中、四川盆地在内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甘肃和新疆,如图1所示。地史分布则从中侏罗统延续到上侏罗统。马门溪龙属的主要特征有:头骨小,高长适中,头侧开孔大,上枕骨嵴发达。下颌瘦长,具有外下颌孔,其腹缘向背方拱曲。齿列长,齿数多。原始者牙齿前后缘均具有锯齿;进步者牙齿后缘锯齿消失。脊椎式:颈椎18-19,背椎12,荐椎4-5,尾椎50+。荐前椎后凹型,椎体内具有蜂窝状构造。后部颈椎和前部背椎神经棘分叉。颈部长,颈椎体延长,颈肋长至特长。前部尾椎前凹型,中后部尾椎双平型。中部尾椎的脉弧分叉。肩胛骨长于股骨,胸骨狭小,亚圆形。前肢为后肢长的0.75-0.80。前后脚均较小。

上一篇:烷基糖苷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铁路客运站客流监测与疏散决策辅助系统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