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5 12:57:51

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带状疱疹;综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86-0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在病变的早期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后遗持久的神经痛,该病属中医“缠腰火丹”、“蛇串疮”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湿热毒邪,郁滞于肌肤而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但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可以预防或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笔者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0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例,其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0岁,平均65岁,发病部位:头颈部5例,胸胁部58例,腰腹部25例,右上肢3例,右下肢4例,左下肢5例,病程1 d~1周。

1.2症状与体征本组1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烧灼样、割裂样剧痛,年龄越大疼痛越激烈,夜间疼痛加重,病变是沿着被侵犯之神经走行,呈束带状、节段性、局限性、单侧性疱疹。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1.3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蛇串疮”的诊断标准[1]。

2治疗方法

2.1抗病毒治疗5%葡萄糖液+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静脉滴注,2次/日,连用10 d。

2.2免疫调节剂治疗重组人干扰素alb注射液10 u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7 d。

2.3中药治疗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组成:龙胆草10 g,黄芩15 g,生栀子12 g,泽泻10 g,车前子15 g(包煎),板蓝根30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地黄20 g,当归10 g,牡丹皮12 g,赤芍15 g,柴胡10 g,延胡索12 g,郁金12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甘草10 g。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12 d为1个疗程。

2.4糖皮质激素治疗0.9%生理盐水350 mL+甲泼尼松龙琥珀酸钠注射液40 mg,静脉滴注,1次/d。1周后改为口服强的松片10 mg,每日3次,在口服1周后改为10 mg,每日2次,逐周减10 mg至停药。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3.2治疗结果治愈95例(95%),好转5例(5%),总有效率为100%,且无1例有后遗神经痛。

4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其为“蛇串疮”,因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早期应用(72 h内)抗病毒药物可减轻急性疼痛,抑制病毒的播散和减少内脏并发症[2],同时使用干扰素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抗病毒能力,阻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神经造成进一步的严重破坏[3]。应用中医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黄芩、栀子助清肝胆之火;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导热下行;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生地、当归滋阴养血;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延胡索、郁金活血,行气,止痛;延胡索是止痛要药,专治一身上下内外诸痛;制乳香、制没药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两者均为止痛之专用药;柴胡疏达肝气,引诸药入肝胆经;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用该方治疗湿热型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糖皮质激素早期应用可抑制神经纤维炎症过程,明显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4]。在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加行皮内注射,对老年带状疱疹治疗并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重要作用。皮内注射直接阻断皮肤疼痛感受器的痛觉感和皮肤痛觉感受器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同时阻断周围神经传向中枢的疼痛刺激,降低中枢兴奋性。早期应用综合疗法,能及时抑制病毒,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加速受累神经细胞的修复。该疗法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标本兼治,用药安全,无明显副作用,对治疗带状疱疹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宋文阁,王春亭,傅志俭.实用临床疼痛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60.

[3]王锁杏.早期综合疗法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症[J].现代中医药,2008,28(3):34~35.

[4]张信江,魏志平.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

(收稿日期:2012-10-18)

上一篇:凌志军与《重生手记》 下一篇:Q&A关键词:后期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