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歙县茶业 促进茶农增收

时间:2022-10-05 12:13:52

发展歙县茶业 促进茶农增收

提要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而歙县作为我国的茶叶生产大县,茶业的发展对其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茶农与茶业,将有助于各级政府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并用于指导歙县茶业更好地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进而促进茶农增收。本文基于歙县茶叶生产与流通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茶农增收,实现歙县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茶农;产业链;农业保险;品牌战略;观光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歙县茶业面临的问题

歙县是全国产茶大县,全县现有茶园26.7万亩,目前年产茶量达6,000吨以上,年茶叶总产值超过亿元。其中,黄山毛峰、顶谷大方茶位列全国十大名茶。随着茶叶商品化、市场化的推进,歙县茶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茶叶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瓦解,原有的以生产大队为主要生产单位的集体茶厂也随之解体。如今歙县几乎每一户茶农都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初制厂,这一方面增加了茶农对茶叶生产的固定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农户的制茶技术难于统一,又产生了茶叶品质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茶叶的价格。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决定了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总之,这种“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小生产模式阻碍了歙县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广大茶农的利益。

(二)茶叶交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集市式的市场组织。从1984年开始,随着茶叶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茶叶由大产品变成了小产品。在初级市场,茶叶的交易主要是单个农户分散地到附近的集市销售自家的茶叶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单次交易的量少,增加了茶叶的平均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茶农受自身素质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因此难以平等地分享茶叶的经营利润。

2、茶叶经营的产业链比较长。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再加工产品,其经营的产业链比较长。茶叶从生产到交到最终顾客手中,需要经过诸多环节,如图1所示。(图1)

茶叶经营的产业链很长,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被中间商剥夺一定的利润,从而导致茶叶在产区和销区的价格差的拉大。据统计,在产区和销区,茶叶价格相差甚远,有的高档名优茶甚至相差近千元/斤,普通的大宗茶价格也至少相差十几元/斤。另外,由于在产区茶叶初级市场的交易较为分散,政府对其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茶叶商贩时常利用这一“契机”恶意压低茶叶价格,严重剥夺了茶农的利益。

3、打“白条”现象较为严重。最近几年以来,歙县地区众多的茶叶收购商在一定程度上由竞争走向了联合,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这种联合的出现,茶叶收购商们为了共同的利益,一方面恶意压低茶叶的价格;另一方面对茶农恶意赊账。有些茶商经常不及时兑现茶农的货款,他们往往要等到9月份以后甚至过年前后才付账,甚至有的茶商都不能向茶农付清当年的账款。另外,还有一些茶商到付账时不直接付给茶农账款,而是到快过年时以货物的形式向茶农抵债,但是往往他们的货物价格都比一般商店偏高。即使这样,茶农还是得买他的货,否则就拿不到钱。这使得茶农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有“钱”没法花,有的家庭除了茶叶之外其他收入很少,在没拿到茶叶账款之前只好借钱生活,茶农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歙县茶业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茶叶生产规模小,茶叶品牌没有做大做强。歙县由于受山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不仅每个家庭拥有的茶园少,而且各个家庭拥有的茶园也极其分散,不便于规模化的经营。歙县有一些名牌茶叶,如黄山毛峰、顶谷大方等,但是由于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光有名牌,没有较硬的品牌还是不够的。此外,茶叶流通体制还不完善,大型的流通组织尚未形成,流通网络仍未健全。茶农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茶叶流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流通成本较高,影响了茶农收入的提高。

(二)政府对农村茶叶初级市场的管理不到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渐显现。由于规模小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众多农民之间又难以形成联合,使得单个的农户在茶叶交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茶叶收购商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联合,他们共同压低茶叶价格,剥夺农民的利益。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初级茶叶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给一些投机商们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茶农的利益。

(三)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形成。农业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而且是自然的再生产。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小,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单个农户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极弱(这里的风险主要是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风险一旦发生,农民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由此致贫,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和弱质性,商业保险机构基本不愿意为农业投保。目前,农业的风险发生时,主要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救助(救助主要是针对自然风险,对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只由政府提供少量的补贴)。总之,目前农业保险制度尚未正式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由农民自身承担,这便无法彻底消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歙县茶业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扩大茶园经营规模,提高效益。首先,各农户可以通过和其他农户交换农地的方式使原先分散各处的茶园集中到一处或少数几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茶农对茶园的经营和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各农户可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整合家族内部各农户的茶叶初制厂,共同出资购买更加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扩大茶业初制厂的规模,提高茶叶初制厂的加工能力,改进茶叶加工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的质量,提高茶业的经营效益。

(二)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首先,政府要派专门的农技人员深入到茶叶产区进行实地考察,对茶叶产区的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指导茶农科学施肥,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施用化肥的投入。另外,农技人员要与气象部门合作,根据季节变化对茶树病虫害进行科学预测,并指导茶农及时使用低毒且有效的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从而降低茶叶的农残;其次,各级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奖惩措施鼓励农民少用农药或使用低毒农药。如:歙县政府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本县生产的茶叶的农残进行科学检测,并对低农残的茶叶实施价格补贴;对农残过高的茶叶征收一定比率的农残费。使农民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不仅无利可图,还会蒙受损失。从而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降低茶叶的农残,打造真正的“绿色品牌”,提升本县茶业的竞争力,把歙县茶业的品牌做大做强。

(三)进一步规范茶叶交易市场

1、完善茶叶初级交易市场。茶叶初级交易市场上交易的都是茶叶鲜叶和茶叶初制品,加工深度都不高,所以其价格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茶叶收购商们已经达成共识,他们往往只根据日期来规定茶叶的基本价格,茶叶销售价格往往因茶叶的相对质量和茶商的偏好在基本价格附近浮动。价格是由茶商说了算,价格往往偏低。但是,由于茶叶价格的时效性很强,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歙县政府在茶季应安排专人搜集茶叶市场信息,每天给当地各种茶叶制定一个“指导价”(茶商收购茶叶时不得低于此价),并专门派乡镇工作人员到各自所管辖的茶区初级交易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为茶农排忧解难。从而从政策层面上解除茶农在茶叶交易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保护茶农的利益。

2、让茶农参与到茶叶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减少中间商对农民的盘剥。政府要引导茶农“跳出”农业发展农业,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走产、供、销一条龙的道路。实现“一部分农户专门生产茶叶,一部分农户专门供应茶叶生产所需物资,一部分农户专门搞深加工,另一部分农户专搞茶叶的收购和销售”的格局,让承担着不同职能的农户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此外,政府要采用农科教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当地学校为场所,利用周末或晚间对从事不同行业的茶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茶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由掌握了专门知识的农民参与,从而实现茶叶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提高茶叶经营的效益,保护茶农利益。

(四)加大对茶叶流通市场的管理。首先,政府应对本地初级茶叶交易市场上的茶商进行摸底调查,对违反茶叶市场交易规则,严重损害茶农利益的茶商,一旦查出,取消其收购茶叶的资格。对有茶叶经营潜力却缺乏资金的茶商,政府应给予金融上的支持(如适度放宽贷款额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贴息等);其次,政府应牵头培育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茶商,让茶农在卖茶时有最后一道“保护网”,从根本上解决卖茶难的问题,使得“打白条”现象彻底消失。

此外,各级政府应积极开拓茶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要求政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茶业的管理,严格控制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统一茶叶的质量标准,努力开发茶叶新品种(特别是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叶或茶叶饮品),将歙县茶业的品牌逐步做大做强。此外,政府应积极在国际市场上与WTO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积极对话,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争取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茶文化宣传,大力发展“茶旅游”(如观光农业)。歙县是古徽州府衙所在地,这里孕育着浓厚的徽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歙县政府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茶文化与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歙县茶业的知名度。并以现有的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农业”。

(六)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科学确定农地使用权的转让价格,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收益权。通过土地制度的调整,使有限的土地有偿地交由有经营能力的农业生产能手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让一部分农民“跳出”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限制,寻求其他致富道路。

(七)加快农业生产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政府应大规模实施农业普查,条件成熟时可以制定《农业生产法》,对农业生产中禁用的农药,违规开垦荒地等事宜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而奠定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的制度基础。此外,政府还应制定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方法,从而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元,何开荫.变迁――安徽农村改革论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詹罗九,郑孝和等.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张琳.提高我国茶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基于杭州西湖龙井茶业发展的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赵来.歙县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7.5.

[5]赵四平.品牌联盟:茶区茶业品牌企业的集体成长之路(下)[J].茶世界,2007.7.

[6]顾公新,陈文友.提高质量,扩大出口,促进安徽茶产业发展[J].茶业通报,2005.1.

上一篇:浅议菲利普斯曲线 下一篇:卢龙县燕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