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到平民

时间:2022-10-05 10:43:44

【摘 要】 在《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个人智慧狡黠的光芒;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赵氏孤儿》;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200-01

《赵氏孤儿》这部著名的历史悲剧的美学意义,首先表现在程婴等义士身上体现的为了正义而舍生忘死的义烈精神。这不仅是传统道德中舍生取义最高伦理原则的体现,而且更是中华民族舍己救人民族精神的体现。

《赵氏孤儿》紧紧围绕“搜孤”与“救孤”这一中心事件安排情节,组织冲突,并在激烈的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义士的英雄群象。作品中的主人公程婴等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戏剧中充满正义和邪恶、忠良和奸佞殊死搏斗的悲壮动人场面,彰显着善恶分明的道德意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正直品格,讲仁义、轻死生的道德观念是复仇行动得以进行的内在动力,是这部作品悲剧力量和美学价值之所在。作为主角的程婴,他是一位大忠大义之士,或者换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名英雄。忠是臣对君、仆对主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义则是人与人之间超越阶级关系主动建立的一种情感契约,但无论是忠还是义,放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中,都是贵族的道德,唯有士才有可能舍身取义,这与民是不相干的。

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为取悦当下观众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当代文艺思潮中对英雄的故意矮化,把程婴从一位大义凛然的义士塑造为一名普通的平民。

按照故事的精神,程婴因为是赵家门客,所以他要拼死护孤;但由于身份的改动,程婴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他冒着自己的性命参与到这起事件,而且是在有着一个美满家庭、妻子在自己42岁的年份里生下一个男孩的情形下,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同时担任本片编剧的陈凯歌,其实他的再创作意图非常明显:他让程婴变成一个被迫卷进事件的人物,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让自己的妻子、儿子被屠岸贾杀害,所以,他要将赵氏孤儿训练成一个复仇者,将来替他报仇。这样的再创作值得欣赏,因为庄姬死前对程婴说,她希望这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谁,不知道仇人是谁,将来平淡的做个老百姓就可以了。但由于这个孤儿让程婴遭受如此大的惨剧,他在抚养这个孩子的过程里,其实已经将这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复仇的工具。他要让这个孩子认屠岸贾为干爹,让老年无子的屠岸贾视赵氏孤儿为亲生儿子,然后,再用他亲手杀掉屠岸贾。这是一个残忍的计划,也符合电影那句宣传词----最不可思议的复仇,不是杀人,是杀心。那么,在实施这个计划的过程里,在长年累月抚育着这个孩子,看着他一天天长大的过程里,程婴还会不会忍心将一个如此弱小的孩子,变成仅仅只是一个复仇工具呢?

程婴的角色的转变,使他成为被迫卷入事件的人。从表面看是故事情节重新逻辑了,而实质是对依附在原先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之上的原有价值系统的解构。在电影《赵氏孤儿》里,陈凯歌的程婴延续了元杂剧中的身份,不是必须对主上“尽忠”的家臣,而是一名原本可以置身事外的江湖医生,是一介草民。整部《赵氏孤儿》,用陈凯歌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归纳为“民干了士该干的事”。并且,这个民不是像士一样出于某种信念去主动牺牲,而是当命运把他卷入到这个漩涡中来时,在苏醒的人性面前,几乎被动地完成了他的义举。当庄姬“托孤”之时,程婴并非不怕,是对赵孤的同情使他选择了冒险;当屠岸贾全城“搜孤”时,程婴也像所有的父母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的孩子,是程妻无意间的举动导致了最后的牺牲;之后在公孙府上,当藏在隔墙中的妻儿被发现时,程婴才真正地面对一种道德决断:是牺牲自己家的孩子还是让一百多婴儿遭受屠戮?这时,他“草根地”意识到这就是他的命,接着他做出了对得起他人性的选择。所以,陈凯歌的程婴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不是为了忠与义去选择牺牲,他是最真实意义上的普通人,但这普通人却干了英雄才能干的事。由于原有价值系统的解构,剧本里程婴和赵家没有任何关系,从他后面的行为举止来看,不会牺牲自己的儿子去顶替赵孤,电影中他有这样的大义大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另外将程婴由赵家门客的身份改成一个妇科大夫之后,他掺和进赵家灭门惨案的动机缺乏逻辑。

故事的最后,程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赵氏孤儿也亲手杀掉了屠岸贾。可是这场杀戮已经不再让人有所触动。观众还沉浸在一个接一个让人出戏的笑话里,忘却掉了这场筹谋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造成文艺对心灵的震撼、洗涤的缺失。黑格尔认为悲剧美感的实质并不在于要给人以悲伤、痛苦、怜悯和恐惧,而是一种打动读者或观众崇高心灵的“惊羡感”。为什么这部著名悲剧在电影中没有起到其本来价值呢?就是由于中西共同认可的传统价值的结构,一个本该有士承担的义事却让一位平民做了。

上一篇:浅谈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