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研读三法

时间:2022-10-05 10:00:33

初中语文教材研读三法

摘 要 语文教材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老师借以输出信息、传递技能的一个平台,亦是学生化知为识,化识为能的桥梁。就语文教学的实际而言,阅读教学约占语文教学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很难得以提高。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一只“拦路虎”。欲想打倒这一“拦路虎”,需要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我们,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将我们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分析透、利用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三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1陌生化阅读

所谓“陌生化”阅读,即教师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如今上网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久而久之,忘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我们拿到教材,先不要翻任何与教材有关的材料,仔细阅读,写下自己初读时的问题及感想,然后了解其作者、写作背景后,再多读几遍。对这类课文我们很容易产生初读的新鲜感受,也就更容易想见学生阅读的心理。用自己的思考捋出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感悟,那是一种感觉,也是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探清作者是如何通过一句、一词、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观点、感情的,凭自己的直观感受备出一节纯自然的原生态课。

但是对于熟悉的课文,教师面对的困难是: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感觉迟钝,从而影响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对其评论的教学语言也有可能有格式化的倾向,这正是阅读教学中成功对话的障碍。我认为,如果面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我清空我们以前阅读的他人的评论及自己以前的阅读体会,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感知力,细细阅读原文,最好把那本你写满各种评论文字的课本放在暂时找不到的地方,把熟悉的课文变成陌生的,如第一次阅读一样。把熟悉的文章读陌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新的东西,有新的感悟,这也是教学的创造性的体现。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不断重新备课,以前的教案,其道理就在于此。 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陌生化的效果追求,意味着不重复自己。不重复自己的教学思路,不重复自己的教学言语。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弄清给学生“教什么”,同时有自己的个性感悟,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2纵览式阅读

所谓“纵览式”,即统揽与教材编排有关的内容,加强二度研读文本的方向性。被选入教材中所有的文章虽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每篇文章又均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所以我们应首先仔细阅读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编排体例。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去认知、加工和处理教材。特别注意研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下的总目标与第四学段(7-9)阶段目标,从而把握整套教材的价值取向,解决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总方向问题。

阅读单元前的单元提示及教参里的单元说明,关注文前提示和文后练习设计,了解本单元及每一课学习主题及学习目的。使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前面都有对本单元内容及选文特点,学生掌握的重点,都有指导性的文字;每篇例文前又都有导读,后有练习,有的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有的提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有的点名了基础知识,有的还渗透了教法学法。在教材研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些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部分,以发挥其点拔提示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切入点式阅读

一个教师光走进教材真正理解文本内涵还不够,因为我们不只是欣赏者。我们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教学中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 这时我们就应该站在大多数学生的角度再读教材,再读文本。比如站在大多数学生的角度边读边想:学生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文中哪些字词需要积累,哪些语句在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意见会不会统一,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尤为突出,学生以前遇到过没有,现在需不需要学,怎样学等等。在解决这众多问题中,有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通常来说,学生读完文本最大的特点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零散、众多;阅读完文本不知该如何整合;对文章的理解浮皮潦草等。@些特点警示我们:帮助学生找到一些连接文章内容的角度。即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恰当的切入点能够唤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激发教师业务持续发展和学生阅读兴趣。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更好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对于学生独立思维也提供了可参考的角度。

好的切入点是学好文章的基垫。现代教材所选内容,淡化了政治色彩,更重视其文学性。这一点虽不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明显,但也是我们教材内容趋向人性化的一大进步。因为语文教材内容更突出“文”这一特点,所以所选文章更具特色。那么,在研读教材时,紧抓特色选取适当的切入点,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如对那些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突出的一些文章的阅读,可以考虑在教学时让学生将纷繁复杂的内容聚焦到一个点上,由此点出发,贯穿全文的内容。

多站在学生角度着想。只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这样一边读一边想,再结合相关要求多参考一些其它的建议,找到一条解决诸多问题的切入点,我们就一定能设计出一份真正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成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9(06).

[2] 孙秀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策略[J].文学教育(上),2009(07).

上一篇:我理解的艺术美学与艺术美 下一篇:会计学微课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