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2-10-05 08:52:33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积极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局势、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同时,胡总书记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列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明确要求,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生态文明。也称“绿色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又一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批判超越的结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深刻变革。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为重要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遵循世界文明发展规律,顺应绿色发展潮流,符合全省人民追求富裕、幸福、尊严的共同愿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再创浙江新优势、实现浙江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牛鼻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从总体上讲我省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往什么方向转,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新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渗透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但长期实践却越来越证明了“波特假说”,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成果和结晶。考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效的具体指标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可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三大标准来检验衡量,归根到底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壮大,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彻底杜绝。必然表现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凝结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推动着生态文明的建设进展。可以这样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什么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会提高到什么层次。没有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建设生态文明是系统工程,是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生态文化,认真落实生态保护各项举措,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唱好“主题曲”,树立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绿韵”与“红脉”相融合的生态文明理念。所谓生态指的是经济一社会一自然的复合巨系统,是人类行为的社会生态、物质代谢的经济生态和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是“绿韵”与“红脉”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谓“绿韵”,是指蓝天、绿野、沃土、碧水和清新的空气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所谓“红脉”,是指由产业、交通、城镇、文脉等构成的人化世界,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的转化史,就是一部“绿韵”与“红脉”交融的进化史。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绿韵”与“红脉”相融合、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就是要建立起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新的动态平衡。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与发展必须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理念。决不能一讲发展就必须牺牲生态环境,一讲保护生态

环境就必须放弃发展机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相互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的生命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的协调共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政府管理服务水平、执政党执政能力水平的互促提高,建成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红绿交融”的生态文明社会。

第二,翻好“高低杠”,走出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端产业高端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尚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停止对碳基能源、原材料使用的条件,燃煤发电仍然是能源结构的主体,产业层次、产品档次、科技创新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生态经济必须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推动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一要以环境约束为倒逼机制,以低碳环保为依据,以减量化、再利用、能循环、无害化为原则,以节能降耗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逐步压缩高碳产业存量,着力扩大低碳产业增量,降低经济发展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二要着力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加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由低级技术、低端产品、低素质人才向高新技术、高端产业、高素质人才提升,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形成产业群,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型。三要统筹平原、山区、海洋发展,加快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山区“绿色经济”、平原“金色经济”,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发展空间。增长环境容量,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做好“加减法”。坚持“减碳”与“固碳”双管齐下的生态质量提升战略。减少排放、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内外普遍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最主要的是全球二氧化碳总量的控制问题。要控制二氧化碳总量,提高生态质量,一方面要做好“减法”,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即增加森林固碳量。做好“减法”,既要从生产着手,也要从生活入手,真正实现低消耗和低排放。做好“加法”,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推动“森林浙江”建设,加快绿化、彩化、珍贵化、价值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以此增加固碳量,扩大环境容量。据计算,14亩人工林的固碳量相当于一辆奥迪小汽车一年的碳排量,5000亩人工林的固碳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化工厂一年的碳排量。毛竹的固碳能力比树木更强。浙江全省16亿根毛竹的固碳量相当于一座千万人口城市一年的碳排量。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是60%,如果经过努力将其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全省森林固碳量将大大增加。这将为浙江可持续发展赢得巨大空间,目前国际上每吨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是14欧元左右,据测算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额可达1400亿欧元,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积极推进森林城市、森林浙江建设,发展碳汇交易。提高固碳能力,

第四,念好“道德经”,弘扬绿色公民、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生态文化主旋律。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和精神动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生态价值理念这一核心展开,重点抓好生态伦理建设,提升人们的生态道德水平。要坚决克服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的目的、自然的征服者的错误观念,进一步树立人与天地万物同属一个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天人观:要坚决克服人对自然只讲权利、只讲索取、只讲掠夺的不道德行为,进一步树立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和保护义务的伦理观;要坚决克服只谋自己发展、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私行为,进一步树立一部分人对自然生态的行为不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生存生活的人际公平观,不能影响后代人生存发展的代际公平观,不能影响其他国家发展的国际公平观:要坚决克服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要坚决克服环境保护与己无关的模糊认识,进一步树立环境污染人人难辞其咎、难逃其害,环境保护人人可为、人人有责的责任观:要坚决克服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进一步树立文明节约的生活现。弘扬生态文化必须加强宣传、强化教育、虚功实做,抓好结合,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要在公民群众中弘扬生态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倡导适度、绿色和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增强节约意识,鼓励健康消费,做到绿色生活,成为绿色公民。要在经济工作中弘扬生态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倡导生态伦理观,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社会建设中弘扬生态文化主旋律,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人居”,推广“低碳交通”,发展“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社会”。

第五,用好“两只手”,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并重的生态建设促进机制。从经济学角度讲,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因而容易出现“市场失灵”。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加以推动。要加强组织领导,改善政府调控,突出规划先行,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要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提高执行力。要加快制定鼓励生态经济、环保行为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激励政策,继续加大对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产业、企业、产品的鼓励和扶持,严格对“三高一低”产业、企业和产品以及过度消费、奢侈消费行为的限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从生产、流通到分配、消费全过程的生态政策体系,确立“谁污染、谁买单,谁环保、谁受益,多消耗、多付费,多节约、多得利”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要素配置机制,加快形成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浙江“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支撑... 下一篇:积极探索产业高端化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