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支撑研究

时间:2022-09-09 11:52:56

浙江“十二五”时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支撑研究

浙江“十二五”时期资源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状况预测

浙江经济总量大而资源禀赋低。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特别是土地、水、环境容量“透支”严重,能源、矿产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土地供需预测。根据前10年建设用地的年均增长率3.11%预计,到2010年浙江的建设用地将达到111.07万公顷。超出规划控制值8.73万公顷。到2015年将达到129.45万公顷,超过目标控制值16.19万公顷。这表明,在保持基本农田2500万亩、森林覆盖率60%和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浙江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愈加突出,建设用地也将成为浙江“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最大刚性制约之一,土地需求满足程度将持续下降。

水资源供需预测。根据浙江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全省到2015年各类工程可供水量将新增加53.4亿立方米,总供水能力将达288.4亿立方米,供需基本平衡,但已接近浙江可用水量上限。同时,浙江未来的用水结构将出现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农业用水比例逐渐下降。到2015年浙江的用水结构将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2007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比重分别为53.4%、28.1%、18.6%:到2010年三者的比重分别为47.96%、30.04%和21.81%;2015年分别为40.28%、34.86%和24.86%。

能源供需预测。2006~2008年间,全省能源消费年均增长7.9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59;2009年全省能源消费8500万吨标准煤。以2010~2015年GDP年均增长9%计算,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0.59,到2015年浙江能源消费总量将达13128万吨标准煤。根据浙江省电网2008-2012年规划滚动调整对电力电量预测成果,预计2010年浙江省最高负荷为5103万千瓦;“十二五”期间全省用电负荷按年均增长率为6.3%测算,2015年最高负荷为6915万千瓦,尤其是杭州、宁波、绍兴等重点负荷分布地区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即便考虑在建项目如期建成,已开展前期工作的电源项目按计划如期实施,2011~2015年(在“十二五”期间负荷增长率为7.5%、装机备用率为15%的情况下)全省电力缺口分别为823万千瓦、1023万千瓦、1330万千瓦、1410万千瓦和1603万千瓦。

生态环境状况预测。由于我省工业污染尚未彻底根治,生活污染逐年增加,污染要素由水污染为主向水、土、气多要素交叉污染转变,全省环境底线面临新的威胁。以近年平均污染物排放强度测算(若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7000亿元),全省废水排放总量将达60.3亿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92.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5.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7.65万吨,环境负担将进一步增加。

浙江重点产业节能减排情况及潜力分析

1 节能减排重点产业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各产业总能耗与总排放量以及单位产出的能耗与排放量,可以发现:浙江与全国一样,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工等支柱产业。

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产业。主要是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以上5个行业合计化学需氧量排放比重约为82.6%。其中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支柱型产业。

二氧化硫减排重点产业。主要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以上5个行业合计二氧化硫排放合计比重约为89.5%。其中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支柱型产业。

节能降耗重点产业。主要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以上7个行业合计综合能耗比重约为81.2%。其中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支柱型产业。

2 重点产业污染物排放及能耗变化情况。化学需氧量排放变化。根据省重点统计企业调查,2005~2008年绝大多数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呈下降趋势。其中重点行业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年均下降13.2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年均下降9.33%,造纸及纸制品业年均下降5.3%,纺织业年均下降0.82%。

二氧化硫排放变化。根据省重点统计企业调查,2005~2008年绝大多数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呈下降趋势,其中重点行业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均下降8.97%,造纸及纸制品业年均下降8.8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年均下降5.81%,纺织业年均下降3.3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基本持平。

综合能耗变化。2005~2007年,我省规上工业中的绝大多数行业单位综合能耗呈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重点行业的纺织业年均下降8.61%,造纸及纸制品业年均下降10.0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年均下降22.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年均下降9.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年均下降13.2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年均下降20.12%,仅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年均增长8.76%。

3 重点产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发展阶段变化将带来环境问题的“拐点”。1992年,世界银行对多国发展情况研究后认为,世界各国都存在“环境倒U曲线”。但当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前期发展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因而环境得到改善。我省目前处于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的发展阶段,正好也处于这一“翻越期”,有望在近年出现环境问题的“拐点”。

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的可行性。当前,我省能源效率接近39%,节能降耗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明显逐步缩小,大致相当于欧洲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大约低10个百分点。从国内外实践看,技术进步能够带来巨大的节能潜力。比如,我省的宁波,在空气压缩机用上变频节能技术之后。一年即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20座宁波地方发电厂半个月的发电量。而据有关方面测算,近、中期我国市场上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工业技术节能潜力大约为1.5~2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总能耗的10%。

制度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可

行性。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16项政策文件,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总目标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作用,尽快建立起符合我省当前实际和发展战略要求的节能减排制度安排。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发展处于领先水平。根据2009年的《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浙江在除自治区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中,生态文明水平仅列北京、上海、广东三省市之后,排名第四。但因资源环境的先天不足,我省土地、水、环境容量等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了极限。因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把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态、低碳和循环的理念下,下更大力气做好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

深度挖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认真修编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不断拓展“百万”造地保障工程资金渠道,加快研究制定新的更加可行的土地深度开发利用政策,如《土地整理办法》、《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等,把“荒”(荒山、荒地、荒滩)、“废”(工矿企业废弃地)、“闲”(各类闲置土地)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大力推进“沃土工程”,深入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腾笼换鸟”,科学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存量土地上形成更大的产出。

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以建立原水、供水、污水处理一体化的水务体制为目标。创新水资源配置机制,加快构筑跨行政区域的引供水网络,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研究提出供水工程的布局、规模、标准、水价等建设管理标准,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运营效益。以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重点,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水污染综合整治。注意开发海水、中水、雨洪等非常规水资源。缓解淡水资源紧缺。

双轮驱动。打造浙江特色的能源体系。坚持提高能源利用强度和调整能源结构双轮驱动。继续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工业节能,在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同时,加大核电、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的发展力度,不断提升清洁的、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通过对能源类公司的股权收购,通过开展技术合作、资金供应等方式取得能源优先优惠购买权,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价格可控的能源供应渠道。

污染减排,从存量削减中取得环境容量资源。按照“削减存量、消化增量、控制总量、监督排量、腾出容量”的原则,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努力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以及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总量,加强重金属、可吸人物等污染控制,进一步推进声、光、渣和放射性、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全省和分区域、分流域的环境资源总量控制体系,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避免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入户;积极推进长三角联动政策,充分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区域环境监管联动机制。

突出重点,加强支柱产业专项整治和调整。纺织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工等产业是国际上公认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三高”行业。一要根据环境负荷的变化,适时新增或提高这些行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加快构建与国家标准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环保标准体系。二要积极利用绿色科学技术,如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废料综合利用技术、重复利用与替代技术,不断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标准认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创建绿色企业、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三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形成一批环保产业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进一步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体系。

上一篇:沿海开发是玉环一个全新的战略谋局 下一篇: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引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