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力资源发挥应有效能

时间:2022-10-05 07:57:30

让人力资源发挥应有效能

入刊理由:

社会经济要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是核心。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其效能是个重要问题,高数量、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因此不容忽视。

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也是最具活力的主动资源,它能不断更新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创造力,从而使无生命的自然资源充分尽其所用。它不仅可以开发自然资源,创造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其不足,而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根据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结果,“知识的进展”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

人力资源 社会生产力的主导因素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社会的发展则是最终目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储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能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人力资源的质量一方面能够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影响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可以探析出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规律——高度重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社会文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张力,且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深层的互动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社会价值取向。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高目标,把提高国民素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如此必将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

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源于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严肃思考——不可再生资源耗竭、可再生资源衰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失衡、核战争威胁及人涨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挖掘人的智能、情感和道德资源,用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革命,必将产生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新的管理形式等,必将导致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会极大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凭借新的科技手段,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更能高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循环周期;更加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制造出新能源新材料,建立废物再生循环系统,使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解开传统人事管理的桎梏

然而在现阶段,中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人口、人力和人才的发展不均衡;消费人口比例大于资源人口比例,人力资源质量不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人才流失与短缺同在;人才选择、培养和合理使用方面缺乏有机的整体性联系和良性循环;人力资源管理仍徘徊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的边缘;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体制和配套改革措施相对滞后,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等。如何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桎梏中走出来,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同时最大化实现人的个体价值,如何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国情研究探索最为适合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理论,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由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深入探讨现阶段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的具体应对措施,是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课题。

首先是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问题。社会分配政策是调节劳动者报酬的有效手段,对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激励作用。分配政策应逐步向有知识、有技术、有贡献的劳动者倾斜,通过工资待遇等来体现出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以提高知识阶层的地位。其次是户籍制度改革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开放的人才市场与封闭的户籍制度间的矛盾已经严峻地突显出来,成为城乡和谐发展和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利用。因此,逐步废除城乡户籍分隔管理方式是必由之路。最后是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还很不完善,尚需要深化改革加以完善。只有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不同阶层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强全面规划和科学管理

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生长、更新与衰退的动态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需要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调控。首先国家要从宏观层面做好规划调控,既要有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系统规划,又要有优化配置的具体方针,还要有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其次是加快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使人力、人才进入社会化管理的轨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以薪酬作为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杠杆,实现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高效组合。再次是加大人力资源方面的立法力度。尽管中国的法制建设逐年完善,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相关法规还有待健全。健全的法制可以更好地激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使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针对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环节要采取多种强化形式,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首先是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增加教育投入涉及到三个主体——政府、社会及个人。政府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及个人也要增加教育的支出,还要树立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是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以调整知识结构为中心,设计新的教育体系,形成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即面向全社会公民大力发展以掌握生产、生活知识为目的的普及型文化知识教育;面向广大就业群体后备军,以训练劳动技能为目的的技能型职业教育;面向大量的专业科技人员和各种管理人员后备军,以掌握专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目的的专业型技术教育;面向高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及公务人员等后备队伍,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学决策和管理为目的的专家型科技教育。再次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方法和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出高情商、高智能、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同时,高等教育要向职业专业化、精细化和应用化转轨,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总之,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不容置疑的。

上一篇:给ATM机“洗澡”的女孩智赢千万 下一篇:新教育价值观及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