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生态意识探讨

时间:2022-10-05 07:13:50

课堂提问的生态意识探讨

摘要

教学生态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生存状态、精神生命状态、文化存在状态,是学校生态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为此,课堂提问必须做到入境、入情、入理,才能产生理想的课堂生态。

课堂提问;教学生态;“三入”原则;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是构建课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法。课堂提问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而教学生态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生存状态、精神生命状态、文化存在状态,是学校生态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有没有生机与活力,有没有魅力与价值,能不能形成比较理想的教学生态,与课堂提问的质量、内蕴的理念和外现的方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师角度来说,课堂提问必须讲究“三入”原则。

第一,要入境。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就必须根据学情,考虑自己所希望的理想的情境是什么,如何把学生引入这种情境。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把握住这个情境,从而让问题失去难度判断,貌似新颖深刻,却必然会如一声断喝,让学生敬而远之,难以入境。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篇的教学中,我打算像教小说一样教文言文,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情节之后,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带动字词句的探究和理解,最后落实到人文精神的把握。据此设想,在“完璧归赵”部分,我就在“情节”上下功夫,让学生先朗读,再由学生概括复述故事情节,然后抛出一个问题:

你认为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在哪里?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但有意思,学生反映热烈,抢答踊跃。为什么能让学生迅速入境?评课时,一老师说,因为问题都很简单。而这,正是“入境”所必须的。问题有意思,难度不过大,有挑战性,又有开放性,这应该是重要的特征,是“入境”所需,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的基础。

第二,要入情。语文教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特别重视“情”的价值。一贯以来,都说是“文以载道”,而学习的过程则是“披文入情”。因此,我们的问题设计,必须充分挖掘这个情感因素,推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入境”向“入情”升华。其实,生动有趣的课堂,固然是活泼的,但并非我们的更高级的追求。能够深入文章的内核,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其情,动其心,则课堂学习的意义才能进一步实现。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本质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入情”,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领悟。为了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理解,围绕主要人物蔺相如,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缪贤凭什么敢推荐蔺相如?

2.蔺相如凭什么敢受命?

3.他凭什么直面秦王?

4.他凭什么保护和氏璧?

5.他凭什么能安全归国?

6.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

在学生思考、抢答之后,又抛出一组群答题:

概括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分别用两个字、四个字、十六个字概括。

因为有了前面一组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蔺相如的性格感受已经入情,所以,他们可以顺利地做出“知己知彼、智慧超群、勇气不俗、胆略不凡”的准确概括。

第三,要入理。语文课堂的生态,除了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特征之外,当然还必须有更高的追求。只有能够由“情”而入“理”,我们才能引领学生领会更加高级的语文乐趣——理趣。学习文言文,学生必须掌握字词句,学习翻译;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目标;对史传类文言文,学生把握情节、人物,也只是一个方面,而非全部。我们的最重要的任务,还应该是引领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濡染、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将相和”这个故事中,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蔺相如怎么处理二人矛盾?

3.廉颇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4.蔺相如的可敬之处在哪里?

这一组问题,要的是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蕴含于事件中的细微之处、异常之处,从而提升对文章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情感态度、人生境界等方面的感悟。

之后,在全文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设计的环节是“感悟人性美的光辉”:

你认为,本篇中谁最有人格魅力?可以谈本篇中出现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你看出了他的闪光点。表达要求:谁,怎么样,为什么美。最好分点陈述理由。

课堂上,除了廉颇和蔺相如,学生对缪贤、赵王、秦王、从者、两国大臣等人物,均能予以更理性的品读和分析,而且也多有新颖、独到的解读。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标签式的程度,而是更加深入到人性美的内部了。他们必须深入思考,去品味,去分析,去探究,去发现。从教学生态看,只有从感性升华为理性,课堂生态的生命意义才是更有内涵的、更牢靠的。

在此,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关于语文课堂中教师的生态意识问题。我们现在经常看到不良的课堂生态,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自不必说,老师“贪心”太过,总是问个不停,“讲”个不停,生怕自己所知的所谓重点、要点不能传授给学生,也是流弊之一。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吃不消,或者消化不良;直接表现,则是昏昏欲睡、课堂沉闷,了无生趣。我认为,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设计好课堂提问,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理想的课堂生态?

“生态一词,一般用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生态文化象征健康、和谐、美好幸福的文化形态。”广西师大孙杰远教授如是说。我们的课堂生态,就是这种文化生态的一个具体内容,理想的课堂生态,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这样的课堂,对我们的课堂问题预设,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理想的课堂生态是如何产生的?

理想的课堂生态,其产生必须有三个要素,来对应三个主体。任何一个课堂,都由教师、学生、学习材料三个主体组成。课文是学习内容的主体,教师是导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三者之间,如果和谐相处,则能共生繁荣,课堂生态自然能够进入理想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是学习内容必须是生动的、有生命力的。有的学习材料本身就是生动的,比如我们的叙事性文本,我们必须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有的则似乎是刻板乏味的,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理解,挖掘其中有生命力的内涵,甚至包括语法知识在内,都可以是生动的。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外驱力,也是很好的做法。二是教师这个导学的主体必须是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有生态意识,就会做到以生为本,就会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状态,考虑激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突出其“入境、入情、入理”的追求。同时,教师还必须有适应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意识,这同样也是生态意识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更高级的部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要能够生动活泼。学习本身是一种智力活动,有其必然的规律。学生学习当然要有意志和毅力,但我们也不能不顾实际,夸大或相信意志和毅力的主观作用。一味强调苦读,不再是我们的法宝;同样是读书,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读得轻松些、自主些、有效些呢?学生这个主体的课堂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状态、教师的方法。而教师在备课时,预设课堂问题的质量,是决定课堂生态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理想的课堂生态的生成,决定于教师预设问题的导向。

三、课堂生态的优化,是技术性的,还是理念性的?

如果我们意识到目前自己的课堂生态出现了问题,我们当然要选择予以改变。那么,课堂生态之优化,就不只是技术性的,更是理念性的。广东陈静老师提出“开放的教学预设是语文生态课堂结构的建构方法”,“生成是语文生态课堂的显现形式”,很有参考价值。“开放”与“生成”,就是我们必须有的教学理念。在此理念的支持之下,我们进行课堂生态优化的尝试,就有无穷的方法可供选择。

在“开放”理念之下,意味着技术选择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意味着自主学习策略的可能性即将诞生,更意味着创造性学习与思维的必然性结果。在“开放”的理念之下,围绕学习内容的所有想象都成为值得赞赏的行为,而相互讨论、争论、交流,则成为必要的选择。换言之,优化课堂生态,就是要开放我们的课堂学习,包括内容和方法,问题和策略。在此情境下,问题的生成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的发现与质疑、思考、讨论、解决,则成为课堂生态优化的必然过程得以呈现。

上一篇:注重素质培养 促进学生的潜能与个性发展 下一篇:高中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