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者应增强对中等生的关注

时间:2022-10-05 06:20:59

德育教育者应增强对中等生的关注

摘 要:中等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是先进生的后备军。他们往往在班级中人数较多。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有时表现较好,有时表现较差,不断向两极分化。为此,认真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规律,积极做好强化教育工作,是每个德育教育者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中等生;德育教育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72-01

中等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是先进生的后备军。他们往往在班级中人数较多。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有时表现较好,有时表现较差,不断向两极分化。为此,认真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规律,积极做好强化教育工作,是每个德育教育者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新课题。德育教育者在教育中等生的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认清误区,端正思想在德育教育者的工作实践中常常发现这样一种事实:中等生向先进生转化为数极少,而中等生下滑到后进生行列的现象却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对中等生教育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分析原因,走出误区

首先是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不少德育教育者者认为,中等生人数多,面广量大,难以启动。他们不愿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多花时间,多费精力,而热衷于搞“抓两头带中间”,先进生基础好,容易出成效;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就能够显露出来;而中等生,只能在那里被动地等“带”,得不到积极的诱导和教诲。

其次是以稳为上。一些德育教育者认为,不狠抓后进生,班风难以改观。中等生虽不会给班级增添光彩,但也不会给班级添什么麻烦。他们是班级中较为稳定的群体,因此,也就容易放松对他们的教育。

德育教育者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固然不错,但是那种一味忽视对中等生进行经常性教育,以为中等生会自然好起来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亦不利于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发展。好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中等生是学生中的多数,只有稳定他们,并通过教育促使他们向先进生转化,才可能扩大先进生队伍,形成良好的班风,从而影响后进生向好的方向转化。

二、从实际出发,教育方式多样化

中等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一是思想基础较好但能力有限,想上进又上不去;二是甘居中游,既不想“冒尖”,又不愿落后挨批评,与世无争的心态较为突出;三是思想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忽高忽低。形成中等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又有主观和客观因素。

德育教育者不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德育教育者要在主动加强和改进中等生的教育上下工夫。比如:对第一种情况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同时要注意对他们的培养和大胆使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对第二种情况的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意给他们加“担子”,形成思想压力,刺激他们力争上游。对第三种情况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认真改造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同时要帮助他们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三、挖掘潜力,激发潜能

这种需求的满足,有助于人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坚定信念,提高创造能力,实现远大理想,尤其在竞争机制引入教学活动领域的今天,每个学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同学之间也会产生竞争。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并非不求上进和无特长、无潜力或能力极差,他们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亟待德育教育者、科任教师开发的各种潜能。他们不在这方面显露,就在那方面逞能,勃勃的青春活力是无论怎样也压抑不住的。进入高一级学校或班级后才得以崭露才华的中等生不乏其人,这说明只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才使他们暂居中等的。这就要求我们当前的德育教育者者,根据中等生的潜在才能和兴趣,从实际出发,积极挖掘,热情激励,使那些在学习领域里暂时还没有力量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尽可能在其他方面找到发挥自己潜能的天地。同时,还要培养中等生具有正确的竞争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竞争,并自觉地克服竞争可能带来的心理失衡,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促使其完善人格的逐步形成。

四、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性体验

德育教育者在教育中等生的过程中,积极为中等生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是促使中等生向先进生转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德育教育者者不仅应以积极的态度,为他们创造机会,更快地促进中等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而且要加强对中等生进行成功教育。首先,是让他们打破对“成功”的神秘感。要让中等生明白,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圆满地达到既定的目标就是成功。比如,能较好地回答一个问题,能顺利地参加一项活动,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

五、合理倾斜,注重效果

所谓“主体”倾斜,就是德育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着眼点放在中等生身上,力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实践证明,德育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如果偏向先进生,则中等生不能适应,后进生更感茫然;如果偏向后进生,则中等生感到“吃不饱”,先进生觉得乏味。因此,德育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向中等生这一“主体”倾斜,把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定在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优先启发,优先讲授,优先辅导,优先激励,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实际,考虑到每一 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从而减缓他们接受知识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样,既有利于面向学生的大多数,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通过德育教育者者事后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来弥补他们在大课堂中的不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创新 下一篇: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