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与意义

时间:2022-10-05 05:43:54

试论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与意义

体育教育在对学生的影响上集教育、发展、治疗、健康于一体,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必然显示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1、体育教育是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如何促使学生德、智、体均衡发展?是体育学界长期研究的问题,其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全面教育的基础,这一基础教育是儿童少年全面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体育教育是智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神经系统,骨胳、肌肉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心脏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的体质。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学校教育中要提高教育的的效果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其次,体育教育也是德育的基础,体育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这些因素是体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对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有一定作用;在学校中经常要开展体育竞赛,在竞赛中的勇敢顽强、灵活机智、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是学生今后任何工作不可缺少的品质;竞赛中,还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此外体育教学和竞赛都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它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对培养学生服从领导、遵守纪律、热爱组织等品质也有一定作用。不具备健康的身体就谈不上优良品德的形成。此外,体育也是精神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体育教育是少儿强身、健心、娱乐的重要手段

第一,体育是促进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活动时,需消耗一定的能量,体内物质、能量的存,要相应下降,体育锻炼后,经过食物的补充和合理的休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储备又超过原来的水平,坚持锻炼可以促使人体的新陈代谢与提高机能活动水平。加快体内物质的合成过程,使身体内部的物质有所补充、增长和积累,促进体质不断增长。

第二,体育的健心作用。

感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过程最低阶段,一切高级心理现象都是感觉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觉是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脑中便产生这个事物整体的知觉。在体育活动中,人的感觉会产生各种变化。另外,当各种感知觉能力得到很好发展时,人的肌肉运动和平衡感觉性也得到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并由此对体育产生兴趣,这对学生终身健康是有益的。

3、体育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

第一,体育教育是中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交往以自身所具有的交往特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调节身心、调整节奏、调剂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体育交往主要作用表现在动态性的互惠中,体育交往的参与主体,以体育的方式进行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对象性活动,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对象性活动,在体育交往中是一种动态性的互惠作用,既在满足自身交往需要的过程中,也满足了对方的交往需要。体育交往中存在着大量的以制度、规则、规程等为代表的,规范着交往参与者行为的人为的约定形式。这些规范性的约定对参加体育交往的人们具有限制和教养的作用。体育交往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沟通、传播,是人们社会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

第二,体育是中小学生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

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尤为密切。实践证明,体育能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学习时,注意集中,观察敏锐、思维灵活。如今,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张,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不断深入,学生认识活动紧张程度相应提高,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许多数据,这不仅需要思想高度集中,而且需要充沛的精力,需要人的体质和智力更好地结合,这就更要求在中小学加强体育,为儿童少年今后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奠定基础。

4、“健康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中小学是人的一生身体健康打基础的阶段,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然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以前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根据传统的学校体育的任务,着重在通过体育手段来增强体质,重在提高“身体素质”的传统目标,或者只注意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的教育活动上,而在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教育人的目标,大多是挂在口头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很少,甚至把“健康素质”教育当作份外的事情,置于脑后,结果使体育教学成了纯粹的“身体素质”课,一味追求发展体质。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多方面的素质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健康素质”教育的目标。

上一篇:体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素质探析 下一篇:少儿乒乓球运动队的建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