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铸就精彩课堂

时间:2022-10-05 02:42:02

提问铸就精彩课堂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应该倡导提问,因为提问是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基本平台,是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问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会“问”方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巧于提问方能铸就课堂精彩。下面谈谈我对语文课堂提问的理解与体验。

一、围绕重点,由易到难,层层设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由易到难地层层设置问题,把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层层化解,就能深入问题的中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由于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那么,老师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问题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问题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问题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问题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问题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问题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不符合思维规律,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对重点词句有效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那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没有按照常规顺序进行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的办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利普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三、问题设计要贴合教材,赋予问题“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蜻蜓点水”式的提问不仅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不肯动脑的坏习惯,而且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学习。贴合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于是我接着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接着我又问:“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个问题有点“反常”,学生陷入了沉思。“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这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隐藏着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悲剧的根源,关系着对课文主旨的把握与理解,有着很重要的分析解答价值。而且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继而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有价值的提问会成为整个课堂的“经脉系统”,能够起到提纲挈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功能和作用;而那些没有多少思考价值的提问只能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仔细琢磨、推敲、剖析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精髓,体会作者意图,尽量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为学生在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鼓风吹氧。

四、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有效追问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课文的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这些重难点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思想起着很大作用,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精心设计提问,课堂上要巧妙引导追问。例如,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夸张手法的分析来理解小说的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我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于是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从课文中找出你觉得好笑的地方,并说说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学生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笑范进中举前的猥琐,笑他中举喜极发疯,笑他中举后装腔作势,也有的学生笑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进一步追问:“当时的确有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乐此不疲,那么仅仅是笑范进、胡屠户吗?”这一追问很自然地使学生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人物可笑行为的根源在于社会,进而揭示出小说的主旨。也正是这一有效的追问,突破了该小说教学的难点。很多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是缺乏深度的。这时,教师的追问能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适时的有效追问,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第二实验中学)

上一篇:凭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下一篇:浅谈掘进工作面劳动定员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