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05 02:01:24

新时期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探讨

摘要:探究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及防范,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更好更快地发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这方面的损失。文章主要通过叙述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类型及特点,并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成因进行具体分析,最终总结出一些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防范

一、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特征

(一)自然环境风险突出

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要先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要求,所以它的贷款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资金大多是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和土蓄产品生产等农业经济中。与非农产业不同,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从投入生产到获得产出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除此之外,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播种、养殖到收获,整个过程处于一定程度的风险之中。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农村往往是重灾区,同时由于与农村相关的灾害保险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损失难以得到分散和补偿,自然环境风险突出。

(二)信用风险是最严重风险

由于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性质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一些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认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是一种“扶贫”行为,再加上借款人信用记录不全、抵押物缺乏,贷款按期偿还难,信用风险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信用风险一直是最主要的风险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构成中,90%以上的利润来自贷款提供的利息贡献,在资产结构如此单一的情况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良贷款成为困扰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问题。

(三)抗风险能力弱

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方便、快捷的系统结算网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服务手段落后,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功能单一。这些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与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相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比较匾乏,所以在发生各种风险时,极易遭到倒闭的危险,这往往很难化解。

(四)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小额信用贷款,并且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对农村金融机构来说贷款业务风险较大但收益低。收益不能完全覆盖成本和风险,风险与收益不对称。

二、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规章制度及内控机制不完善

制度落实难到位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制衡的目的。

(二)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商业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其贷款投向有可能会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高的客户,而改变设立时“服务三农”的初衷。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如有的村镇银行是根据业务员对贷款人情况的熟悉程度决定贷款风险的大小;依据其自身制定的比较简单的《贷款信用评级和最高贷款额度核定表》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三)员工素质普遍较低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金融机构还存在员工素质不高的风险尤其在工作人员的聘用上,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员工近亲繁殖比较普遍,员工的平均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知识更是无法与其他金融机构人员相媲美,这使得在职员工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业务水平、服务质量、经营理念等方面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相适应,而这些往往又会造成责任心的空缺,如知法犯法、信息统计中误差过大、金融人员等等,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带来巨大风险。

(四)外部监管不得力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乡镇和农村地区,而基层监管机构主要集中于距离乡镇较远的中心城市,设在县城的监管办事处工作人员大多只有3万人左右,有的地区甚至已将监管办事处撤销,因而对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现场监管和实地调查困难重重。由于各监管岗位人员编制有限,很多人员身兼数职,无法组织足够的监管力量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其次,有关监管流程与机制尚不健全。再次,在监管的手段、方式上也存在着探索、完善的过程,对农村金融机构尚未有完善、具体的非现场监测及评价体系。

(五)农村金融立法滞后

现今我国金融监管法规中没有专门针对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农村金融所颁布的基本法律、法规,而是主要着眼于商业银行和城市金融环境,没有顾及社区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的特点。这样做不但忽视了农村金融市场和一般商业金融迥异的特点和这几年农村金融市场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用大量的原则性强、低位阶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农村金融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效力弱化,缺乏指导性,有时候彼此之间还会发生冲突,减损法规的权威性,消减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主要以信贷市场为主,存贷款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银行网点的逐步撤并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萎缩,具有合作性质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当仁不让地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事实上拥有一定的垄断地位,因此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专门性立法很有必要。自2007年试点以来,银监会相继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但是大多为暂行的部门规章,有的甚至只是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较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属于社区型或区域性金融机构,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有较大差别,其市场准入和退出都有其自身特色,如果不对其进行专项、高阶和详细立法,则会加大其经营风险。

三、农村金融机构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内控制度及规章制度

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严格职业操守,规范业务行为。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遗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风险保障和监测反馈机制,对经营活动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有力的内部监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利用国内国外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较为准确地来对风险进行预测,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和信用额度实行按年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彻底纠正授信管理机制僵化、客户信用等级管理滞后的问题。对于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农户,可以采用联保制度或其他担保制度控制信用风险,效果也较好,如融丰村镇银行就对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农户要求5户联保。对于需要担保的企业贷款,要审核担保品和担保资格,做到操作规范化。要对员工宣讲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规章,加强监督和考核,明确相关责任。

(三)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首先就要求金融机构的所有员工都应当充分认识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要对风险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认真履行风险管理的责任,以身作则,带动各级工作人员加强风险防范。同时,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本业务部存在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再者,风险存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之中,是农村金融机构每天必需应对的问题。为此,农村金融机构不仅加强全员对风险的认识,还需要精心打造自身的风险控制文化,以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环境。调查表明,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是防范和控制风险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也是风险控制最核心的内容。在员工素质培养中,首先要改革现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完善人事控制机制。在选人、用人和管人上要坚持内控优化的原则,按照适当的程序进行人员的招聘和选拔,在考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执业素质。要用制度管人,不能把不出问题、不出风险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人的思想觉悟上,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重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落实。同时要不断完善员工工作业绩评价考核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的士气,树立员工对机构的忠诚度,增强机构的凝聚力,保证防范风险目标的实现。

(四)加速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体系

在经营管理中,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在营运和操作过程中往往盲目扩张贷款规模或违规揽储放贷,这些行为往往得不到金融机构内部的有效约束。因此,加速完善以银监局、人行为领导的农村金融机构外部监管体系,对防范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应当坚持“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按照“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要求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持续监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监管措施。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应当加强一线监管队伍的建设,加大基层监管设施的投入,落实主监管制度,建立监管日志和定期现场走访制度,确保主要风险指标达到监管要求。

(五)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法规

有关新型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位阶较低、内容简单、原则性强和可操作性差,这些弊病与其试点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可制定《村镇银行法》或《社区银行法》对较为成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规制。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农村信用社法》,对此类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市场准入、市场退出、财务指标、高管任职资格等做出妥善的规定,以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这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对于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面还不成熟的金融机构也可细化现有规章制度,加强其可操作性。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极快,如不及时动态地调整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就可能出现刻舟求剑式和教条主义般的机械操作。我国应根据农村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成熟度审时度时地调整相关法规中的某些监管指标或标准。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存在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成因,并探讨了相应的降低风险的措施。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事关我国农村金融大局,有效规避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任重而道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金融机构会发展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峻.论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上海金融,2010(6).

2、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

3、王彩云.浅议农村信用社风险成因及防范[J].财税金融,2008(4).

4、罗凯.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济,2009(4).

5、黄明江.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4).

6、赵伟,王家传.农村信用社风险监测体系的发展及存在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2).

7、王春青.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研究,2010(14).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市武夷旅游商贸学校)

上一篇:关于改革和创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公共政策视野下的留守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