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数学思维的“三个落点”

时间:2022-10-05 01:56:42

探寻数学思维的“三个落点”

【关键词】 数学思维 三个落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79-01

《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专门设立了章节对“数学思考”这一板块进行了描述。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呢?

一、引导交流——以说激思

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因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进行思想的交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想法,以此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当学生对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对学生进行了以下一番引领:

师: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一般都用12时记时法。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电视上却都用24时记时法。比如《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是19:00,那么为什么不把19:00标成晚上7:00?

生.1:我觉得把《新闻联播》的时间标为晚上7:00也行。

生2:我觉得不行。因为如果把《新闻联播》的时间标为晚上7:00,外国人就看不懂了。

生3:也有办法呀。既然外国人不认识中文,那么我们可以把中文和英文都标上,这样用12时记时法也就行了。

生4:假如把中文和英文都标上,这样就太复杂了。

生5:在电视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够看懂,二是简洁明了。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自主交流的机会,搭建了自主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样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组织操作——以动启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做数学”,因为小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也就是培养有效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 的数学操作活动,从而达到以动启思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纸片、绳子和直尺,测一测每一个圆形纸片的周长,然后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课堂上,同学们发现小的圆形纸片用绳子围的方法就能够测出其周长,但是,一碰到大一点的圆片,绳子不够围了,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利用“滚”的方法来测圆形纸片的周长;有的同学则把圆形纸片对折起来,先测出一半的周长然后再乘以2;有的同学则利用绳子一次一次来围,最后把所有的数加起来得出结论……就这样,实践出真知,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片段,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空间,学生进行了富有思考性的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思考,面对如何测量大一些圆形纸片的周长,想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富有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巧选问点——以问引思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巧选问点,设计课堂提问,以达到以问引思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一般都会认为一个数的末尾如果是0、3、6、9,那么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显然,这是学生的思维错误处,也是选择问点的有效入口。因此,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请你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他们通过举例发现,30、63、96这些数确实能够被3整除,而20、53、76、89这些数却不能够被3整除,也就是说“如果末尾数是0、3、6、9,那么这个数就能够被3整除”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于是,这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也产生了很强的探究欲望,此时,我再提问:“那么,能够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写一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然后进行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开始了新一轮的数学探究之旅。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得出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巧选问点进行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化蛹成蝶。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有效落点,通过引导交流、组织操作、巧选问点等方式,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思维奠定基础。

( 责编 罗永模)

上一篇:小学数学“生成性”教学的三点思考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 上好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