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与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对策

时间:2022-10-05 01:19:53

校企深度合作与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本文就地方院校从校企合作中发现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校企合作方法,校企全程互动的方式。为了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平台的人才输送模式,所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创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形式,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与体制更规范,合作内容更丰富,使用理论结合实践让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上一个台阶。与此同时,提供相关依据以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41-02

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技教育大国,然而培养出来的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不具备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怎样让在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让学生具备综合能力适应岗位,实现零距离上岗,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另外,我国现在急需有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理论大于实践,理工学院着重培养的都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导致学术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中间出现断层。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处于“追求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瓶颈中,导致人才分配不合理,毕业生理论基础太弱,机械方面人才产生断层,等等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航天航空业的发展,意味着现阶段是我国机械工业稳步上升的绝佳时机。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根基,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及民族的荣辱。怎样使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大批机械人才与当地机械制造企业进行合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弥补双方当前的不足之处。

一、深度校企合作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高校的人才教育和企业的人才建设都非常重要。目前在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不仅构成本文想要突破的重点,而且还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难点。

1.“校企一体”中“企”的经营活动与“校”的教学活动的矛盾。“校企一体”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从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核心”是学校,而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条件是每一个企业的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机械专业人才才能将企业和学校联系在一起。并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得到了学校的技术支持及客观劳动力,前提只要提供场地、条件、经验和设备。关键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更需要的是技能以及工作经验,而企业不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必然造成他们在企业实习或者转正以后工作效率很低,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及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部分技术在企业当中是一种商业机密,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企业也会对学生保留一些核心技术。所以,学生成长的很慢。从这不难看出,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确实处理人才培养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高等院校与企业明确自己的职责,促成互利互助,双赢的局面。

2.如何调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的问题。在高等教育中,我国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但没有明确学校和企业合作模式的相关规定,企业参与高校教育活动没有明文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实际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可以直接获得新员工带来的优质劳动力,参加这种模式学习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培训。但就目前机械专业人才市场而言,大家都面临着供大于求、优胜劣汰的形势.现在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非常庞大,远远多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并没有积极性,反而对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非常感兴趣。怎么样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专业人才培训模式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国家可以在这方面颁布一些专门的政策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譬如给合作企业鼓励基金和证书等,或者对这些企业直接奖励。第二,企业应该了解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产生的效益,还可以让老员工或者一线员工到高校进行培训,了解到最新技术,与时俱进;也可以依托中职学校为企业提供各项人力资源培训,各项专业都可以适用。

3.构建学校―企业联合教学体系的问题。校企合作具有提高高校和企业更多地参加人才培养的长河。充分的展示出各自方面的优势,达到培养人才的最好目的,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完善校企合作这一体系,达到资源共享,教学要互补,培养要具有联动性。资源共享重点是教学资源,有培训共享和教师资源。要求校企合作创建一支以实践为主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核心,利用种植学校的理论教学资源培养以实践为主的机械专业人才,教学互补重点是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点和优势来达到培养机械专业方面人才的最好效果。学校在理论方面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优势,加上企业在实践上能力的培养和职场技能的培养优势,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所说的培养联动特性,大多是对机械方面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应该交流培养计划、内容和目标,交换意见,使机械人才的培养既符合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也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

二、深度校企合作的途径

针对校企科技合作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不难发现以往那种纯粹由学校提供技术、培训给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在与地方经济发展、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的新态势下,进行了密切对接,推动了产学结合的发展,加快了校企一体化建设的步伐,也构成了本文的4个研究思路。

1.解决校企科技合作难题的突破――主动出击。高等院校应该积极面对,开展科技探讨,熟悉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精神,主动服务企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甚至委派教师进入企业,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发现校企之间合作的潜力,而不是等企业联系自己。学校和企业互相学习,相互提升。企业增设产学基地和改善科学技术和推广技术的平台,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也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发展,提高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相对落后地区的一些高等院校更加应该主动迈开步伐,先走出这一步路,实行地理方面的优势,和后期服务方面特色的战略。促进学校科学技术合作,提升学校内涵。

2.解决企“冷”校“观”的难题――政府搭桥。应由政府搭建交流和科技开发对接平台,依靠常态机制把学校带进企业,让学校进入企业车间,进入技术领域,通过加强内置式共同体建设,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兼顾企业利益,实现科技开发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开创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逐步形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动力,推进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达到校企科技合作无缝对接。

3.解决校企科技合作深度融合的途径问题――“产学研”项目。校企科技合作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常态支持。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高等院校与地方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

4.解决校企科技合作深度融合的可持续问题――高技能型科技人才。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培养出社会市场型人才,即是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不但可以培育科技型教师,还可以培育科技型高材生。所以校企双方科技合作在实施时,应该朝着高技能高技术型人才这一方向前进。想要培养出科技实用型人才,工学结合才是根本。怎样贯彻这一模式呢?校企合作是体系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和企业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人才共享、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奠基工学结合。

三、结语

目前流行的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工科院校机械专业人才成为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这也成为了机械类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这种模式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能力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培养真正的社会市场型人才,这样才能达到高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加快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步伐,理论知识和实践生产相结合,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参考,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取长补短,资源利益一体化,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育现代化,企业管理先进化。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提升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促进企业人才学历高等化,成为教育与生产相互扶持、相互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即是产学结合的手段之一,不但能加快企业的规模发展,高校的教育发展,还能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这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社会市场型人才,增强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实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这一具有公益效果的工程,不仅能够回馈社会、国家和人民对高校以及企业的帮助与重视,还能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培养出一代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使得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社会更加和谐秩序。从学院角度希望以产学结合为桥梁,在产学上取得进步,并且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往后,除了在高校设置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外,校企合作还将逐步推广为由企业在高校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建立教育基金,还有企业高管授课等合作形式,以促进高校以及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教育事业和企业的另一发展高潮。

参考文献:

[1]孙伟民.以实践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9):44-45.

[2]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3]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5-87.

上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水平 下一篇: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