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电邮的话题连贯性刍议

时间:2022-10-05 12:51:24

外语电邮的话题连贯性刍议

对CMC语篇特征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互动式的CMC语篇,比如在线聊天的对话、电子邮件和讨论组的对答式话语[1]。研究发现,由于受电脑信息技术的限制,导致相邻话轮和参照遭到破坏,从而使这种纯文本的网络交际语篇缺乏互动式连贯性[2]。这些缺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信息即时回馈的缺乏,这主要是由于视觉听觉感知的匮乏;二、相邻话轮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传送信息的技术系统总是按接收信息的时间顺序排列信息,而不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应答关系把相邻的话轮排列在一起[2]。然而,有些学者认为,CMC也具备面对面交谈所没有的优点:CMC中的信息交换在技术系统上都有完好的记录,使用者可以随时查看以往的对话记录或讨论的文章,并可以控制话题变换的速度,使CMC不至于杂乱无章[1]。2.研究设计不可否认,在某些CMC交际形式比如网络聊天、多用户网络游戏等的交流中确实缺乏互动式语篇连贯性,同时同步模式的CMC语篇的不连贯性比异步模式的明显,但是对于异步模式的电子邮件而言,上述两种在CMC语篇连贯性研究中发现的电脑信息技术的缺陷由于电子邮件特有的属性而可以得以弥补。由于电子邮件语篇混合了口语语篇和书面语语篇特点[8],本研究将结合口语和书面语语篇分析方法,从话题连贯性和话题框架这两个方面具体探讨英语电子邮件的互动式语篇连贯性。本研究所用的语料是6所英国大学发送给5位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学生的电子邮件,共62封,其内容是咨询学生个人信息或提供大学留学信息。这62封邮件都由学生随机选择并自愿提供。在本文分析例子时,所有的打字或编辑错误都会保留,但出于对隐私的考虑,学校名称及个人姓名将分别用[####]、[****]代替。

话题连贯性

在作语篇分析时,所采用的语料通常只是整个语篇的一个片段,因此总是要确定这一片段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具体地说,由于电子邮件的异步性,即便是只对一个话题的讨论,它也总是要跨越一大段时间,而且单个话题可能要通过多封邮件的往来才结束。基于此,本文将采用语用学概念的框架来分析“话题”,即话题是对话参与者感觉到彼此关联的一系列的话语。形成话题连贯性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或策略,这些方式或策略都是出于对话题持续性作出标志的需要。一种策略是对前一封邮件内容作出明确的参照性指示,就像在传统信件里一样,如“在你的申请信中你要求……”,也像在口语对话中对参照物的使用,如“还记得吗,上星期当我们谈论xx时,……”。另一种策略是附加前一封相同话题邮件的所有内容,这种方式也创建了一种持续性的电子线索,并提供了一种语境,能够使使用者在认知层面进行更好地处理,有意识地进行反思。这种功能可以通过点击电子邮件系统中的回复键自动实现。请看以下两个例子:电子邮件(1):Subject:applicationDear****1,####CollegeisthenewnamefortheGraduateSoci-ety.…-----OriginalMessage-----Subject:applicationDear****2,I’mgratefultobeofferedaplaceinyouruniversity.…电子邮件(2):Subject:Re:applicationDear****1,Thankyouverymuchforyoure-mailandyourinter-estinourprogramme.…****1wrote:Dearmanager,Iamgratefultobeofferedaplaceinyouruniversity.…例(1)中“OriginalMessage”部分和例(2)中“****1wrote”部分都显示了原邮件内容,这种引用形成了相邻话轮,因为它在单个信息里融合了提问(initiation)和回答(response)两个话轮。当前一条信息不断被引用,不断得到反馈,接下来的信息就会如同一个不断延伸的对话交流。电子邮件语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们可以在主题栏里键入同一个话题,或利用回复键在主题栏里自动生成同一话题。在例(1)的主题栏里标着“application”(申请)的主题,这个主题正好与前一封对应的邮件主题相吻合,作者只是重复了主题以显示两封邮件的内容相连贯。在例(2)中,作者使用电子邮件系统中的回复键,主题栏便自动生成“Re:ap-plication”(回:申请)。以上这些方式或策略都可以用来跟踪、衔接话题线索,使相关信息连贯以实现语义的连贯性。

话题框架

在这部分研究中,本文借鉴了SusanC.Herring[9]的电子信息组织图式(schemaofor-ganizationforelectronicmessages)。1.Herring互动信息组织框架Herring认为电子新闻组里的信息展示了一种类似于面对面交流、信件及私人留言等的互动结构,而不是说明文或报道常常采用的信息型风格;电子信息的结构单元框住话题内容来组织信息[9]。Herring在电子信息内寻找一种结构模式的尝试是受到Hymes[10]启发的。Hymes[10]认为对话参与者都期望另一方知道交流应该采取的形式。他指出,许多口语体结构都有约定俗成的组织方式,“一个开头,一个结尾,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模式。”[10]Herring利用篇章语言学的“大语段”(macroseg-ment)概念呈现一个通用的图式,这个图式描述了步骤(move)在交互性篇章如讨论组邮件(listserve)的信息中所应采用的惯常的排列顺序。Herring解释道,大语段就是“篇章在宏观组织层面的一个功能组织成分”[9]。大语段实现了篇章图式组织的一种高级功能或步骤(move)。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讨论组邮件的信息结构。Herring把它分成五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五个部分就形成了一个组织框架,如图1所示:这个信息框架的最外一层由书信体惯例构成,即开头的称呼语及结尾的敬语、署名、附言。第二层由引言和结尾组成,Herring认为这一层提供了与前一条信息及后一条信息之间的认知联系。第三层内部框架是信息主体,包含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新信息。Herring解释道,互动性篇章与前一篇和后一篇语篇都有链接手段,这些链接手段框住了信息内容以使“个人之间的互动可以持续进行”[9]。Herring同时也强调,框架的这些组织单元并不一定出现在每一条信息里,然而,出现的可能性确实存在。2.话题框架在运用Herring组织框架对本研究语料进行分析前,首先需要把电子邮件的信息划分为多个成分,这些成分可用作围绕着每一条信息的话题内容的一系列单元(unit)。这些单元提供了一种衔接机制,使交际参与者可以把信息安置于整个语篇中,使语篇具有连贯性。本文将从单条信息中的组织框架、话论转换(turn-taking)和相邻语对(adjacencypair)、以及总话题和次话题等三个方面探讨英语电子邮件语篇的话题框架。(1)单条信息中的组织框架本研究验证了Herring的交互性信息组织框架概念。称呼语与署名对交际参与者在新语篇中开始交流以及框住电子邮件信息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以下四种形式的开头都看作称呼语:亲爱的[跟名],亲爱的[跟全名],亲爱的申请者,和您好。结尾署名采取的形式有全名,办公室名称或机构名称。从表1可以看出,在62条信息里,57条包含结尾署名,41条包含称呼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条信息有称呼语,那它一定会有结尾署名。这就表明,当交际参与者认为以书信体称呼语开头更适合时,他们必定会用相呼应的书信体署名来结束。这个发现与Herring[9]和McWilliams[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请看以下例子:电子邮件(3):100%Dear****1YouweremadeanofferonourMScprogrammeinApril2003subjecttoyouacceptingtheofferandpayinga100depositwithinsixweeksoftheofferletter…Ilookforwardtohearingfromyou.Yourssincerely,****2电子邮件(4):Thankyouforyouremail.Wedidreceiveyourapplicationformandwearesend-ingthelettertodaytoconfirmthataplace-onPre-ses-sionalCourseA-hasbeenallocatedforyou.Regards****2在例(3)中,写信者用“Dear****1”(亲爱的[跟名])这个称呼语引出信息,用署名‘****2’来结束信息。而例(4)中虽然没有称呼语,但是结尾也采用署名‘****2’。这种称呼语和署名是单条信息组织框架中最外一层的书信体惯例,框住了信息主体。但是信息主体之外还有引言—结语层,它们构成信息组织框架的第二层,即中间层。引言把当前的信息与前一条信息相连接,而结语则引导交际另一方继续话题。因此,引言和结语有助于获得及维持多条信息之间的连续性。表2显示了包含引言和结语的邮件的数量。这个数量大大少于书信体惯例。其原因可能是,始发信息(initialmessage)里通常没有引言,而有些回复信息(replymessage)已经把话题讲完而无需结语来引导话题的继续进行。前文已指出,问候语总是有结尾署名与之相呼应,但是引言和结语并非如此,这也正好验证了Herring的说法,即框架的单元并不一定会出现在每一条信息里[9]。请看以下例子:电子邮件(5):Dear****1Thankyouforyourrecentapplicationtostudyat####University.…IhopethisclarifiesthesituationatpresentandIlookforwardtohearingfromyoushortly.Withbestwishes.****2电子邮件(6):DearPre-SessionalstudentWehaveheardthatsomeUniversitiesinChinahaveclosedasaresultoftheSARSscare...Ilookforwardtohearingfromyousoon.Regards****2电子邮件(7):Dear****1YouwillreceiveyourofficialofferletterfromtheU-niversityregistryin2-3weekstime.Thankyou.####Admissions在例(5)中,作者在开头非常礼貌地对学生的申请作出感谢,这就与前一条信息内容产生连接;然后在结语部分表达了他希望收到申请者回复的愿望,以引导下一条信息。在这条信息里,结语与引言相呼应。在例(6)中,结语也表达了对收到回复的希望,但是这条信息没有引言,因为它是始发信息。在例(7)中,既没有引言也没有结语,因为它是始发信息,而且作者认为话题已经穷尽,没有回复的必要。(2)话轮转换(turn-taking)和相邻语对(adjacen-cypair)口语对话中话轮转换通常遵循“无信息差,无重叠”(nogap,nooverlap)原则[12][2]和有次序的话轮交替原则[13]。而网络语言总会出现无法预料的信息差,或在某些形式的交流如聊天中,信息会重叠出现[14]。但是,口语交流中的话轮转换概念却可以运用到异步性电子语篇电子邮件中,因为它具有“无中断,无重叠”(nointerruption,nooverlap)的特性。如果我们把一条电子邮件信息看成一个单元,那么在相关的两个单元即始发信息和回复信息之间就有一次话轮转换,就像在交互性口语对话中一样。在电子邮件中,当这两个相关单元都存在时,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本语料研究发现,当联系建立以后,接下来的邮件信息便不再出现问候语和称呼语,即使某条回复信息是在多日或多个星期后才发送。接下来的邮件在开始部分就对前一条信息内容作出直接回复。由此,口语对话结构的最小单元“相邻语对”(adjacencypair)出现了,它们大部分采用问题———回答的形式,也有通知———答谢的形式。请看例子:电子邮件(8):Wehavenotreceivedthisyetwhenthisisreceivedwewillprocessyourrequest.电子邮件(9):PLEASEPROVIDEADATEOFBIRTH.在例(8)和例(9)简短的回复信息里,回复语可以看成是相邻语对中跨越时间段的第二部分的回复语对(thesecondpair-partresponse),回应了第一部分的问题语对(thefirstpair-partquestion)。再看一个包含更多信息量的例子:电子邮件(10):Yourapplicationwasreceivedon5thFebruaryandhasbeenseenbytheAcademicSelector.UnfortunatelytheDe-partmentofEconomicsisunabletoofferyouaplaceonthemastersdegreeineconomics…****2-----OriginalMessage-----Dearmanager,…Haveyoureceivedmyletterwhichincludesapplica-tionform,transcriptrecord,IELTSandotherapplicationmaterials?Ifyouhavereceivedit,couldyoutellmewhat’syourdecisiononmyapplication?Lookforwardyourearlyreply.****1在例(10)中,这条信息附上了前一条提出问题的信息内容,并对提问作出了回答,由此,前后两条信息构成了相邻语对。在电子邮件语篇里,主要用在口语对话分析中的相邻语对概念似乎包含更多书面语篇的特点: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完整。(3)总话题和次话题一个话题的讨论直至结束通常需要三个单元或者说三条信息,即始发信息(initialmessage),回复信息(replymessage)和感谢/确认信息(acknowledge-mentmessage)。始发信息一方在感谢/确认信息里向回复一方表达他/她的谢意或者确认收到。但是有时候并没有感谢/确认信息,其原因可能是人们认为电子邮件往来属于非正式的交际方式,不必过多考虑礼貌原则。另一方面,当一方对同一话题的其他方面感到不解时,感谢/确认信息里除了感谢/确认外,还会有另一两个问题的提出,于是又引出另一条答复信息,等等,不断循环。因此,在一个大语篇里,几条电子邮件信息跨时间段的(可能是一天或一星期或更久)逐步进行话轮转换。这种转换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同一个话题呈现持续性和连贯性。因此,单条电子邮件信息既与前一个话轮或一条信息相联系,又与主题栏里反映的语篇话题相关联。然而,在一个更大的语篇中,这个话题可能并不是总话题,而只是一个次话题。如在本语料里,电子邮件都是学校发给申请攻读学位的学生,其总话题应该是某一所大学的留学情况,其次话题包括申请条件,学校留学政策,住宿等。以上我们讨论了基于Herring(1996b)的交互性信息组织图式的电子邮件语篇话题框架。在这部分分析中,本文也借用了口语语篇分析中的话轮转换和相邻语对概念。

结论

当前,信息发送者拥有多种交际方式可供选择:通过邮寄或传真的书信和信笺,面对面或电话交流,当然还有电子邮件。当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出现时,它总是要经历一段时间让人们理解它的本质性的语言属性。电子邮件既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技术,又混合了口语和书面语的语言特征。本研究通过对62封英语电子邮件的语篇衔接手段和连贯特征的分析,发现电子邮件,作为网络交际异步模式的一种交际方式,展示了以话题线索衔接为手段的话题连贯,以及以信息内部和信息之间组织框架为表现方式的话题框架连贯性。电子邮件所具有的这些特定的语篇连贯方式弥补了在之前CMC语篇研究中发现的影响语篇连贯性的电脑信息技术的缺陷,使电子邮件语篇的连贯性得以实现。

作者:陈茜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地方产业销售电量发展趋向综述 下一篇:探究经济对煤炭销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