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茭白长绿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时间:2022-10-04 10:37:50

庆元县东部山区地势较高,夏秋季气候凉爽,适宜种植反季节高山茭白,产品质量好,效益高,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高山茭白病虫的危害有所加重,其中长绿飞虱是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以刺吸式口器在叶片和叶鞘上群集取食,并在叶脉上产卵,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导致茭白产量和质量下降,也往往会导致孕茭时间的推迟,严重时田块损失率可达80%以上。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5~7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绿色,体表油状光泽,头顶尖而长。翅半透明,前翅末端尖长。

卵 长0.7~1毫米,宽约0.24毫米,香蕉形,初半透明,后变为乳白色至灰黄色,覆有白蜡粉。

2.若虫

蜕皮4 次,分5 龄,体长4~5毫米,体绿色,1龄后开始体披白色蜡粉或蜡丝,腹端有5根白绒状长蜡丝,,蜕皮时连同旧表皮一起蜕去,尾丝随龄期增加而增长。

二、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

长绿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单食性,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主要以卵在茭白和野茭白的枯叶中及叶脉、叶鞘内滞育越冬上越冬,4月上、中旬初越冬卵孵化。5月中、下旬是第1 代成虫高峰期,6月中旬是第2 代长绿飞虱高峰期,也是长绿飞虱虫源的迁飞高峰期,新种茭田的虫源主要来源于此代。6~9月发生量最大,至9~10月份以后而后随着气温的下降,虫口密度渐减,11月以后在卵在茭白和野生茭白残茬上越冬。高山地区7~8月气候适宜,虫口发生量大,又是茭白采收期,为全年防治关键时期。

成虫均为长翅型,有趋光性和群集性,有较强的趋嫩绿性,营两性生殖,成、若虫大多栖息于叶片中脉附近。凡是茭株高大、嫩绿,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的田块虫量大;反之,茭株老健,田间密度小、通风透光良好的田块虫量小。雌成虫喜在嫩叶叶脉小隔室内产卵,多数块产,数粒至20粒左右排列成行,每头雌虫可产卵60~100多粒。产卵部位多在叶片中部偏下方,雌虫产卵痕迹初呈水渍状,卵孔上覆盖雌虫腹端分泌的白绒状蜡粉,叶片出现伤口后失水,植株成团枯萎,成片枯死。卵孵后若虫常群集在植株的中下叶片上刺吸作物汁液。若虫历期26~38天,成虫寿命只有3~7天。气温在20~28℃时对该虫生长发育及繁殖有利,超过33℃卵、若虫发育受抑制。越冬卵抗寒性较强,并有一定抗水性。

长绿飞虱以成虫、若虫聚集在茭白的中下部叶的叶背刺吸茭白汁液,被害叶出现黄白色至浅褐色或棕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时,茭白整株枯黄,排泄物覆盖叶面形成煤污状,造成叶片卷曲,严重影响茭白的质量和产量。

三、防治措施

1.清除残茬

秋茭收获后,割除茭白地上部分残株及野茭白集中销毁。翌年春季3月份,在越冬卵孵化前,老茭田通过灌水将残茬浸入水中3~5天,以淹杀越冬卵。

2.天敌的利用

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在茭白生育前期不施药或少施药,发挥天敌对长绿飞虱的自然控制作用。长绿飞虱天敌很多,主要有天敌有寄生蜂、蜘蛛、草蛉、瓢虫、青蛙等。

3.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进行诱杀,尤其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效果更好。

4.化学防治

在2~3龄若虫盛发期用药防治,防治间隔期7~10天,连续喷雾防治2次左右,喷雾防治时就由地块向内绕圈喷药,提高防治效果。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扑虱灵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晴天选择早晨、黄昏时喷药,在药液中加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每亩茭白田要喷足60~75千克药液,施药前后保持田间2~3厘米浅水层。

上一篇:对棉造桥虫诊治技术的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发挥物理农业的技术支撑作用 为设施农业发展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