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时间:2022-10-04 10:00:00

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8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与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与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践推广。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阿加曲班;氯吡格雷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064-04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类常见疾病,通常情况下临床上对该类疾病患者采取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改善糖脂代谢等常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该类患者是否需要给予抗凝治疗,某些学者认为可能会使得出血L险增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1,2]。其中阿加曲班属于一类新型抗凝药物,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采取该类药物进行治疗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且疗效较为显著[3,4]。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选择性、不可逆的与血小板膜表面的 ADP 受体(P2YAC)结合(减少 ADP 结合位点但不影响受体的亲和力),阻断 ADP 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阿加曲班是一种合成的低分子左旋精氨酸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为与凝血酶催化位点可逆性结合,达到直接抑制凝血酶的作用。为此,本次研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8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临床常规诊断后确诊,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超声检查后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血管横截面积的50%,进行血管造影后,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狭窄程度≥血管横截面积的50%;所有患者血小板、凝血四项指标检查均处于正常水平,且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次实验。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严重内科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3例。常规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79岁,平均(64.25±3.18)岁,发病时间最短1 d,最长8 d,平均(3.82±1.03)d;实验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8岁,平均(64.12±3.47)岁,发病时间最短1 d,最长7 d,平均(3.74±1.06)d。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综合性分析后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控制血糖血压、神经保护、他汀药物进行治疗。常规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75 mg,连续治疗2周。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治疗,治疗的第1天与第2天将60 mg的阿加曲班(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兑入至25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24 h不间断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第3天至第7天将10 mg阿加曲班兑入至10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次3 h,连续治疗2周。

1.3 评价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无变化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降低幅度低于17%;进步表示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为18%~45%;显著进步表示NIHSS评分降低幅度达到46%~90%,病残程度达到1~3级;基本治愈表示NIHSS评分降低幅度达到91%~100%,0级病残程度。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之和[5-9]。(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显著。NIHSS该量表内容共包括意识、凝视、面瘫、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共济失调、失语、构音障碍、感觉、视野、忽视症等条目。该量表评价标准客观,可操作性强,省时方便,可信有效且内容较全面。(3)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选择北京普利生公司LBY-NJ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原理为透射比浊法,符合国际通行的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选用ADP为诱导剂。(4)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与72.09%,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实验组与常规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与9.3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不良反应经停药观察或需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发生中断诱发的一类缺血性坏死现象,并使得患者神经功能受到严重的不可逆的损害[10-12]。另外,脑细胞凋亡、氧自由基含量增高、钙超载等均可使得局部脑组织受到二次损伤,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若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将导致患者致残、死亡等[13-15]。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急性脑梗死类型,分析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为血栓、斑块阻塞穿支动脉,导致降低低灌注/栓子的清除率,出现动脉栓塞现象,导致该类疾病的发生[16,17]。分析该类疾病的发生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大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具有十分紧密的相关性,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可有效恢复脑部血流,以防半暗带加重,引发梗死现象,同时还可促进脑组织功能进一步恢复至正常状态,分析引发血栓的一类重要因素为凝血原酶活性增强[18,19]。因此,如何对凝血原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十分重要,可明显减少血栓的形成。

本次研究对常规组患者单纯采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加曲班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连续治疗1周、2周后,实验组患者u分相比常规组明显较低,说明实验组给药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及作用于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增加血栓形成的易感性。在治疗过程中正是通过各种药物的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促血栓形成、促血小板聚集因素相抗衡,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实验组与常规组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另外,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由此提示实验组给药方案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佳。

阿加曲班属于一类新型的凝血原酶抑制剂,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早期治疗中,将其用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及时将游离的凝血原酶灭活,从而达到良好的抗凝效果,使得催化的各种反应受到阻碍,包括血纤维蛋白的形成与血小板的聚集等,帮助患者进一步抑制血栓的形成[20]。另外,该类药物的选择性较强,给予常规剂量后,对于丝氨酸蛋白酶的影响较小。氯吡格雷属于一类ADP受体阻滞剂类抗血小板药物,可与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进行有效结合,使得纤维蛋白原结合血小板膜蛋白GPⅡb/Ⅲa受体受阻,导致血小板黏附血管内膜下胶原组织受到抑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使得血栓形成受阻[21]。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用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进一步发挥临床疗效。

综上情况可知,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实践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文婷,张敏,徐文安,等.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11-1014.

[2] 陈涛,王应良,王一萍,等. 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21(5):560-565.

[3] Wang Y,Wang Y,Zhao X,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3,369(1):11-19.

[4] 王姝. 血清尿酸,超敏 C-反应蛋白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13(1):66-70.

[5] SPS3 Investigators. Effects of clopidogrel added to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recent lacunar stroke[J]. N Engl J Med,2012,12(367):817-825.

[6] 陈涛,王应良,杨海洋,等.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胱抑素 C,超敏C反应蛋白及 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 22(2): 216-218.

[7] 李召晨,杜瑞艳,王洪娟,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6):89-93.

[8] Derdeyn CP,Chimowitz MI,Lynn MJ,et al. Aggressive medical treatment with or without stenting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SAMMPRIS):The final results of a randomised trial[J]. The Lancet,2014,38(14):333-341.

[9] 骆黎,徐芳.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2, 11(5):524-526.

[10] Holmstedt CA,Turan TN,Chimowitz MI. Atherosclero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Risk factors,diagnosis,and treatment[J]. The Lancet Neurology,2013,12(11):1106-1114.

[11] 罗国刚,韩建峰,王琳,等.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12(3):123-127.

[12] 袁远,徐燕,高旭光.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的临床对比研究[J]. 中华老年心X血管病杂志,2013,15(10):1024-1026.

[13] Jashari F,Ibrahimi P,Nicoll R,et al. Coronary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J]. Atherosclerosis,2013,227(2):193-200.

[14] 石玉芝,王春雪,王安心,等.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性别差异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3):268-272.

[15] 徐素琴,王丽. 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的影响[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 33(3):289-292.

[16] 孙晓伟,李洪涛,栾俊琦,等. 针刺对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sCD40L 水平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2015,12 (4):59-61.

[17] 王姝. 血尿酸,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中青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1):82-84.

[18] 杨松,蒋颖,吴坚.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15(10):1021-1023.

[19] 常娜,鲁广秀,张建磊.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9-70.

[20] 朱杰权,许晓跃,诸苏杭,等.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91-92.

[21] 韩西娟,贾建平,孙永馨. 腔隙性脑梗死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2):146-148.

(收稿日期:2016-10-21)

上一篇: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急性腹泻病临... 下一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