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融资: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双赢

时间:2022-10-04 09:34:51

供应链融资: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双赢

资信及实力不够,无法获得较好的谈判地位和贸易条件;原材料采购时缺乏足够的周转资金;存货管理消耗过高成本;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供应链融资模式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使中小企业看到了脱离传统模式获得金融服务的希望;同时,也延伸了银行的纵深服务,为银行业务扩展打开了新空间。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信贷风险论坛――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暨供应链金融研讨会”上,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杨再平就供应链融资问题发表了题为“构建1+N信用平台,推动供应链融资稳健发展”的专题报告。

杨再平认为,“供应链融资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银行应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度身打造最合适的融资方案。供应链融资有利于盘活企业的闲置资源,使得中小企业能够走出因境。”

案例:“1+N”模式

永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重庆市的一家民营钢铁企业,该公司与上游企业攀钢集团的结算主要是采用现款现货的方式,由于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向上游厂家打入预付款,有好的订单也不敢贸然出手,在价格选择和行情把握方面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公司业务发展严重受制于资金瓶颈。2005年底,永业钢铁开始与深圳发展银行接触。深发展重庆分行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融资方案:在没有要求该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前提下,给予该公司4500万元授信额度,主要通过现货质押和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模式进行,从而解决了该公司的融资难题。

这就是典型的供应链金融“1+N”模式。所谓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深圳发展银行把它描述为“1+N”。

在上述案例中,永业钢铁是“N”,攀钢集团则是“1”,即核心企业。“1+N”表达了深发展这样一种见解:即很多小企业是依赖一个大企业而生存的。企业的关系不是厂家间的堆积,而是一个生态群的整合。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不会只是考虑供应链中某个企业的资信情况,而是把供应链企业间的贸易关系综合起来考虑,提供的融资会渗透到这个交易链的每一个环节。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新视角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

困扰中小企业融资最大的问题就是风险控制,但在供应链金融中,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认识和控制则换了一个新的视角。

以往银行对风险的评判,主要是把单个企业作为主体,关注的也是静态的财务数据,而中小企业往往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比较低,财务指标难以符合评判标准,可抵押资产少,因此很难从银行融资。但是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银行更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交易的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评估不再只是对主体进行评估,而是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加上供应链金融主要开展的是风险较低的票据业务,因此,银行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例如,针对供应链金融,深圳发展银行在内部建立了一套专门的风险管理办法,其中最核心的特点,是把主体评级和贷款评级合二为一。具体来说,某个企业可能达不到银行的标准,但是若这个企业做的这笔生意好,而银行对这笔生意的流程和资金流的控制有把握,银行就可以淡化企业本身,只针对这笔生意,从而规避了中小企业在披露信息和财务等方面存在的融资障碍。而且在风险评估中,与过去传统的方式完全不同,对财务指标衡量占得较少,对上游的资信、涉及商品的价格走势、交易流程的控制能力、企业过往交易记录等成为评估重点。这一做法在风险管理制度上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对于银行而言,供应链整体信用要比产业链上单个企业信用要强,银行提供的利率与贷款成数乃是随着生产阶段而变动,并随着授信风险而调整,例如:订单阶段,因不确定性较高,其利率较高,可贷款成数较低,但随着生产流程的进行,授信风险随之降低,利率调降,贷款成数调升。因此,风险与收益相互配合,完全符合银行的风险控管与照顾客户的融资需求。同时,通过要求客户购买保险产品,防范货物在库、在途期间出现的意外风险和境内外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结合,产生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对许多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如国内信用证、网上支付等,为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机。

银行收入新增长点

在银行业内看来,随着商业银行传统收入来源――利差的不断缩小,拓展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的竞争正在不断升温。如何尽快地在相关业务领域展开金融创新,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成败的关键。

深圳发展银行从1999年开始规模化经营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2005年7月,正式确立了公司业务“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的转型战略后,开始着力树立“贸易融资专业银行”的形象,并全力打造“供应链金融”品牌。目前,该行重点围绕供应链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包括担保提货、贴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进出口押汇、应收账款票据化、保理、出口信用险项下融资、打包放款、福费廷等等,这些产品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在应收、应付、存货3方面对短期流动资金的融资需求,是企业非常需要的一些服务,对任何一个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都可以从中选择到合适的产品。

目前,该行货押融资、票据融资和能源金融等在业界均居领先地位,而且不少分行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广州分行的“能源金融”业务,上海分行的“汽车金融”,大连分行的“粮食金融”等。2005年该行全年累计投向供应链贸易融资的资金总额超过2500亿元,累计扶持超过1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了业务成长,不良率控制在0.5%以内。

伴随着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很多业内同行也“嗅”到了其中的巨大市场。据了解,深发展的该项产品在2005年就引来了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侧目,并迅速开始了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争夺。

浦发银行推出了“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在提升企业信用、方便企业采购、促进存货周转以及给与账款回收支持等方面,以6项子方案有针对性的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包括在线账款管理方案、采购商支持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解决方案、区内企业贸易融资方案、工程承包信用支持方案、船舶出口服务方案等。

招商银行从2005 年开始将中小企业作为公司业务转型的重点,颠覆性变革业务流程,在9家分行试点推进以供应链金融作为突破口,开发大型客户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买方或他方付息商业汇票贴现和国内信用证议付、汽车销售商融资、商品提货权融资等特色创新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成长注入活力。

工商银行则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沃尔玛每年在华采购额达200亿美元,上游供货商有上万家,其中大多为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解决这类企业的融资困难,工行依托沃尔玛公司的优良信用,对相关物流、现金流实行封闭管理,为沃尔玛供货商提供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融资支持,破解了沃尔玛供货商的融资困局。

业内人士预计,从现在开始的两至三年时间里,中资银行将在供应链金融上掀起一场行业市场争夺战,这是银行公司业务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上一篇:发达国家如何监管证券市场 下一篇:外资保险“热身”中国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