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10-04 09:03:32

中医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关键词】 心悸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它可由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心脏病、以及非心脏性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临床诊断与辨证论治上有一定难度。笔者根据临床诊治经验,提出对心悸证的中医辨论治思路与临床体会,仅供参考,敬请斧正。

1 心悸分型

心悸包含了惊悸与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中医分为六型来辨证论治 [1] 。

1.1 心虚胆怯型 主要表现为心悸伴有善惊易恐,气短无力,脉来细弱。临床除可用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外,还可用生脉饮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例1,女性患者,56岁。平素性情忧郁,易受惊吓。自1996年6月至今,一直在门诊随访治疗。症见:心悸常作,善惊易恐,胸闷气短,声低语怯,食少纳呆,眠差易惊醒,惊醒后心中大动,大便时干时溏,多见溏稀便。查:面色苍白,血压120/75mmHg(16/10kPa),心率86次/min,律齐。查十二导联心电图:(1)窦性心率;(2)个别导联T波缺血性改变。作踏车试验,因无力蹬到规定心率,回报亚极量踏车动运负荷试验可疑阳性。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中医辨为:心悸(心虚胆怯型),给予生脉饮加减。方药:生晒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珍珠母30g,茯苓30g,白术15g,陈皮10g,法半夏12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夜交藤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连服4剂后,自觉病情好转,心悸发作次数减少,精神转佳,大便正常,但仍胸闷气短,食少纳呆,舌淡红,苔白,脉细弱。用上方配归脾汤加减治疗,每周来诊1次,每周服4剂中药,病情一直稳定。

1.2 心血不足型 主要表现为心悸伴神倦,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白。在用药上,可用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

例2,女性患者,28岁,因产后大出血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虽然经抢救脱险,但一直疲弱无力,常作心悸心慌,头昏无力,观其面色苍白无华,来诊时已是产后两月。舌质淡白,眼睑淡白,耳垂色淡,爪甲扁平,双大指甲反甲,并有裂痕,脉来微细。中医辨为:心悸(心血不足型)。即予十全大补汤加减治疗。方药:黄芪100g,当归15g,潞党参30g,粉葛根30g,茯苓30g,白术15g,熟地黄30g,黄精20g,杭芍药15g,川芎10g,炒枣仁20g,元肉20g,大枣10g,炙甘草15g。水煎服,日1剂。上方服用3剂后自觉心悸神疲感明显减轻,其后用上方加减服用,连用40剂而愈。

1.3 阴虚火旺型 主要表现为心悸心烦,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来细数。临床用药除可用天王补心丹外,还可用麦味地黄汤合朱砂安神丸加减治疗。

例3,男性患者,68岁,常作心悸胸闷,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夜眠欠佳而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干。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曾至昆医附一院求诊,经多项心脏检查后诊断为“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中医辨为心悸(阴虚火旺型),即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方药:苏条参30g,沙参15g,丹参15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朱砂(兑服)3g,当归15g,生地黄30g,茯苓30g,五味子6g,炙远志10g,知母10g。水煎服,日1剂。服用4剂后,患者复诊,自觉上症明显减轻,测血压130/80mmHg(16/11kPa),心率88次/min,律齐,舌质红,苔白少津,脉细弱。仍以上方加减治疗,续服10剂后,最终用麦味地黄汤合生脉二仁汤加减治疗而瘥。

1.4 心阳不振型 主要有心悸胸闷伴形寒肢冷,脉来沉细。临床可用四逆汤合桂龙牡汤加减治疗。

1.5 水气凌心型 除有心悸气短外,还表现为恶心脘痞,足肿尿少,治方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五皮饮,或合真武汤治疗。

例4,男性患者,22岁。14岁时,因感冒发热,扁桃体化脓,其后半月出现腰痛足肿,经曲靖市某医院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给予治疗。其后病情反复发作,至1990年5月来我院求治而收入院治疗。当时症见:心悸胸闷,头晕无力,倦卧于床,恶心脘痞,食少纳呆,面足肿胀,小便短少。查血压135/95mmHg(18/13kPa),心率102次/min,律齐,面部轻浮,双肾区有压痛及叩击痛,双足膝以下浮肿,按之凹陷。舌质淡暗挟瘀,苔白腻,脉沉细涩。查肾功示:肌酐514mmol/L,尿素10.8mmol/L。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2)肢体导联低电压;(3)部分导联ST?T缺血性改变。中医诊为:心悸(水气凌心)、(心肾不交),给予真武汤加桂甘龙牡汤加减治疗。方药:川附片100g(另包,先煎),茯苓30g,白术15g,赤芍药15g,桂枝12g,龙骨30,牡蛎30g,枣仁20g(冲),柏子仁15g(冲),泽泻15g,车前子15g(布包),生姜15g。水煎服,日1剂。并配合西药强心、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等。经治疗二十余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出院,要求在家服中药善后治疗。

1.6 心血瘀阻型 临床见心悸、胸闷,伴心痛唇紫,舌边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临床治疗300余例患者,均用笔者自制的科研协定处方(专科专病协定方)“降脂通窍饮”加减治疗。方中:琥珀能镇惊安神、活血通窍;生脉饮加入其中,能益气养阴宁心,配合川芎、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加入淮山药、茯苓能启脾化湿,使脾胃健运,生化气血。……全方能活血通窍,益气宁心,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已在临床治疗中屡见奇效。

2 辨证用药治心悸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由于病情轻重不同,病程长短不同,体质因素不同,用药季节不同,病人心理素质不同,发病时间与环境不同等,导致临床表现千变万化,需要医生根据病情,结合自己的经验,考虑合病、并病等情况来辨证用药。如:出现心气阴两虚型的心悸,可用生脉二仁八珍汤;出现心阴阳两虚型的心悸,则可予二仙汤合枣仁安神汤加减治疗,或可加入桂甘龙牡汤等;病程长,兼杂症多,心血不足,气阴两虚,已有心血瘀阻者,我们均用降脂通窍饮(专病方)加减治疗。

3 应用中成药治疗心悸

临床上,治疗心悸的中成药近年来发展很快。兹分为针剂、胶囊剂、散剂、水滴丸、丸剂、外用剂等进行介绍。

3.1 中药针剂 可供肌注、静注与静脉点滴。主要有: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正大生脉等用于心气阴两虚的心悸;参附注射液用于心阳不振的心悸;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用于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型心悸;当归注射液可用于瘀血内阻之心悸……如此等等。

3.2 中药胶囊剂 目前主要的有:步长脑心通胶囊、冬虫夏草精、银杏叶胶囊(银杏天宝)、金泽冠心胶囊、地奥心血康、心达康、精制冠心胶囊等,此类药因药物携带方便、易于服用而深受临床患者欢迎,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高心病、肺心病、高脂血症等病引起的心悸胸闷、心痛气短等症)。

3.3 中药散剂 现在临床常用的散剂不多,主要有复脉定散剂,对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有效,主要用于心血瘀阻、心虚胆怯型心悸。

3.4 中药水滴丸 目前主要有速效救心丸、心宝、活心丹及复方丹参滴丸,该类药因服用方便、收效快、可救急而受到心脏病人青睐,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瘀阻、阴虚火旺型心悸病人。临症冠心病心绞痛、预激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等患者服用有良效。

3.5 口服液类药 目前临床上主要有生脉口服液、脑心舒口服液、舒心口服液等,对气阴两虚、或心血瘀阻所致的心悸、胸闷气短、甚至心痛有效。

3.6 丸药类 仍是传统应用的柏子养心丸、归脾丸等,对心虚胆怯或心脾两虚、心血不足的心悸、神倦气短等症有效。

3.7 外用剂类 主要有中药磁性颗粒、外用贴穴敷剂。临床上,对心悸、心痛、胸闷气短的患者,笔者常用自己的科研药“活血通窍散”用醋调后敷于穴位上,如心俞穴、膻中穴、合谷穴等,以活血通络、宁心止痛,深受临床患者欢迎 [2] 。

4 结语

治疗心悸,由于与患者的自我调适能力、感应强弱、体质因素等有关,并与医生用药的经验丰寡、准确与否、剂量大小等有关,所以临床上取得的疗效也有差异。

根据目前医学发展的趋势,提倡在治疗时,发挥和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并参加到疾病的治疗中来,才可望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心悸具有疗效可靠、毒副反应小、花钱较少的优势,而且除中药汤剂之外,还有众多的中成药可供选择,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使临床中医医生有了较多的治疗选择。笔者将心悸分为六型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心血瘀阻型的心悸采用自己的科研方“降脂通窍饮”治疗,并配合穴位贴敷“活血通窍散”,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受到患者的信赖与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3-107.

2 郭涛.心律失常电治疗学.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57-60.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下一篇:浅议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